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读书 | 张小军

作者

上山读书

张小军

半日闲暇,挟书上山去。
上山读书,是山里孩子的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爱好。
除了最冷的冬天外,一年中的其它三个季节都是上山读书的好日子,春有山花夏有荫,秋色斑斓自引人。在山上读书,能把整日羁绊在钢筋水泥土中的身体释放出来,可以放浪形骸,可以静默如石,可以低吟高唱,可以泪水狂流,不用担心被人看见,不用担心流言蜚语,更不用担心刺骨的白眼和蔑视;山是怀抱,山是庇护,在大山亲切的怀抱里畅游书海,细品书香,体会一种自由,感悟一份独特的天人合一。
可是随着年龄增大,不停地被社会的快节奏催着赶着,我和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一样,为了一份支撑生活的工作,在日常事情的纷纷扰扰里奔波忙碌,不停修正自己不停逢迎世界,小小心心的过着每一天的日子,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我,上山读书便成为一种奢望。
难得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赶紧圆梦去。
山不远,离家约一公里路。提着书,漫步向山脚下走去。山下有公园,园中有湖,细波荡漾的水面,承载着几船游客的欢笑,倒影着初秋午间的丽日阳光,倒影着湖畔的扶风弱柳。三三两两的游人,把若大的公园点缀的好不热闹。
穿过新修的公园曲径,走向山底。经过今年重新设计与修建,原来崎岖的小路变成了铺上石板的台阶,斗折蛇行,直通山顶,爬山不用再害怕尘土飞扬与摔倒,还在合适的地方顺依山势,修建了亭子,供人休息,在自然的瑰宝上点缀上人工的杰作,不得不点赞。拾阶而上,久不锻炼的身体就开始提意见了,汗涔涔而气喘喘。好在有清风作伴,有满眼苍翠的槐树、柏树、松树做伴,还有期盼很久的那份渴望做伴,也就不觉累了。再说,身体累点,注意力得以有效转移,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嘛,思绪就从日常工作生活的繁杂中解放出来,也就逐渐脱离了沉重和压抑,逐渐在这移步换景的大自然里寻得一丝久违的愉悦。
登高而观,眼界忽而开朗。初秋的天气,不燥不热,蓝天白云,艳阳高照,耳边有秋蝉鸣叫,眼前有树木葱茏,正好读书。
在一偏僻平坦处,刚好有一亭子,其下有水泥凳子,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趁大脑清醒,不敢懈怠,先读专业书,从业要精,每天读点专业书籍充充电当然必不可少。专业知识都很枯燥,想要深刻记忆很困难,但忘记却超乎想象的容易,靠我这逐渐内存不足的大脑,不是一两遍就能记住的,只能反复下功夫。眼光在难懂处反复攀爬,记忆在认真中逐渐深刻。就在这清清静静的山上,独自享受着秋日舒适的温度,享受着润泽的草木之色,享受着微风温柔的抚摸,享受着不受打扰的难得时光,大脑终于可以专专心心的开启记忆模式,效果也是令人满意。
看累了,放下书卷,转转脖子,伸伸懒腰,动动胳膊,踢踢腿脚,将眼前近处的远处的高处的低处的山石树木花草泥土细细浏览,既能调节眼睛,又能愉悦心境,不亦乐乎?
一阵风过,书页自然翻动,想起“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句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心思犀利。一只蝴蝶,翩翩然飞到书上,忽闪着一对黑白相间花纹的翅膀,稳稳地站在书上,恍如仙子模样,让人不由从心底默默弹起《梁祝》的曲子,不禁收紧了目光,对着蝴蝶看得仔细。然而蝴蝶好想觉察到我的目光贪婪,又翩跹飞去,留下再也不见的淡淡惆怅。
再次拿起书,几只蚂蚁竟仓皇逃窜。黑黑的小身体在黑黑的字里行间急急穿行,像横竖撇捺在游动行走,别有一番韵味。会心一笑,轻轻吹走它们,让它们继续自己的谋生之路吧。
再次拿起专业书,看看该记的内容差不多了,收起,赶紧拿起心爱的散文集,迫不及待翻阅那些大家诸如贾平凹、余秋雨、季羡林、林清玄、王蒙等的文章。在中多文艺形式中,我喜欢散文,因为它可以随时开始阅读,也可以随时放下,很适合现代快节奏且很容易被打乱的生活。沿着一个个带着翅膀的美丽文字,我看到了商州贫瘠土地上的诗情画意,看到了敦煌的沧桑曲折,看到了荷塘中飘荡的生命之力,看到了伦敦的风物人文背后的思索探寻……。
此时山上读书,也许散文最相配了:那一句句美丽风景就在眼前,或山或草,或水或泉,随手可摸,触目可及;那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就在路上,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只有走过,才有真切的感悟;那一篇篇真实的感叹就在风中,温暖时慈母手掌,犀利时寒风凛冽,但都从你的身上进入你的心中;那一个个睿智的思考就在天上中,阳光穿过乌云,雨露滋润生命,人文的思考在科学的田野里撒欢奔跑,智慧的风帆在感情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慢慢的感到,此刻的世界上,我就是最快乐的人。树为我而绿,草为我而青,风为我而暖,天为我而蓝,鸟声啾啾,花开盈盈,相看两不厌,唯有这座山。
干喜欢的事情,最大的敌人就是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光线渐暗,识字费力。抬头才看到远处有灯光亮起,天空已经染起了晚霞。揉揉酸困的眼睛,只能收起心爱的书本,收拢飞走的心绪,踏着来时路,走回忙碌中。
下山之路比上山好走,思想就有点开小差。慢步行走,几行文字不觉在脑海中涌起:山色有灵伴书香,世事沧桑寸心悟。轻捻文字看古今,随草随木随风雨。

作者简介

张小军,男,医生,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在《延河》《华原风》以及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若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