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文明冲突
读《狼图腾》有感
📪《文明冲突》书评
作者:忧郁的钞票
图丨北堂文学舍 底图丨网络
浅析农牧冲突的内涵。
闲来读书,一本《狼图腾》看得人热血沸腾,让人忍不住向往草原的壮阔,向往之余,也让人忍不住感慨,近来,人们对草原文明的多有推崇,甚至出现了许多贬低农耕文明的论调。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圈养”论,认为中原人民只能生活在长城的庇护下,犹如被圈养的羊群。那么,中原真的就羸弱如羊吗?
中原,历来被称为膏腴之地,气候适宜,资源丰富,适合人类繁衍生存。可是,这片膏腴之地却不是好拥有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时刻准备张开獠牙,获取土地,掠夺人口,其中,以北方的游牧民族为甚。匈奴,乌桓,突厥,羌,鲜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掺杂着中原人民的血泪。既然说冲突,就离不开战争,那么,我们就从将、兵、器、阵、法五个方面对比,看看农耕与游牧的孰强孰弱。
将,即将军。俗话说得好,将,乃兵之胆。冷兵器时代作战,士气决定着一场战役的成败,士气高,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士气低,可一败涂地、草木皆兵。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还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原大地对为将者,一般要求极高,且不说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起码需要弓马娴熟才能担任校尉、裨将这类“小官”,即使是算不上重要的杂号将军,都是既能冲锋陷阵又能坐镇中军之辈,更不说级别依次往上的四平、四卫、四镇、四征大将,每升一级,都需要极大的军功,所以,中原之地从不缺少优秀的统帅,前秦有李牧、蒙恬,大汉数飞将军李广,长平候卫青,冠军侯霍去病,魏晋论屠胡冉闵,盛唐讲军神李靖,南宋说岳飞、韩世忠,无论哪一位,都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而他们只是中原大地万千优秀将领的代表而已,对比而言,游牧文明的优秀将领则屈指可数。以汉匈奴为例,军政大权收归于单于统帅,其下乃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大都尉,当户等等,其职位的任命多为单于亲信或是勇猛过人的勇士,这样的设定导致匈奴的统兵之人多为能够以一当百的勇将,却缺少运筹帷幄的帅才。可以说,在将帅的对比上,农耕文明优势突出。
兵,即士卒。农耕文明在身体素质上比不上游牧文明,这一点从中外对比可以看的很清楚。绝大多数以肉类、蛋白质为主食的人比以淀粉类为主食的人壮实,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农耕文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汉朝为例,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原地区人口为5600万,这还不算各大士族所属的私奴和黑户,按照当时募兵制“十丁抽一”的比例,符合条件的兵源为560万,即使只要零头,也有60万,这就是为什么中原大战多为动则数十万的庞大战局,甚至出现过百万人鏖战的场面。而且,与游牧文明最大的区别在于,农耕文明的士兵属于职业士兵,战时冲阵,闲时训练,拥有极强的战斗力。游牧文明的士兵更多时候像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的农民军,战力参差不齐,顺风仗一往无前,遇到阻碍则一哄而散。直到元朝,在成吉思汗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下,经过一场场厮杀出来的蒙古老兵,其战力远超中原。清朝时期的八旗子弟也是如此,由于职业士兵的出身,战力不俗。所以,在兵这一点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可以说只强不弱。
器,即武器装备。中原地区物产丰富,文明发达,制造业远胜游牧文明。环首刀、横刀、陌刀、马槊、明光铠,样样都是精品,而且,由于历朝历代中原对周边游牧文明的资源封锁,让这一差距更大。有史料显示,一个装备精良的普通汉军士卒在马下可以轻松战胜三个匈奴士兵。也许你会认为,游牧文明强悍的就是骑兵,那么,装备了百炼钢淬打而成的马槊的士卒战斗力远比装备普通铁制弯刀的匈奴骑兵强悍,更何况还有对付骑兵的大杀器——弩。三国时期,界桥之战,袁绍麾下大将麴义以数千先登死士全歼公孙瓒的三万白马义从,先登营即是装备盾牌的强弩兵,而白马义从则是公孙瓒杀得匈奴血流成河的弓骑兵。弩之强大,可见一斑。这种情况一直到宋朝才有变化,宋庭的羸弱让金兵有了大肆掠夺铁器的实力,甚至出现了连环马这种冷兵器时代坦克级别的兵种(连环马即为人马均披全身铠的重骑兵,并且马与马之间以铁链相连,一旦冲锋,势不可挡)。所以,器之一项上,可以说半斤八两,先优势后略劣势。
