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文化,三处动摇基督教根基,可惜鲜为人知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大约春秋战国时就有了物质文化交流,《荷马史诗》中就有丝绸记载,古希腊人称呼中国为“赛里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不少罗马帝国的商人来到东方淘金,三国孙权曾亲自接见罗马商人秦论。五胡乱华之后数百年,中西方直接交流被切断,主要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流,期间四大发明也陆续传到欧洲。蒙元时期,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少数欧洲商人来到中国,第一次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东方世界。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诸多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以“合儒”的形式和中国文人打交道,在向中国传播西方知识之余,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同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之一,是传播基督教,“让中国人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下”。但文化影响是相互的,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中国文化对欧洲宗教产生了什么影响?学者指出:中国的存在,在三个方面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

01:旧约圣经无法对应中国纪年

当时,欧洲的宗教纪元,是从圣经旧约算起,起始点在于诺亚方舟,也就是地球上的人类都是诺亚方舟的后代。按照这一理论,中国人自然应该也是在诺亚方舟中幸存下来的后代。

然而,18世纪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家宋君荣,通过考证中国文献上详细记载的日食、月食等,结果发现中国纪年是真实的,由此写了一部《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天文学史》传到欧洲之后,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无论是拉丁文还是希腊文《圣经》,都无法与三皇五帝、大禹治水等历史记录对应。

按照欧洲宗教纪元的说法,既然都是诺亚方舟的后代,那么其他国家上古史应该能与旧约圣经对应才符合逻辑,但中国的历史纪元却无法与欧洲宗教纪元对应。按照中国历史排序,先是三皇五帝,然后大禹治水,再次夏商周秦汉等,有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根本就与诺亚方舟无关。显然,中国纪元与欧洲宗教纪元之间,肯定有一个在说谎,肯定有一个是假的。

俄罗斯伏尔泰读过这本书之后指出:如果中国纪元是真实的,那么欧洲宗教纪元就是假的;如果欧洲宗教纪元是真的,那么中国纪元就是假的。但问题在于,相比旧约圣经留下的不太可信的宗教纪元,中国历史记载非常丰富,而且留下了详实的天文记载,中国纪元是真是假一目了然。于是,《中国天文学史》就犹如一颗“政治原子弹”,动摇了欧洲宗教存在的基础,伏尔泰更据此反对教会的纪年方式。

当然,十九世纪之后,随着西方称霸世界,“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出现,一些西方学者拉克伯里为了圆谎,提出“中国人种西来说”,即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被说成来自古巴比伦,诺亚后代的后代,而中华民族也成了“外来户”。

02:没有基督教中国人活得很好

按照欧洲宗教的说法,只有上帝子民才会生活得很好,而异教徒没有沐浴在上帝荣光之下,则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按照这一逻辑,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自然不会生活得很好;如果活得很好,那就说明基督教的这一说法不可信。

根据历史记载,大约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基督教中的聂斯脱里派(景教),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传入中国,这是基督教在中国的最早记载。所谓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以基督教的视角来看,到了中国唐朝时期,上帝才“关注”到中国,但根据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史料表明,在汉代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就已经很好。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是上帝子民时,为什么中国人也可以活得很好?显然,这就说明并非全世界都是上帝子民,上帝也并非唯一的可以让人类幸福的神。可以说,中国的存在消解了基督教的普世性说法。

下图,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唐建中二年(781年),该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唐朝后期被埋入地下,明朝天启年间在西安西郊(一说周至县)出土。

03:没有神,中国人也活得很好

按照欧洲宗教的说法,人一旦离开了上帝(或神),都不能活下来,更别说奢谈什么幸福了,但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经历,却严重动摇了这一说法。

在西方传教士的眼里,中国信奉的是“儒教”,孔子是儒教创始人,自然应该是一位神性的人物。但孔子的经历告诉欧洲学者,他只是一位凡人,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还曾经“累累如丧家之犬”,过十二国而不得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凡人,并非是一个神性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思想告诉世俗化社会中的人如何成仁,以及离开了“神”之后,人如何成为正直的君子,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说明人离开神之后仍可以做到自我道德约束,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仁”的境界。与此同时,漫长的中国历史也表明,一直不信神、高度世俗化的中国,离开了神之后,反而有着比当时欧洲更高的道德标准,社会管理方面还比欧洲做得更好。

