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非常的书||迦南地读书会读书分享
《暗示》这本书是韩少功老师的作品,归类为长篇小说。全书分为四卷,分别为“隐秘的信息”、“具象在生活中”,“具象在社会中”,“言与象的具在”。共有113篇独立成篇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一个词或者短语,两到四个字不等,多数是两个字。文章内容或讲小故事、或论述、或随笔、或辨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标题的意义。构成全书由里到外、由点到面、涉及中外、贯通古今的、揭示言、象、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无法跨越的隔膜。引人思考通常的言、象、意之外更加深刻的暗示。
这本小说很特别,没有一个确定的主人公,没有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或曲折离奇的命运,想要像像介绍一般的小说那样介绍这本书,我真的没有办法。用作者自已的话说,把文学写的像理论。这并不妨碍我对本书浓厚的阅读兴趣,读《暗示》这本小说是在一段难得的有闲的日子里,因此读的很仔细,做了很多摘录,写完了五支水笔。喜欢这部作品,虽然却很难说的出、说的清楚为什么喜欢它,第一次在回味一本书时感觉到语言乏力,我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努力把它介绍给读者。
整本书中优美的文笔很让人享受。
在标题为《面容》那一节,有这们的描写:“忧郁的目光,欢乐的眉梢,傲慢的鼻尖,清苦的面颊,智慧的前额,仁厚的下巴,守住了千言万语的嘴角……总是不知何时突然袭上心头,让我们生出片刻恍惚。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一个宁静的侧面,一个惊讶的蓦然回头,一个藏在合影群体角落里的默默凝视,都可能会让我们久久地梦绕魂牵:如今你在何处?”
像这样句式整齐、用词生动、表达精当、表现强烈、文采飞扬的内容俯拾皆是。韩少功老师是一位特别善于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的作家,这使得他即使把文学写得像理论,也不会让人读得枯燥乏味,那些舒畅的文字读来是一种享受。
书中比比皆是作者独特的见解,读来让人信服。
如在题为《岁月》一文里,他写道:“人都希望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但安定和舒适加速了时光,缩短了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偷偷的掠夺。”“雷同的日子无论千万也只是同一个日子,人们几乎已经不能从记忆中找出任何图景或声响,作为岁月存在过的物证。”这让我想到,生活中有时候折腾,有时候自找苦吃,正是在抗拒这种掠夺,想要留下岁月存在过的物证。
在题为《怀旧》一文中写道:“怀旧常常是对尊严的追认,让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场风雨或者一次饥饿,在记忆中酿出浪漫和豪迈,成为怀旧者挂满胸膛的勋章。”我们今天的集会,组织者别有匠心,分享一个旧物,也是怀旧,当我们向书友展示自己珍藏之物时,是不是有挂着勋章在聚光灯下亮相的感觉呢?
这些见解在阅读时总能引起共鸣,并深深为作家对这种见解的精辟阐述面折服。
书中处处体现作者对寻常事物或景象深的深刻洞悉,读来让人特别钦佩。
在题为《证据》一文中,作者写道:“在我们的交谈之外,一定还有大量的信息在悄悄地交流:表情在与表情冲撞,姿势在与姿势对抗,衣装在与衣装争拗,目光在与目光搏杀,语气停顿在与语气停顿撕咬,这一切都在沉默中轰轰烈烈地进行,直到我们内心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直到双方似乎圆满的谈笑已经微不足道。”这样的感觉很多人有过,但难有如此细致的察觉,更难把它如此言表。
在《红太阳》一文中,写到一名深受文革之苦的人,在后来发迹之后比任何人都喜欢唱红歌这一反常举动时,作者写道:“ 他需要这些歌(《红太阳系列》),就像需要一些情感的遗物,在自己心身疲惫的时候,拿到昏黄的灯光下来清点和抚摸一番,引出自己一声感叹或一珠泪光。”读了会想,原来如此,并由此反思很多反常的人与事。
书中描写到的作者的奇妙感受,会唤醒读者的同感。
在《军装》一文中作者写道:“ 看着那些民工身上似曾相识的一身黄皮,我常常有一时的恍惚:我也曾这样穿过的,那么我的一部分,我过去的众多日子似乎眼下正在被陌生人领走,就像我的一张脸已经改装在别人肩上,我的四肢已经移植在别人身上,我的一个背影正在路边一个屋檐下昏睡,它们不认识我。它们迎面而来却冷若冰霜,擦肩而过且一去不返,一次次让我惊愕。它们是已经与我绝交的自己,是我不敢认领也不能认领的青春。”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恍惚,也曾在人群中遇见曾经的自己并感觉陌生,心里顿生幽幽的怅惘。
在《甘地》一文中,作者写道:“甘地创造了革命美。这种美不是矫饰造作故作姿态,出自生存的自然,是斗争实践的水到渠成,却并非不需要艺术家的手眼。没有这种美,比方没有赤脚光头的甘地而只有西装革履的甘地,虽然也很正常,但革命可能会变得沉闷、刻板、累赘、冗长以及成本高昂;有了这种美,革命就有了诗情和想像,有了神来之笔,有了长袖善舞和事半功倍,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征服力并且左右逢源。”人们司空见惯的革命领袖造型装,作者却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受,并感受出其中特别的意义来。
书中常常体现出作者深刻的忧患意识,读来让人感慨。
在题为《包装》一文中写道:“由权利、金钱、技术所支撑的很多强势宣传机构,可以制作出各种热热闹闹的包装,却常常使美变得无根。它们的成功造势,在大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药物除皱,看似永驻青春,其实美在浅表,得不到面部肌肉的支持,恰好以残害面部肌肉为代价。他们对美感的商业化大生产,正在失去多数人自发和自然的心理参与,正在一步步远离感动,甚至退出感觉,让人们熟视无睹或一见便疑。”读完这一段感到:确实如此啊!
在《电视政治》一文中作者写道: “在一个远离崇高的市场化时代,要创造出激动人心的象征其实很难。市场是平庸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的铁律,因此利欲重于操守,算计之心多于慷慨之情,美的生产已经大大短缺心理资源和现实条件。”读完这些未免有些忧心忡忡:如何是好呢?
一针见血的揭露,是作者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世道人心深感忧虑,并提出的警告。
这本书有很多如此动人的地方,难以尽表。从内容的布局、文体的变幻、表现手法的运用多方面看,真是一部非常的书。同样是韩少功老师的文学作品,《马桥词典》词典与《暗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说明一个个词条中展开写作,给作者思绪的“跑马”搭建纵横广阔的时空,争取到更大的自由。《马桥词典》在信马由缰中展开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画卷,其中饱含作者深厚的情谊与悲悯。而《暗示》在纵横捭阖中揭示了人生、社会、世界、时代等宏大背景下很多精确的、让人不安的真实,其中有作者的呐喊,以唤起人们的觉醒,引起疗救的注意。
以往读韩老师的作品,感觉是温暖中有冷静,而这本书读来,感觉是冷峻中有温暖。读读书中《时间》一文所写的这段文字,你也许可以体会到同样的感受。“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之雾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这本书于我的意义还在于,它像一面镜子,给我提供了省察自身的参照,做一个真诚的、真实的人,避免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象在自己身上发生。能更深刻地认识一些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能更清醒地对待遇到的人和事,但深刻不会刻薄,清醒不会清高,因为,我读到韩老师冷峻的外表里有一颗温暖的心,只要人心是热的,一切都将会向好的方面改变。这也是韩老师还愿意写那么大一部作品,告诉人们一切的本来面貌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