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写字的艺术,但更是“人”的艺术!

谁都不可也不能否认,书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人文理想和谋生的手段,一部分人走市场,大专院校书法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没有走向市场能力的时候,专业是就业的砝码,其实也一直在卖钱做准备,如各类以书法博士、书法硕士为名义的展览,要说只是为了做宣传可能有点绝对,其实宣传之为主要目的。

当今书法进入了书法展厅文化时代

环境的改变对书法发展的致命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时时处处、随时随地都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我们的常用书写工具已不是笔,毛笔那就更不可能了,当然作为书法专业人员坚持用毛笔书写,但并不是排斥现代化工具,是为了留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举动。

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办公室、家是电脑,路上是手机、pad,几乎不用笔、纸来写字(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作业除外),环境的改变。今天的书法和过去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书法已完全成为文化爱好,因此它的功能、状态、构成、创作方法、展示方式,甚至欣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影响是非常非常的大,环境的改变导致工具的改变,这是中国书法几将失去文化化境的致命的改变。

将来书法史的发展就是书法技术的发展,修养的、人文内涵的书法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摆在广大书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好就好在,当前举国上下尤其是教育界非常重视书法的回归,书法教育已经从小学生抓起,成为必学一门课程。大专院校书法教育专业也走向正规化,每年的毕业的学生也正进入各个文化行业,对推动书法教育事业推波助澜。每年书坛的各个大展窥见,成人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像中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大展,收到的稿件量达万件52620件之多,并且投稿数量谁逐届上升。

十二届国展数据据中书协统计

中国书法由以记事为重的模式慢慢发展为艺术,其纯粹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凡书法几乎就是艺术创作,展览也是书法艺术的展示。虽然全国、省级、大大小小的书法展多如牛毛,几乎是注重的技法,人文精神内涵还是少了些,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当今书法艺术的创作上,“人”的作用越来越小,就是作为修养书法的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展览的数量的规模也是逐级提升和提高。

书法发展的成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是书法形式多样化更丰富多彩,与整个文化和艺术环境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大众艺术审美提升;不利方面就是对形式和书法技艺的高度关注,往往忽视书法背后“人”文的消失。

使得作为修养的书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走向两个极端。一件书法作品,如果忽视作品后面的“人”的因素,就会无法真正深入传统核心。

中国书法强调“人”的意义,古人的讲求,首先是书法形象创造的人格化,对唐楷书家字的称谓“颜筋柳骨”,还如宋苏轼《论书》中提出的“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这都是人格化的象征。再就是,书如其人说。书法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精神因素等。

苏轼《黄州寒食帖》

纵观纵观书法史也是一个书法创新史,创新是个永远的话题,其实当大书法人不必要在寻求书体或形式的创新,其实对“人”的深入就是是为当代书法创作创新深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习书当技术和工夫达到一定水准以后,作品的精神状态、意境,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面。回看书法史上经典之作,几乎深入到以“人”的因素为核心。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王羲之《兰亭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稿》、第三的苏轼的《寒食帖》等,还有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皆都强调了“人”文内蕴。

所以只有“人”的因素达到一定水平时,赏者才能感受到隐藏在杰作中的相应的精神与形式的并存,才可能借此而获得一种更高水平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其实,这里同时这也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书法艺术作品。

有人提出当今书法家的书写水平已经超越了明清的部分书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当今书法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品质如何与古人相比呢?远了不说,就是晚晴和上世纪的部分书法大家就没法比,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陆维钊等等杰出的书法家,我们只有赞叹份了!书法作为写字的艺术,只要会写字就能学书法,门槛非常低,要说真正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说把“人”的文化、精神因素达到一个高度,实属不易。

书法展

但让我欣慰的是,大的文化和艺术环境的繁荣使我们对书法创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从当今从事书法专业相关来看,有传统派、混合派也有创新派,还有老老实实的写字派,传统风格的书法历史还继续书写下去,技术和形式上的创新也将会超越古人。紧跟时代形式的的主体性创作频频出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创作出无愧于前人的佳作,也必然会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写入书法史。也许下一个百年,后人写书法史时,天下行书的排名发生变化,或将有天下第十一、十二行书。(文/一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