于是,在当时很多西方学者眼里,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历史是一把锋利的长矛,证实没有宗教、没有上帝、没有神,人类也可以活得很好,由此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学者们攻击宗教束缚的武器。在欧洲宗教拥护者眼里,中国文化也就应该被批判。因此,当时的欧洲,有些学者高度推崇中国文化,有些学者极力批判中国文化,背后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如今,谈及古代中西方关系,人们言必称“西学东渐”,似乎在说当时西方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只有西方单方面对中国的输出,但且不说明朝时的中国不比西方落后,五千年的积累更是西方无法比拟的,就说文化影响本来就是相互的,实际上与西学东渐同时进行的是东学西渐,中国大量社会管理、科技、农业、思想著作等典籍被翻译或被“窃取”到西方,深刻地改进了西方社会,包括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学者们动摇宗教束缚的武器等,可以说西方的近代崛起中国帮助甚大,遗憾的是这些被长期忽略。

参考资料:《圣经》、《张西平: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等

(0)

相关推荐

  • 李天纲:“景风东扇”第一叶

    李天纲 中国统治阶级承认的宗教素来只为"三教",儒道佛有时并存,有时相争.然而,基督教绵延千余年,但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一直未予应有的关注.历代儒家在发展自己思想的同时排斥过许多有价 ...

  • 一位亚洲传教巨匠,来自于新市古镇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一位亚洲传教巨匠,来自于新市古镇 作者:张明儿 昨天是圣诞节,所谓圣诞节是指基督教耶稣的诞生日.基督教传入中国据说远在唐朝,当时称为&qu ...

  • 拉丁语:罗马帝国官方语言,为什么消失了?

    ‍‍‍‍‍‍‍‍‍‍‍‍ 拉丁语的消亡 作者|雄鹰 责编|Thomas 希腊和罗马被认为是欧洲的两大文明源头,欧洲的古典文明大多数是用希腊语和拉丁语(罗马帝国官方语言)记载的. 但不同于古希腊主要的多 ...

  • “人婴”化石之迷的真相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 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人类是从哪里来?在没有史书记载的浩瀚年代里,人类的祖先到底经历过什么?这一切的一切,在西方舆论场中,主导声音并不一直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强势的基督宗教势力, ...

  • 明代南京教案

    (一)导因--中国传统信仰与天主教教义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会被冲击?民众对宗教的观念史什么? 首先,罗明坚.利玛窦等并未真正了解中国各阶层对宗教的传统观念.他们曾被哪些接近自己的一些仕宦.学者的精 ...

  • 磊将军‖散文:从前的反对,现在的相信

    从前的反对,现在的相信 文/磊将军 那是某天的清晨,对我来说印象极为深刻. 坐在通往宣武门地铁站的四号线列车上,我看到了有一个女孩在读一本关于基督教历史的书籍,于是我凑了过去,问她是否对宗教感兴趣.当 ...

  • 宗教改革的规划者丨约翰•加尔文

    清教徒历史(三) 约翰 · 加尔文 宗教改革的规划者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公元1509-1564年) 伟人常常会面对这样的境况,有些人爱他们,有些人恨他们--人们可以因为同一个原因选 ...

  • 读《吾国与吾民》,浅论林语堂眼里的中国文化特质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一书包括"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quo ...

  • 全球最受欢迎的50个地标景点,中国仅三处上榜

    吉米老师说  知名旅游网站统计了全球最多人打卡的50个旅游景点,你去过几个? 英语·旅游景点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英语口语(kouyu8)编辑整理 全球最美50个景点 ● 地标景点 Landmarks ...

  • 展览 客从何处来:向中国文化根性处探求

    天宝三年,68年的贺知章辞去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久客伤老,乍回故土,本为"主者"的贺知章鬓毛衰落,被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quo ...

  • 浅论林语堂眼里的中国文化特质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一书包括"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quo ...

  • 从秦汉到明朝,中国一直强大的深层原因,可惜鲜为人知!

    尽管近代中国有过百年屈辱,如今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还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有着辉煌的过去,从秦朝到明朝,中国一直领先世界.一直保持强大,那么凭啥呢?最广为人知的理由是大一统和制度优势,除此之外,还有没 ...

  • 译研人物 | 柯裴:中国文化正如一把折扇,需要展开看才能了解其迷人之处

    柯裴(秘鲁) 曾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讲师,<秘鲁商报>撰稿人.2013年6月出版著作<秘路情深:十八个中国故事,同一颗秘鲁真心>.曾任<秘鲁商报>驻北京记者.CC ...

  • 独家 | 孟加拉语专家曾琼:中国文化在孟传播需要“三驾马车”

    曾琼,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译研网孟加拉语专委会牵头人. 研究方向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印度近现代文学.东方文学.在海内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含 ...

  • 道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之道|中国文化的商业智慧(三)

    南怀瑾先生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这不仅是对人生最高境界的精炼概括,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也充满智慧的启示意义. 张瑞敏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说过:<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 ...

  • 研究中国文化,需要把握三个维度的区分:中西、学实、体用

    如何正确研判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日中国之文化,是个大问题.大难题.现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肯定存在不同,不然,也就无需文化复兴.文化崛起了. 同时,现代中国之文化,与传统中国之文化,也并没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