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王占玺治疗慢性胃炎(胃脘痛)体会
胃的解剖部位,位于中焦;就脏腑而论,多与脾胃相关;从病邪而言,又与湿热二因,何者胜衰为病;辨证论治之时,又要权衡'气'与'阴'何者受损为主,来进行选方用药。余临床观之,慢性胃炎的中医分型,大体常见以下数种。
1.胃热偏重型,
胃痛、脘阻不适、烧心、反酸、大便稍干或正常,舌苔偏黄、脉象弦、数。法宜清理胃热为主、佐以扶中健脾为治。常用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参阅例一。
2、脾胃湿热型∶
此型中若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味,参阅例二;若呕恶腹胀矢气,便溏,舌苔黄腻者,用半夏泻心汤;参阅例三,若中虚脘痛,便秘者,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
3、气虚偏重型∶
胃痛纳差、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或便中伴以食物残渣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阅例四。
4、脾虚湿胜型∶
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或滞塞不畅、纳差乏味、舌苔白腻、脉象滑、濡、弱者,宜健脾利湿,用胃苓汤加减,参阅例五。
5、气结痰凝型∶
胃痛、腹胀脘满、纳差少味,咽 部 阻 塞似 有物、或嗳气胸闷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或弱、数者、宜理气散结、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参阅例六。
6、肝寒犯胃、胃痉挛型∶
除一般胃部症状外、干 呕 吐白 沫、或涎沫、酸 冷水,舌苔薄白、脉弦而数等,宜温肝和胃,常用千金延年半夏汤或《伤寒论》吴茱萸汤加减,参阅例七。
7、脾胃气阴两虚型∶
患者除一般消化道症状外,舌质嫩红与舌苔白腻并存,脉象细弱者,宜气阴双调,用资生丸加味治疗。
上述各型患者,多见于'肥厚性胃炎',其次为'浅表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 又往往出现于脾胃阴虚型。其证颇似资生丸证,或舌多无苔而质红、脉细而数、或伴以胁痛等,可用一贯煎,益胃汤、或加用山药、石斛、麦冬等滋养胃阴之剂。
例一、胃热偏重型∶
倪××,男性、48岁、江西省德兴县农民,1976年12月1日巡诊。
一年来脘痛不适、烧心、脘阻腹满、身体逐 渐消瘦、大便正常,虽经诊为'慢性胃炎'服药治疗无效。舌苔薄黄、舌质稍红,脉数82次/分。此脘痛胃热偏胜,拟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黄连6.0、黄芩10.0、大黄3.0、半夏10.0、党参10.0、甘草6.0、生姜10.0、每日煎服1剂。服用5剂后胃脘阻痛、烧心等症消失,嘱注意饮食为之善后。愈后于12月20日,1977年3月17日随访胃痛等症状愈后未发,且体力与体重增加。
例二、脾胃湿热型∶
段×祥、男性、39岁、四机部、干部、1977年9月28日初诊。自10年前即患胃痛,经治疗时好时坏,多诊为'慢性胃炎',近半年来加重、胃脘胀痛、干噫、打嗝食臭、腹胀肠鸣、食后尤甚,但无吞酸烧心,大便溏秘交替。舌苔薄白、脉象弦滑,处以生姜泻心汤∶生姜12.0、黄岑10.0、尾连4.5、党参 10.0、半夏15.0、生甘草10.0、干姜3.0、大枣4枚去核,每日煎服1剂,服6剂后,脘痛、干噫、食臭、打嗝、肠鸣等症状明显好转。又服12剂后脘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舌苔转薄白、脉弦象减轻,又与6剂为之善后。共加减服28剂而愈。
例三∶脾胃湿热型∶
李××、男性、38岁、1977年9月13日初诊。于 2年前即患胃痛,曾诊'慢性胃炎',服药治疗时轻时重,近五、六月来经常呕心、脘痛胀满,矢气较多,舌质暗紫、舌蓄薄腻、根部黄腻、脉象滑数、予半夏泻心汤∶水半夏15.0、尾连4.5、黄答9.0、干姜6.0、党参10.0,甘草10.0、大枣4枚、每日煎服1剂、加减服用18剂而愈。
例四、气虚偏重型∶
1977年 2月22日在江西巡回医疗治陈×忠、9岁、男童。数年来,消化不良、经常脘痛、便溏、食欲不振,脘闷腹胀。舌苔薄腻、脉象偏滑、此中气偏虚、随与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每日煎服1剂。服用10剂后,食欲好腹胀胃脘痛逐渐消失、又服10剂为之善后而愈。愈后于1977年4 月1日复查,患儿食欲好转,诸证消失后未发,发育良好。
例五∶脾虚湿胜型;
病历134632号、吴××、男性、27 岁、工人,1965年2月8 日初诊。
胃脘痛三年。于三年前因过食之后发生胃痛,此后时常犯病、会欲不振,现仍食后胃痛、吐酸水、烧心、打格、但无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水、身乏无力、大便正常、睡眠良好、无其他病史。舌被白腻苔、脉软无力、心窝部压痛,此脾虚湿胜,与健脾利湿之胃苓汤加减;苍术10.0、白术10.0、陈皮10.0、半夏12.0、茯苓10.0、猪苓10.0、桂枝10.0、泽泻10.0、生甘草6.0、砂仁4.5、香附9.0、干姜10.0、肉桂末0.6分冲,每日水煎服1剂。服用1剂后胃脘痛大为减轻,药尽3 剂胃脘疼痛消失,但饮水则脘胀、大便转正常、舌苔转为薄白、脉仍无力、上方加减又服12剂而愈。愈后于1965年4月24日随访云∶'胃痛愈后未发。
例六∶气结痰凝型∶
病历157373号、李××、男性、19岁、北京 市海淀区农民、 1966年7月12日初诊。三年来因饮食不节而患胃痛,呈持续性闷痛,伴以咽中似有物憋堵,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 无吞酸暧气等其他症状。舌苔薄白、脉弦有力,证属脾虚气滞,气结痰凝、宜理气散 结、健脾和胃,拟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2.0、枳壳 10.0、朱茯苓12.0、苏叶 10.0、苏梗10.0、党参10.0、郁金12.0、白蔻3.0、广木香4.5、全瓜蒌 18.0、服用多剂后胃痛明显减轻、咽阻好转,加减服用 8剂而愈。愈后3月,于1966年11月29日复查愈后未发。
例七、肝寒犯胃、胃痉挛型;
王×华、女性、36岁、工人、1976年1月19日初诊。1959年因生气后即患胃痛,时好时坏。近两周来、又因生气后进食而加重,不论食后与空腹均痛,发作性疼痛加重,发则呕吐白沫、疼不可忍、食欲不振、腹胀不适,×× 医院诊为'慢性胃炎、胃痉挛'服药不效,近日又于晚间时有寒热、全身疼痛、大便 3—4天未排。舌苔白薄、脉象弦数,查血尿常规、肝 功 等 均正常。证属肝寒犯胃,拟千金延年半夏汤加减∶吴萸10.0、半夏6.0、党参10.0、生姜6.0、银柴胡10.0、焦槟榔6.0、酒军6.0、大枣12枚。煎服 2剂后、脘痛、呕吐等症状消失而愈。
王占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