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诗会:落寞的红花渠见证了嘉靖十六年银川那场文化盛宴,精彩
《银川南塘旧梦》第二集。
原文再续,须接上一回:
上一篇说到杨守礼在南塘浚通后,坐船游了一次,相当满意,并且有些意犹未尽。趁着修长城空闲的间隙,他于几天后,邀请全城文武官员同僚一起坐船游南塘园!
南塘园,在银川南门(昭阳门,又称双城门)外的永通桥西南,红花渠旁,就是说出城几步路就到!
在古代,文人们相聚的集会或者宴席上,少不了附庸风雅一番,赋诗填词更是必不可少,既彰显文化风骨和气息,也体现出高雅和情调。
所以,这次游南塘,肯定是要有些关于诗词娱乐项目的,诗酒不分家嘛。推杯换盏里,没有诗怎么行?不然几个大老爷们坐船游湖就是为了光喝酒?
古代的宴饮和现代有很大不同,不但礼节繁缛,而且是要有文化助兴的。正式的宴会中,除了美食美酒,还有歌姬们翩翩起舞,琴瑟和鸣。
加上在百亩水域上,楼船悠悠游转,银川暮春的胜景触目可及,要知道,银川可是“塞上江南旧有名”啊!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能激发出文人们诗词歌赋的雅兴和激情,还有创作兴趣。
这街正中就是昭阳门旧址,上到坡顶,就是南门桥(永通桥)。谁能想到五百年前这里竟然能看到百亩水域,柳树千株的模样?
上得船来,分别落座,鼓舞升平中,别致湖光里,彼此推杯换盏,把游宴渐渐推向了高潮。
于是他们相约为诗,因为自由发挥不够难度,最后采用传觞的形式,选定以数字为韵,分给各人,并依所分得的韵赋诗一首。
传觞是流觞的一种变通形式,多见于饮宴中。
这也是杨守礼的主意,毕竟他是老大,巡抚都御史啊。因为他“才器敏达,中外以为能”(银川这个城市是应该要记住这个人的,下篇再详细了解他),不但自己喜欢作诗,更喜欢大家相约和诗。所以这是他的长项。
那时候,南塘水都是通过红花渠灌入的
开始,杨守礼分得“鱼”字韵,他应该是最高兴的那个人,因为南塘就是在他主持下拍人浚通的呢。就用“鱼”字做诗的韵脚,赋诗一首。
杨守礼第二次游南塘,对于南塘的美景已经了然于心,诗那是掂手即来:
《再游南塘得鱼字韵》
罢舞征新曲,传觞索馔鱼。
南风(催)棹急,细雨入帘疏。
映酒花偏媚,藏莺柳任舒。
相逢俱是客,烂醉意如何?
舞蹈结束,该我上场吟诗了,传觞(古人喝酒的一种游戏,就是酒轮到谁喝,谁就开始赋诗之类)以鱼为韵脚作诗。
面对雨中的南塘美景,大家从天南地北聚在银川共事,为朝廷效力,难得这么有空欢聚,不醉不归!
此时,正值暮春,银川已经是浓绿苍翠,绿波涟漪了,加上细雨飘飘,一首怎么能够尽兴?不醉是不准下船的呢。于是他又分得“寒”字韵,再赋诗一首:
《又得寒字韵》-杨守礼
南风吹桂楫,长昼集衣冠。
滩鸟惊瑶瑟,池鱼荐玉盘。
山光随棹转,水气入帘寒。
谈笑平胡虏,勋名勒贺兰。
在船中赏湖光山色,说着自己修建赤木口长城的进展,“谈笑平胡虏,勋名勒贺兰”。那都是自己的得意之事啊!暮春的银川虽然还有寒意,又算得了什么?
以前的红花渠比现在宽多了,可以行楼船
老大赋诗完成,手下和同僚上场了。总得表现一番嘛!
宁夏镇都指挥(武将官职)陶希皋,是平凉卫(今甘肃平凉)人。史志载其人“素闲韬略,遇大敌不惴,虽戎务倥偬,而吟咏不废”,作为一名孔武有力的糙汉,打仗了得,却时常喜欢作诗。这就十分难得了,他分得“微”字韵,赋诗一首:
《游南塘分微字韵》-陶希皋
画艇移华宴,青山四面围。
隔帘闻鸟语,拍岸见花飞。
含雨云垂白,摇风柳拂扉。
兴长频唤酒,东望月痕微。
作为一名武将,从这首诗里能看出来,心思还是缜密的,南塘周围美景真是观察入微。“兴长频唤酒”西北汉子的性情表露无遗,真是豪爽!“东望月痕微”都酒过三巡了,月亮也升起来了,看来这场游湖宴饮时间也是够长!
