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板凳”说起!看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红色蝶变的故事

太宁村里把‘福昌亭’修缮改做百姓议事亭,并将过去自治促进会的光荣传统传承下来。

“我很开心看到村里把‘福昌亭’修缮改做百姓议事亭,能够将过去自治促进会的光荣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好事。父亲这么多年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也能给孙子孙女讲以前的故事。”太宁村革命先烈饶福昌之子、85岁的饶尚峰老人高兴地说道。

今年来,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加大革命旧址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板凳会议”互通机制的创新探索,与村民讨论村务并求得共识,干群一心,将红色基因注入乡村振兴过程,实现老区苏区乡村的红色蝶变,反映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有力实践。

红色基因传太宁

曾任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的罗明在其回忆录里称太宁为“大埔县农民运动中心”;曾任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的饶彰风曾有“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的著名词句;曾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书记、中共南方工委书记的方方则赞誉“太宁红旗永不倒”。

《大埔县志》大事记所记录的1926、1927两年间大埔县发生的共17个重大事件中,有8个重大事件是关于太宁村早期革命运动,可见太宁村在大埔革命运动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大埔农民运动先驱饶龙光在此发动过两次武装暴动,第一次建立了统一战线新政府。第二次暴动就建立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

在太宁村,有一座典型的土木结构客家民居建筑,名为“义训堂”,在这里,曾有父子、兄弟、爷孙、夫妻、妯娌等35人参加革命,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走上革命道路。

走进“义训堂”,看着那些浓缩着历史沧桑的展品与图片,让人宛若被拉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无数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英雄形象真的就浮现在眼前。

2016年3月21日,“义训堂”被当地党史部门确认为“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公旧址和农运先驱饶龙光故居”双重史迹旧址。“义训堂”后人也自发搜集先烈的相关资料,保护好红色资源,以此传承革命精神。

2016年3月21日,“义训堂”被当地党史部门确认为“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公旧址和农运先驱饶龙光故居”双重史迹旧址。“义训堂”后人也自发搜集先烈的相关资料,保护好红色资源,以此传承革命精神。

“义训堂”后人自发搜集先烈的相关资料,保护好红色资源,以此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为义训堂革命先辈当时那么英勇的行为,辉煌的革命事迹感到十分自豪,所以我们自发去搜集,也是为了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弘扬他们的精神,希望这些精神能够让后一代不忘先驱的牺牲,进而发奋图强。”饶龙光侄孙饶超然告诉记者。

为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太宁村培育了4名“红色讲解员”,编印《烽火太宁,农运旗帜》书籍、《农运旗帜,义训光辉》宣传册、《大埔农运,从这里开始》剪影。通过统筹“红色村”建设规划,成立了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小组,对全村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同时加强与县党史办的沟通,实行挂牌保护。

红色是太宁村的底色。“今年以来,我们对太宁村大埔农运旧址、福兴寺等九处革命旧址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成大埔北部的红色教育基地。”茶阳镇党委书记吴萍萍说,太宁村是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二批建设点,如今,太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验收在即,建设如火如荼。

“板凳会议”解民情

1923年,饶龙光等通过以学校为中心,夜校为阵地,串联先进青年,在太宁乡福兴寺成立太宁乡农民协会(简称农会),饶龙光任主席,成为全县最早的一个乡农会。

“农会内建立太宁乡自治促进会,调解乡民纠纷,支持农民,处理地主压迫农民的诉讼,取得农民的信任,会员很快发展到1500多人。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开会,每月召开一次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小组会。”孙饶超然介绍道。

革命岁月已然过去,但94年后的太宁村,当年的自治促进会却依旧血脉相承,演变成如今的“板凳会议”,名称虽改,但干群一心,为民服务的宗旨却未尝改变。

几杯茶,几条凳,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和贫困户代表准时来到村中的百姓议事亭,在聊家常的融洽氛围里,村干部为群众解决难题,群众为村干部工作提供建议,一来一往间,太宁建设稳步向前。

“村里自来水主管道已经完善,但是户户通的支网管道还没有做好,我们的用水还是受到影响,书记能不能帮忙解决呢?”“过年过节村里人一多,水就供应不足了。”……翻开太宁村“板凳会议”记录本可以看到,在今年8月5日召开的会议中,主要集中的讨论主题为支网用水管道完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古引生听取群众的意见后,详细记录在册。

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加大革命旧址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板凳会议”互通机制的创新探索,与村民讨论村务并求得共识,干群一心,将红色基因注入乡村振兴过程,实现老区苏区乡村的红色蝶变,反映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有力实践。

会后,村里立即成立工作小组对接水利管理部门,启动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如今,自来水工程已到收尾阶段。“还以为随便开个茶话会,没想到大家提到的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村委干部真的帮群众解决了!”贫困户张国兴对首次“板凳会议”大大称赞。

“过去,村干部在台上讲,群众有距离感不敢畅所欲言,如今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茶聊聊村里建设,现场提建议现场记录,非常融洽。”太宁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洪国告诉记者,自从8月“板凳会议”召开以来,村干部们都感到工作更好做了,和群众关系更好了。

记者了解到,在每月15日召开的太宁村“两委”会议上,都会针对议事亭“板凳”会上收集的意见建议、“社情民意箱”和其它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由村党支部安排专人落实,动态销号、到期反馈。村党支部每月在党务公开栏上将百姓议事亭收集的群众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处理情况进行公示,并在党员大会上通报反馈。

多措并举助造血

太宁村总耕地面积有1796亩,有林地16650亩,其中林果地5540亩,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蜜柚、蔬菜等。

太宁村总耕地面积有1796亩,有林地16650亩,其中林果地5540亩,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蜜柚、蔬菜等。交通基础设施差、产业基础薄弱是过去制约该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6年,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道开始对口帮扶太宁村,制订了帮扶三年规划,共实施村扶贫项目25个,其中产业和资产收益项目投入259.95万元,入股县自来水公司、合作社投资、投入新建蜜柚厂等,村基础项目类投入近115.5万元。

扶贫到户项目共计15个,户项目类投入近116万元,户项目总数主要围绕保障贫困户“八有”展开,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信号覆盖、有网络信号覆盖、有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除此之外,瑞宝街道发挥辖区内工商联、慈善机构作用,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到扶贫工作中来。

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了,便要着手考虑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瑞宝街道选择以提升贫困户自身劳动技能出发。

“首先,我们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合作形成共同利益体,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其次,组织贫困户参加农民适用技术、劳动技能等培训,鼓励有劳力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或者外出务工,稳定就业、长期就业。”瑞宝街道办事处驻太宁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桢文说,累计120人次,成功组织转移就业人员74人。

今年,全村贫困户共86户248人已经实现全部脱贫。红色太宁自此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图为贫困户家中。

今年,全村贫困户共86户248人已经实现全部脱贫。红色太宁自此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本报记者:刘润涛

特约记者:刘招迎 罗文燕

摄影记者:吴腾江

编辑:杨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