阵,即阵法。如现今一般,古时候的作战兵种众多,主要分为步兵、骑兵、水兵,以步兵为例,又可以分为刀盾兵、长枪兵、重甲兵、长弓兵、弩兵、盾橹兵等等,如何将各个兵种协调作战,以优势对劣势,就要靠阵法了,一个适当的阵法运用,可以使士兵战斗力加倍,步克骑是可以轻易实现的。中原大地成熟的阵法大道举不胜举,从交兵时骑兵冲锋用的锋矢阵,充分利用射击兵种的雁形阵,以步克骑的撒星阵,到用来抵御进兵的八阵图、八门金锁阵等等,可以说,在阵法一道上,中原农耕文明,完胜。
法,即兵法。兵者,诡道也。中原大地对于兵法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自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后,各种兵书层出不穷。兵法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应用自然力量,地形优势,心理欺骗等等手段,为己方创造各种胜利的条件,可以说,兵法的出现,让战争不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假途灭虢、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调虎离山,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是如今我们都能用得上的好东西。这也是在文明冲突之间,农耕势力每每能够打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之战的原因。相对的,游牧文明的战法,基本就是骑兵冲锋,辅以迂回、长途奔袭之计,以强力实力碾压。在这一点上,两种文明之间基本没有可比性。
这五点分析下来,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农耕文明在军事力量上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那么,为什么会有农耕文明的一败再败,以致“五胡乱华”、“扬州十日”。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以下三点:
其一,人口流动性。游牧文明具有极大的人口流动性,往往是走到哪里安家哪里,这就造成了人员的分散。历史上,农耕文明多次打败过游牧文明,汉武帝刘彻时期,冠军侯霍去病一直打到匈奴王庭所在狼居胥山下,此战后匈奴人甚至不敢南下牧马,随后不得不西迁进入欧洲,将盘踞于欧洲的日耳曼人驱逐,而正是这些日耳曼人灭亡了罗马帝国;然而,数百年后,突厥兴起,将隋炀帝围困在代州,唐太宗时期,李靖率大军千里奔袭,杀得突厥几乎灭绝;谁料数百年后,女真又崛起于北方,建立金国,数年间攻破东京(今开封),灭亡北宋,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及数量达三千余人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押解北上,并掠空东京城中公私积蓄,造就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后金国被南宋和蒙古夹击灭亡,接着蒙古又强势崛起,成就横跨亚欧大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帝国;明末,清兵再次入关,到清势力攻占台湾以后,标志着农耕文明的精英全部灭亡,也意味着中原文明的没落。从这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可以看得出,游牧民族的迁移特性造就了其韧性,也造就了连绵的烽火。
其二,后勤。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刀兵一动,经济、后勤的压力随之而来。古时的后勤运输靠的是肩扛人背,马驼驴运,速度可想而知,加上运输的挑夫、辎重兵也需要消耗粮草,等后勤到达,十成只剩六、七成。霍去病威武,一路打到匈奴王庭,但在此之前,是汉武帝之前两位皇帝——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的国力积累。南宋能灭金,是南宋举国国力的支持(南宋时期,中国的GDP占当时全世界的80%)。而对于拥有大量马匹和牛羊的游牧文明则没有后勤担忧,加上一贯以战养战的作风,军队的给养都是从占领地直接掠夺而来,造成了越战越富的局面,相对于农耕文明越战越穷的境地,可想而知。
其三,指挥系统复杂。游牧文明简单的官僚机构造就了军队简单而高速的效率,作战指令一旦下达,甚少出现违反的情况。而农耕文明复杂的军政体系造成了诸多矛盾。不同军队的指挥官相互之间不服气,同一军队同一级别的军官也不服气,再加上时常出现空降到部队,有极大权利却无能力的宦官监军,使得命令的执行大打折扣,对于战机稍纵即逝的战场,这是致命的缺点。
比较下来可以看出,游牧文明远胜农耕文明的论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事实依据,事实上,两者之间孰优孰劣并不是一个定性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就会存在纷争,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进步,客观的看待文明冲突才是我们认清历史的态度。
——备注:本文所阐述民族划分为建国以前历史划分,与当今社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