接下来轮到管律。
管律,正德十六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官职),后致仕。时人称其“博闻有辞,通世故”,他曾受巡抚杨守礼之托主持修撰《嘉靖宁夏新志》八卷传世,是明代宁夏(银川)一代名儒。这是实实在在的银川人(有时间再写他)。他分得“云”字韵,赋诗一首:
《游南塘分云字韵》-管律
清时恣清赏,蜗量敢辞醺。
潭影摇晴日,山容润脱云。
防秋仗充国,运策赖希文。
斧扆(yǐ)纾西顾,边声近不闻。
管律的这首诗有拍马屁的意味,但是又不着痕迹,只能说高,实在是高!诗里主要是通过描写西汉名将赵充国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致力边务的丰功伟绩,赞扬杨守礼行边以来,为朝廷解除了近期的西部战事,颇有功绩。
由于“边声近不闻”,所以宁夏镇文武官员才有此等闲情暇意畅游南塘,参加这次饮宴盛会。也可以说,管律这种高兴和赞扬是发自内心的,作为本地人,他是深感边患骚扰之累,对于这位尽心边务、不惮艰险的杨大人,他是心存感激的!
以诗表达感谢,不算拍马屁,就算是拍马屁,那也是香的!
时任督理宁夏粮储户部郎中的湖广安陆人高翀(chōng)分得“微”字韵,也赋诗一首:
《游南塘分微字韵》-高翀
军镇多戎马,中丞斡地机。
池台今始有,乐事古来稀。
红袖凌波绝,青山落影微。
林坰(jiōnɡ)严小队,日夕酒船归。
高翀这首诗对杨守礼开辟南塘之举倍加赞颂。因为高翀老家在湖广,古代湖广人家屋前屋后都会有一张水塘,所以,他也是喜水之人,来到银川,当然是想念家乡的山水湖色的,南塘浚通,他就可以经常临水溜达了。
高翀是嘉靖五年进士,这次南塘诗会后的第二十一年,就是嘉靖三十七年,他也在贵州官至副都御史,史书载其“廉洁奉公,不夺民利。”颇有声望。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镇压苗族起义)上,他上书建议改剿为抚,深得民心。
可能他的施政理念,一部分也是在杨守礼身上学来的吧。
孟霦,山西泽州人,时任宁夏督储河西道,佥事(官职),是杨守礼的老乡呢,史志载其“明敏廉价,有不吐不茹之风。督储多方,师行有赖。宪台清肃,边人帖然。诗得上乘法”。和上面几位比,他是纯正的读书人家出身,他分得“臣”字韵,赋诗一首:
《南塘同客泛舟分臣字韵》-孟霦
彩鹢随流去,清游满座宾。
湖空鸥鹭下,岸远芰荷新。
云影摇歌席,波光映舞人。
纳凉疏箔卷,送酒小舟频。
紫塞开灵境,龙沙息虏尘。
天隅同泛梗,谷口遇垂纶。
痛饮酬良会,浑忘是远臣。
威记认为,孟霦的这首诗在这几首里是写得最好的。不但写出了南塘的神韵,更是抒发了胸怀。不愧是“诗得上乘法”。开玩笑,山西泽州大阳孟氏在明一代可是一门七进士的望族。在这样的家族里熏陶,使得他山西乡试第三名,会试第七名,殿试三甲第八十名。
孟霦,字泉坡,明嘉靖己丑(1529)进士,与弟孟雷同榜,官至陕西督粮道。他处理政务刚柔相济,督储有方,地方兵民无忧,政绩卓著。其真、草书在当时很受人喜爱,著有《诗纪集》。青莲寺留诗有石碑。
这次杨守礼组织的泛舟南塘,让大家玩得很开心,在此湖光山色,落日余晖中,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塞上边陲。
而这段银川诗坛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威记翻出来,不由得感慨万千。时间不但是杀猪刀,还是毁(尸)灭迹高手!南塘已经不在了,那湖光涟漪,垂柳轻拂的画面甚至没留下一点痕迹。只有“南塘”二字,作为路牌和公园的名字被人提及。
落寞的红花渠,没有一点水,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南塘园五百年里的沧桑变化!
但是,关于南塘的故事还没结束,敬请关注《南塘旧梦》第三集。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记录温暖的世界!谢谢阅读关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