背了这么多年的“离离原上草”,“离离”啥意思?多少人蒙圈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首小学时代的诗,曾经读来朗朗上口,如今再读,更是意味深长。
过去太过于年轻,并不懂这首诗背后的真实含义,特别是这首诗还是删减版,我们只读到了前两句,却忘记了还有后两句的精彩。
对于曾经这首过于熟悉的诗,我们真的读懂了吗?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能这首诗我们说到时朗朗上口,但看到这个问题,估计大多数的人已经蒙圈了。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一个离字代表着离开和距离,那么两个离字复合使用,这又有何种含义呢?
一、长安居,很容易
这首诗的由来,得追溯到唐德宗贞元三年。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略有衰落,但依旧是繁华,尤其是长安,国际老都会,那也是天下人才齐聚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才来到这里,可能他们在地方上是一方豪杰,但在长安却却都变成大不易,因为这里人才太多了。
白居易也是在踌躇满志中来到了长安,和以往的北漂一样,白居易也需要到处递信获得贵人的青睐,其中他就投到了一个名叫顾况的大师人手下。
作为长安的大诗人,顾况自然每天遇到这些北漂来的落魄青年,因此他如同以往的态度一样,把白居易当成了一个小角色。并且还生出了嘲弄之意,直言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其意思就是,长安的米价太贵,这个小伙子居住下来不容易。白居易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年轻有为,因此听到前辈的嘲讽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就随手拿出了自己的诗。这首诗就是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位大诗人一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当场惊得目瞪口呆,立刻改掉自己的话,并激动的言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这一段故事传为佳话,也是白居易16岁成名的引子。不过,昔人已乘黄鹤去,但诗人留下来的诗篇,却依旧千古文明。
本诗的完整版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篇读来婉转悲歌,情绪莫名被牵动,这才是大诗人的文风。
二、白居易的文风
要读透白居易诗文的内涵,首先要弄透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据史书记,白居易的文风如同他的姓名一般,简单明了,但有实际陈事。
正如学者所评价,其风格:辞质而径、 言直而切、事核而实 、体顺而肆。而且这位诗人的诗歌注重写实和通俗,特别擅长借古讽今。有诗赞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外白居易的诗分为两类,一类诗歌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特别注重表达自己的政治目的,且讽刺时弊。另一类则强调生活与情感,于平淡之中表达情感寄托。
很明显,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属于第二类诗,而结合白居易的文风,他的所有诗句意象,全部都有特指,不会出现排比与所言非物现象。因此白居易这首诗能够一朝响彻长安,其用意肯定非同一般。那么“离离”二字的含义究竟为何呢?背后有大讲究。
三、“离离”在诗中的含义
在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文风后,再回到问题本身。其实,根据白居易的文风,这个词并不适用于普通的固定用法,也和动词无关,要想理解,还是得根据前后诗意来判断。
根据古汉语字典,“离离”二字,有特殊含义,本意是指各种相貌,可以描绘为事物的繁茂,类多。此外还有井然有序,样貌分明的含义。这两个字可以带有强烈的情感抒发,并且意境悠远。
它的出处最早来自于,《诗·小雅·湛露》,其中有诗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此外,三国大美女甄夫人也有《塘上行》,其中有言:“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这两处的描写都和白居易的“离离”二字接近,都意为盛、多、貌。因此,结合其意,白居易开篇所说离离原上草,其意为,草原之上芳草累多,一派繁荣之象。
这个解释可能有些怪,因为白居易的诗是一首送别诗,按理来说,所有的诗句意象都取自悲怆之物,为何偏偏要在悲哀的情绪之下,描绘草原上的芳草繁茂呢?
其实这正是诗人诗句设计之奥妙。古诗之所以能够突出文中的强烈感情,关键在于各种意象与境界的对比和强烈冲突。正如其他的名诗一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本是一个耻辱的事情,但亡国之女并不感觉其中的痛苦却在高声歌唱,境界与意象的反差,更能凸显真情实意。
白居易用繁茂的草木,来说明草原生命之旺盛,与自己离别的境界刚好形成反差,这也是在暗示着,岁月悠悠,却总有无不散的宴席,生命很长,但相守很短。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下,更能凸显离别的悲痛。
此外,芳草枝茂盛更有另一种含义,正如开篇所说,芳草连绵不绝,连野火都烧不尽,亦可代指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时,绵绵情意不可断绝。后文所述,春风吹又生,亦可代指,今日离别,来日亦可相见。
因此,诗人通过“离离”二字,将离别之不舍烘托得连绵不绝,且对于未来的重逢,又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所以此诗之境界立刻被凸显出来,前两句固然可以流传千古,但其意境完全不同,只表达了生命之旺盛与芳草之顽强。
但将全文铺展开,前后就形成了强烈对比。在生命的顽强与茂盛之中,读者会再一次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偏偏在离别悲怆之际,却因为开篇所描绘之生机,却又给人无限的希望,期待着未来的重逢。简简单单两个字,就尽显白居易之文风和实力。
这样的诗文境界,较之前两位大师李白与杜甫,其实也不遑多让。也难怪顾况这位大诗人在见识到这首诗以后,立刻肃然起敬,毕竟这首诗对于诗文与意境的把控能力非同一般,这样厉害的写诗大师,自然在长安居就很容易。
结语
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受了后半段的精彩,这也使人不得不感慨,大唐帝国诗人何其之多,境界何其之高。先有李白绣口一张便是半个盛唐,后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现实悲歌。如此伟大的唐朝,真可谓是文人的巅峰时代,也可谓是文明的顶级表现。
唐朝诗人为何如此之多呢?中国通史中的教授有过解答,或因大唐开疆拓土,吸纳多方文化之繁荣所致。各方文明群集于长安,光怪陆离者有之,恢弘大气者有之,迷离香艳者亦有之,这才有思维之开阔,想象之丰富,才有诗歌之精彩多样。
此外唐朝诗人能文能武,八岁开始读诗写歌,长安更是群诗斗艳,竞争之下出人才。且唐朝诗人人人尚武,都在马球场上逞英豪,边塞战场奏离歌。有这样的文化背景,有这样的尚武之风,自然才会有面貌一新的大诗人,和此起彼伏的文思才涌。
因此现代人们也可学习借鉴,鼓励诸多思潮的碰撞结合,阅读主课以外的课外知识。在眼界的开拓,思维的交流下,才会有更多人才的登场,唐朝的大诗人众多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
《中国通史》
《大明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