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的制作
蓑衣的制作
蓑衣又称棕衣,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据此判断,串蓑衣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
串蓑衣是白露山麓的传统手艺,计划经济年代,太平桥、都心村都有串棕、弹棉的工匠,当地流传着“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花过过年”的民谚。有的农户家里,祖孙三代都会串棕弹棉。每年年初五后,白露山麓的村子里就有棕匠带着徒弟外出到江苏、安徽、杭州一带上门串蓑衣或修补。
蓑衣用棕片和棕线缝制而成,所用工具有领口圈、长短钢针、绞线钩、线车、棕耙等。蓑衣分两类:一类是种田农民穿的,上身形像蝴蝶,能挡风雨;另一类是渔民穿的,称作“老鹰披”,它的前襟只做两只L型的棕臂,形如老鹰的脚爪,穿时双手一套就可捕鱼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防雨的蓑衣逐步被现代的帆布、塑料雨衣所取代,蓑衣辉煌不再,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蓑衣已然成了老年农民的“专利”。
制作工艺流程:
1、挑选棕片:每棵棕榈树每年最好剥12片棕,约每月1片,采集时间一般在春季的晴天。把采集的棕片整理分类,上等棕用于做蓑衣的领口,接着是蓑衣的前襟,最后是棕线。一件蓑衣需要10斤左右的棕片。
2、做领口:拉一根粗棕线为连心,再将一片一片棕折成罗纹形捏在粗棕线上,一般领口为1.2市尺。
3、做后片:领口做好以后是垫蓑衣,以领口为主架,四面分开,中间加一个领口圈以固定领口,棕片与棕片之间用棕榈叶加以固定,中间垫上棕毛壳,分里外两层,不会漏水。垫好上身后,先穿里子,再穿面子。一般一件蓑衣为6工,打线3工,领口及全身蓑衣2工,前襟1工。
4、穿前襟:前襟是一件蓑衣的门面,体型像一把木壳枪。前襟分里子和面子。
5、成衣:把穿好的全身的蓑衣摆在桌子上,用手制成蓑衣形状。然后用粗棕线把做好的前襟连接在全身的蓑衣上,再把前襟的上头用粗线吊在领口上。最后,用粗线对容易受损处进行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