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04路标:现代人为什么会遭遇精神危机?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四十讲》

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这一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块: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又叫做信仰危机。

存在主义思想之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在信仰问题上,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鼓起勇气,纵身一跃。”

明白了这句话,就会理解“信仰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终极关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这段话来自于克尔凯郭尔22岁时写下的日记。

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对于人生意义这类问题的思考和关切,就是哲学家所说的“终极关怀”。

不要以为这只是哲学家的思考,每一个人在自己成年之后都会面临人生意义的思考。

设想,当你工作一天,带着满身疲惫回家之后,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想问自己:“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无论是什么回答,最终不断追问下去,都会触及到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这类本质问题。

终极关怀之所以“终极”,是因为它追寻的是所有答案的答案。

有人会说,干嘛思考这些大而无当的问题,有什么意义?我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

但是,逃避思考并不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由。

逃避回答就能解决信仰问题吗?这个真能逃避得了吗?

无法回避的两个难题?

信仰问题就像一个幽灵,总会在某个时刻与你不期而遇。因为人在精神层面需要面对两个巨大的难题,一个是死亡,一个是贪欲。

死亡是一个重大问题吗?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如果你在思考死亡问题,就说明你还活着,既然活着,就没必要操心“死”的问题;等到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死亡”就不再是问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么看,操心“死亡”这件事,根本没必要。

人生终有一死,但为何而死,如何死去,这都决定了如何生。

孟子说,舍生取义。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张普惠说,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而活,如何去活。

另一个问题是贪欲。

人苦无足,得陇望蜀。欲望永远没有止境。

就像“人终有一死”和“永恒”的对比一样,原始的欲望和“崇高”也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比会让我们觉得羞耻和不甘,严重时甚至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卑微。

怎么应对这些终极问题?一个典型的解决方案就是宗教。

肉身虽死,灵魂永生。

生命卑微,信仰崇高。

非宗教的人生理想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就像雷锋同志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个无限的事业当中,短暂的人生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既然宗教和人生理想都是解决方案,为什么还会有信仰危机呢?

“真实”与“信仰”之间的裂痕?

过去,宗教在思想上和社会现实中都被广泛接受。那时,信仰宗教是一个默认的选择:在精神世界,宗教代表着神圣和正道;在现实世界,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是社会的主流。

之前讲过“古今之变”,古今之变之后,信仰遭到了理性主义的挑战,这种“默认”地位被打破了。

人们意识到,如果某个事物要求我们相信它,那么它应当证明自己是真的、可信的。尤其是人生信仰这样意义重大的事情,更需要证明它的可靠性。

但是,一旦你要把“信仰”和“真实”统一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之前韦伯提出过,像“人生信仰”、“人生意义”这类的问题,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很显然是价值判断。

你想证明信仰的可靠性,这是在做事实判断。

在信仰问题上,人们用审核事实判断的标准,去审核一个价值判断,这就是“信仰”与“真实”之间的逻辑裂痕。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一生。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无法依靠逻辑和知识来确认信仰是否是真的,只有勇敢地“纵身一跃”才有可能越过这道鸿沟。

既然有这么一条理性无法跨越的鸿沟,只能“勇敢的”“纵身一跃”。

但这是一种冒险,我们不知道这纵身一跃之后是到达彼岸还是跌入深渊,是自我拯救还是陷入虚空。

比如,登山者把登山当作自己的信仰,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登山,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但这经得起理性的拷问吗?选择这种信仰也是一种“纵身一跃”。

但对于更多人来说,更痛苦的是,连目标都没有,也不知道该“跃”向何方。

所以,这就是现代人要面对的信仰危机。

如果你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你不孤独。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最了不起的头脑,都思考过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人生意义这类问题之所以困难,不是因为它没有答案,恰恰在于有太多答案。就像何勇在《钟鼓楼》这首歌里面唱到的:“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接下来刘擎老师要带我们拜访的,就是三位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洞察的思想家:尼采,弗洛伊德,萨特。首先是那个喊出“上帝死了”,震撼了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德国人尼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