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之后我发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很广泛,只是无人在意
“谁来帮我劝劝我爹,他相亲已经花了将近十万了。”
同事小吴这几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他那独居的老父亲。
吴爸爸今年七十五岁,十年前老伴去世之后,他最经常去的地方是社区的“老人之家”。
因为在那里,他可以稍微缓解一下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想再找个老伴”的想法,是从五年前开始冒出来的。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吴爸爸经常在“老人之家”里跟那边的婚介交流。
婚介前后也帮他介绍过一些年龄相仿的阿姨,但最终,都没能真正的走到一起。
最关键的是,每次去相亲,包括中介费、请对方吃饭之类的,各种支出加起来,至少要花掉一两千。
吴爸爸跟几位相亲对象试着交往过一段时间,交往期间,也不停地为对方(或者对方的孩子)买礼物,有时候几千,有时候上万。
一开始,作为儿子的小吴,看父亲有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只当是为了让父亲开心,花个几千也没什么。
但后来,小吴就觉得,父亲是不是上当了啊,怎么成天净是花钱,也没见他真正的找个老伴呢。
对于父亲再婚的事情,小吴是没有意见的。
因为小吴和妻子都是程序员,工作特别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
而父亲又特别反感雇保姆,随着年龄的增加,行动和思维都变得迟缓,生活也变得不方便起来。
若是有能相处得来的相亲对象愿意照顾父亲,作为儿子,小吴一定会支持。
但现在,事情似乎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
父亲只是一直在花钱,却没有找到对象,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消沉。
现在,父亲和儿子都很困扰。
一方面,儿子希望父亲能真正的再次感受有人陪伴的家庭温暖,另一方面,却不希望看着父亲一直在金钱上付出,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而父亲呢,虽然自己可能也明白,在这个年龄,很难找到真正愿意和他组建家庭的人选,但却着了魔一样的,明知那些钱可能是有去无回,却还是执着的付出着。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情感饥饿”。
这在老年人群体里很常见。
老年人退休之后,失去了几十年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很多社交关系也渐渐地远了、淡了,油然而生一种孤独感。
现在的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自身的生活压力都非常大,自己疲于奔命的同时,真的很难兼顾家里父母的情感需求。
所以很多老年人难免产生一种思想:
我老了,不中用了,没人要了。
不仅是工作单位不需要我了,连我的孩子也不需要我了。
人生走到后半段,有些老年人还失去了自己的伴侣。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之后大多不跟父母住一起,这样一来,很多老人到了晚年就是孑然一身的状态。
其实小编站在年轻人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也能理解现在老年人的失落: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世界的运行规则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几十年前,我们的社会还是家族式的运作,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
人老了之后,有儿子儿媳等等下一代负责照顾,作为长辈还会备受尊重,那是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而时间来到现在,曾经年轻的他们变成了老年人的时候,时代却悄悄地变了。
年轻人从二十岁左右就纷纷离开了家,而且一去不归。
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家就一个孩子,还不住在一起,也没有别的孩子可以依靠。
以前一直都宣传,一个家庭就生一个,老了不用担心,有全社会的力量呢。
然后等这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真的老了之后,却无奈地发现:
想要度过一个相对美好安逸的晚年,还是得依靠子女。
然而,随着年轻人思想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愿受到诸如“孝道”等等思想的桎梏,很多传统思维都已经被破坏了。
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老年人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没办法依赖除了子女之外的资源去养老;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思想的消散,现在的子女没有以前的人那么“孝顺”了。
在这样新旧思维方式的夹击之下,这届老年人就越发的孤独无助了。
根据某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多老年人存在着精神障碍和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说到精神需要、情感渴望,很多人总觉得,这都是年轻人的事儿,仿佛人老了就应该自动变成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是错误的认知。
相反,人的年龄越大,对于情感的需求会越旺盛。
年轻的时候,尚有家庭、工作、各种人际关系的事情来分散精力,人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
可是到了年老,很多东西都在丧失、消散,变得没事做、无人问津,精神世界的需求就变得格外的明显而重要。
想要解决老年人的“情感饥饿”,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作为子女,尽量做到关心父母,不止是物质方面的需求,也不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至少定期打个电话关心一下,这个不难做到,其实很多时候,父母要的真的不多,能经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宽慰很多了。
作为老年人自己,可以适当地拓宽人际交往,培养一到两项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
讨论
你支持单身的父母再找老伴吗?
你觉得应该如何缓解老年人的情感孤独呢?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