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兄妹在青岛

2020年12月中旬,各大媒体一则《艺术家黄宗英去世,享年95岁,丈夫是赵丹,四兄妹都是文化圈名人》的消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为此,我曾经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知道了黄宗英和他的大哥黄宗江,大弟黄宗洛都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物,被称之为“黄氏三杰”,而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在他们文学艺术的初始阶段,竟然和我们的城市——青岛,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作者撰文称,黄宗英的童年时期家境贫困,这是不对的。据黄宗英回忆,1932年她7岁的时候,父亲因公从北京西城区电话局调到青岛,担任青岛电话局总工程师职务,全家居住在龙口路2号一幢二层楼房的上层,除了全家人外还雇有厨师和女佣,家庭和顺,生活优渥。

(黄宗英和大哥黄宗江)

但是不幸的是,1934年,父亲突然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母亲只好带着他们兄妹去天津投奔一个亲戚家。而著名现代作家老舍来青岛后,几经搬迁1936年搬入龙口路2号的楼下,这时黄家早已搬走,后来黄宗江曾说过“无缘相见”的话。黄宗江晚年曾经重访旧居,一时竟然没有找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旧居院子的大门已经挪到黄县路12号了。

黄宗英病重在华东医院住院期间,青岛籍作家曾经前往采访,每每回忆到童年时在青岛居住时的情况,黄便非常愉快善谈,她说:“我非常喜欢青岛,喜欢在海边玩沙子,堆沙坑,盖房子,与宗洛过家家玩。”“我8岁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四轱辘的自行车,我就骑着上学,当时我在江苏路第一小学读书。”黄宗英还和二弟写了平生第一篇“作文”《托猫启事》,因为他们家要离开青岛了,她想给猫咪找个好人家。

黄还回忆说,童年时父亲常常带着她去戏院看戏,他们家在戏院里有包厢。她和同学们在学校时,常常搞演讲、演戏等活动,父亲总是去做热心的观众。姊妹们还办了家庭图书馆,购置了各类图书,以便阅读。这些童年时期的活动,对她后来的从事演艺文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黄宗英曾经写过多篇回忆青岛的文章,在《美丽的青岛》一文中,她这样写道:“我喜欢青岛,先不必说那碧海蓝天金沙滩,城市街道也规矩整洁……”

(电影《追》剧照)

离开青岛后,全家人先去了天津,后来大哥黄宗江去了上海,在上海职业剧团做演员。1941年,黄宗英也来到上海,1943年因为参加轻喜剧《甜姐儿》的演出而一举出名,成为上海滩红极一时的“甜姐儿”。后来又在多出话剧和多部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

她还在195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开始从事编剧工作。1965年,她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为专职创作员,曾和丁玲合作出版报告文学集《一代天骄》》。2019年,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她勤奋好学,年届70还开始学习英语,准备从事翻译工作,同时锻炼自己的记忆力。

黄宗英的大哥黄宗江比她大四岁,同样也是著名演员,编剧和作家,甚至可以说他在黄宗英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引路作用。黄宗江和青岛也有一段割舍不开的情感。

(黄宗英和赵丹)

我在短文《荒岛书店始末记》一文中曾经提到,因书店在当年经营多种进步书刊,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和进步教师看书买书,这其中便有居住在龙山路上而在青岛市立中学(后来的青岛一中)读书的黄宗江。

他在他的散文集《小题小作》中有一篇文章《怀青岛,忆“荒岛”》中这样写到:“在'荒岛’,我发现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巴金的《灭亡》、《新生》,冰心的《春水》、《先知》……还有高尔基的《母亲》,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大多用在搬一些厚厚的或者薄薄的书回家,也不可能尽如己愿,于是有很多的时候,就坐在书店书橱旁的高凳子上看书……”在此他认识了不少进步青年。

特别是他对萧军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文学事业的发展。那时萧军还不是知名作家,但是书店掌柜孙乐文常常向黄宗江介绍萧军的事情。萧军此时正在《青岛晨报》做副刊编辑,黄也有意在文学上谋发展,所以有意靠近萧军。恰好萧军那时想出一种进步青年文艺期刊《黄金时代》,就要黄宗江和他的一个同学帮忙,黄曾经以“江子”为笔名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过许多散文诗歌小说,还创作了剧本《光明的到来》,但是后来因为稿源不足而停刊。

另外,黄宗江的演艺道路也是从青岛起步的。那时黄与其弟都在青岛市立中学读书,自幼便显示出表演才能。学校有个姓秦的老师,非常有文艺天分,他编写了一本叫做《门外的孩子》的儿童剧,便邀黄宗江、朱传凯等同学演出,得到师生的称赞。秦老师于是又写了儿童剧《雨中》,由黄宗江做主演,大获好评。后来两剧同在大学路上的两湖会馆为社会民众演出。所以说,无论是演艺事业还是文学事业黄宗江先生都是在青岛打下的基础。

综上所述,黄氏兄妹之所以后来都成为全国著名的演员和作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和他们童年时期在青岛的生活学习,初步的表演实践是分不开的。

(刘书章: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