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召唤”我们的(晓宇篇)
03
星期日
2020年5月
致
小
妖
同
学
小妖同学:
晚11点07分,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这是一个关于“召唤”的话题。如果不是这本书,我恐不会细细地咀嚼这些关键词——“迷恋”、“召唤”。它们隐含着动机、标明着行动、更指向着结果。“放下”这封信时,11点半了。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对你信中观点的梳理;第二遍,则是有感于教育性无处不在的惊奇。
我要和你讲述一桩由于“召唤”引发的家庭战争——
我家有一株两米多高的滴水观音,起码有七八个年头了。因为是一枝独秀,一直用一根绳子拽着它。前天晚上,我发现绳子松了。于是,它开始向枝叶繁茂的一边倾斜。我召唤他:“你帮我绑一下,我弄不好!”他嘴上答应——“我喂完鸟着”。人纹丝未动!于是,我去房间换衣服,只听“呯”一声巨响,那根巨无霸样的滴水观音,倒了下来,它压在了和我一般高的龙骨身上,花瓶应声而碎。
老刘闻声过来,我用眼神狠狠地剜他,说“你看看!我叫你的时候就来,它就不会倒了。”那位气急败坏,“怎么怪上我了?我说我喂完鸟着!”他把一腔怨气发泄到花瓶上,敲得稀碎才把它拿出来。我开始哭泣,用怨妇般的委屈。这株花树今年开得特别卖力,现在第四朵花苞已经露头了,我心疼它。可是他剑走偏锋,说“花比我还重要是吧?”于是矛盾升级。
五一小长假伊始,“滴水莲”事件成了小宇童鞋和老刘同志家庭战争的导火索。这一晚,我用“分居”来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尴尬的是,他也没有回我们的房间睡觉,客厅的呼噜响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闹铃响起,他才想起前来求和。
你应该知道,我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的中年妇女,可是任性还是有点的。他召唤我——“老婆,我困了,快来睡觉吧!”我说“分居,今晚我还要自己睡!老刘是个力量型选手,他从电脑椅上抱起他媳妇直奔我俩的房间。气喘吁吁的:“你咋这么沉了,再胖我就抱不动了!”就这样,还未容许我攥出“小拳拳”,战火平熄了。
小妖,你不许偷偷地笑我啊。你知道吗?当我看到那首《熊抱》的诗,我把自己也代入了其中——“因为这拥抱集中了他所有的力量,让他健壮的肌肤贴着我。胸膛里那有力而炙热的心跳像一柄小锤敲击在我的耳旁。”你瞧,我把它篡改成了爱情诗。
其实,不是的,你跟随我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行为吧。我得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渴望爱的孩子。
在这一章的前一部分,谈到了是“教育学涉及对影响施加影响”——“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某些经历能给一个人提供受教育和走向成熟强有力的影响。有些影响对于孩子的性格和成长十分有益,而有些影响实际上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破坏性打击。”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性格当中,有着诸多的任性成分。因为,我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父母亲都不是粗暴型家长,爷爷奶奶更是我的保护伞。书中说,教育学的意向就根植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的那种关系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习惯了要求被瞬间满足。
另一方面,当我从孩子升级为学生,又变身为老师时,直接面对的还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是一群执行能力超强的精灵,有时,你可能需要他们帮忙去取教科书,刚说完,就有人从办公室跑到讲台前递给了你;你“训”完一个犯错误的孩子,他也会立马会给你反馈,这节课,稍稍收敛了自己的交头接耳,哪怕只是一节课;更不用说我们分配的那些劳动任务了,每个孩子都是积极的,因为时候他们急于展现自己超强于同伴的劳动能力。所以,这无形当中,又助长我们的急躁。所以,好多同行的丈夫们会这样集体控诉——你们老师,都有职业病。这病里,有一个症状,就是喜欢“发号施令”!我不能说完全同意,但是,起码认可40%。
所以,“儿童时代和生活记忆的力量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历史意义上的存在——我们拥有的生活历史给了我们现在的自我存在以永恒和个性。”我承认,关于“滴水观音”事件,其实,责任也在我。我缺少耐心的等待,而把这归咎于他行动迟缓。
现在,我回应你的一个观点,召唤的方式,更多的不是呼喊。您的同学小宇,采取的就是一种偏激的行为——分居。我“召唤”爱的方式,沿袭了儿时的任性,我像孩子一样企图用这种方式获得存在感,我需要用这种方式刺激他,从而迫使他接近。因为,我深信,我能召唤出他的爱与依恋。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一纸契约就对对方负有了责任,有时候,责任以某种品质召唤我们,譬如宽容、耐心、理解……
如此说来,回应召唤也是一件对等的事情,当“熊抱”发生的时候,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人的妻子,作为人妻的使命、责任在召唤着我。于是,我也进而思考,“我这样做对吗?”“如果我是他,能做到这样吗?”“罢手吧!不许胡搅蛮缠了!”如你所言——“使命的召唤不仅让我们努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更烛照了我们的内心。”
我在快速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对自己存在过质疑,是不是跑偏了呢?我们明明是要讨论教育的,结果,好像被我掺杂了“苏格兰”情调。我试图从书中找到一个不否定自己的理由,于是,看到了这句话——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我思考了,我这样想,也许,我仍然是那个存有童真的孩子,尽管我们被拉长,加粗、变老,甚至将来会被框进方框,但是好多影响早被烙印上了深深的印迹,是自我同一性给了我们个性的持续性。
所以,这一封信,你不妨看成是对于和我一样性格孩子的剖析。其结果是——我读懂了“召唤”的含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