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多元帝国

大清征服的疆域极为庞大,治下的人口也是极为复杂,没法用同一套办法吃遍天下,在不同的地方必须发展出不同的统治技术。

大清在这个过程中把大辽开创的二元帝国治理技术,发展为多元治理技术。汉满蒙回藏这些次级区域,在大清内部各自起到了其他区域完全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些地方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作为体系的中国,其内部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整个帝国最有钱的地方,所以这里主导着大清帝国的财政秩序,依靠这里的庞大财富,统治者可以把八旗的军事贵族都给赎买掉,克服掉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大清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再看草原方向。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是草原骑兵,所以满蒙地区的游牧者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统治者在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

只要有满蒙骑兵,就能控制中原。反过来,只要有中原,就能统御满蒙的军事贵族。

满蒙里面的满,那完全就是自己人,“蒙”的内部则很复杂了。比如蒙古的科尔沁部,世世代代和满洲贵族通婚,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部的,这个部落早就被满洲皇室当做自己人了。

此外还有内属蒙古,就是由大清皇帝派人直接统治的蒙古部落,这里不设置世袭的土著首领,也算半个自己人。

再有外藩蒙古,算是作为藩属的蒙古部落,它们有自己的世袭土著首领,和大清皇室有点类似于合伙人的关系。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与后来的内蒙古、外蒙古有一部分重合,但并不是一回事。

对大清皇上来说,外藩蒙古还是要加以某种控制的,以避免当年大金被成吉思汗征服的历史重演。

怎么控制呢?这就要看外藩蒙古的战斗力的基础是什么了。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支持不了大规模人口,所以它的战斗力不是靠人多,而是靠蒙古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一旦把这个机动性给控制住,外藩蒙古就不会构成威胁了。

大清有一个非常高超的办法,就是大力鼓励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上一讲说过,俺答汗就推动过这个事情,大清把它继续推向深入。

为啥这个会对大清有帮助呢?不仅仅是因为信了教的人有好生之德,不愿意喊打喊杀。更重要的原因是,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的信徒,都会从属于某一个寺庙。

牧民是可以移动的,但寺庙移动不了。信了教的蒙古游牧民,游牧半径就被寺庙给固定下来了,就进入某种准定居状态。高度的机动性没有了,对大清就不构成威胁了。

康熙曾经说过“一座庙胜十万兵”,这是实打实的胜过十万兵。

但是皇上还得想法再对西藏形成一种有效的统治,避免蒙和藏联起手来。怎么做呢?

大清统治者除了皇上和大汗之外,还有第三个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萨转世,在藏传佛教里获得了一个特别高的地位。

你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转世,我是文殊菩萨转世,咱俩级别差不多,这样,皇上凭这身份,对藏传佛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控制力。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在特殊意义上提供了帝国的精神秩序。

西域地区,则是主导着整个帝国所需要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与新疆、尤其是北疆,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是同一个空间。

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要收复被中亚冒险家阿古柏所割据的新疆时,就上书朝廷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也就是说,如果新疆没了,蒙古就悬了,如果蒙古没了,那北京可就悬了,大清也就完蛋了。

汉满蒙回藏这些个地方,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它们共同构造了一部作为体系的中国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