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狄德罗

理解狄德罗不应局限在我们给他贴上的那些标签,还要理解他还原了那个时代——法国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无法形成统一,产生了裂缝。这种裂缝给了像狄德罗这样的思想家有所作为的空间。

“狄德罗作品集”出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狄德罗

原发于:新浪读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罗芃老师主编的“狄德罗作品集”前四卷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翻译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如今,人们最经常提到的“狄德罗效应”就是出自他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德尼·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翻译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狄德罗效应”体现了他思想的前瞻性,然而狄德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狄德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宿命论者雅克》被米兰·昆德拉誉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又被誉为当代欧洲小说的奠基人。

近期,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罗芃老师主编的“狄德罗作品集”前四卷,包括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思想录》(卷一)、小说代表作《拉摩的侄儿》(卷二)、《修女》(卷三)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卷四)。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与翻译家余中先做客北京单向空间,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共谈德尼·狄德罗与其主要作品的意义与影响。

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初期到末期,启蒙运动在法国风起云涌,在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诞生了一大批影响后世的伟大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布封等等。德尼·狄德罗,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狄德罗出生于法国一个普通工匠家庭,在1729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173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最广为人知、最重要的贡献,无疑是以二十年之功主持编撰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全名《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通常称为《百科全书》)。此书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此外,狄德罗对哲学、文学、戏剧、美学等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哲学家,他倡导形而上学辩证法和认识论、唯物辩证主义和契约论;作为美学家,他提出“美在关系”说,《论美》是建立唯物主义美学的一次重要尝试;作为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思想,即关于创立“严肃剧种”的理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小说家,他“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在上海译文推出的四卷“狄德罗作品集”中,《哲学思想录》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一卷,并收录了主编——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芃专门撰写的两万多字的序言,以及《哲学思想录》和《论盲人书简》两篇。其中《哲学思想录》是狄德罗第一部个人著作,于1746年匿名出版,引起巨大反响与争议并一度被禁,是他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奠基之作。

《论盲人书简》全名《写给明眼人看的关于盲人的书简》,1749年6月在伦敦出版,是国内首次翻译。本文从盲人的认知问题出发,对上帝造物的信条提出了挑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作品出版后,狄德罗于1749年7月24日被捕,在温森城堡关押了三个月。此后他再也没有公开出版个人著作。

《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二卷,收录《拉摩的侄儿》和《这不是故事》两篇。其中《拉摩的侄儿》是长篇对话体哲理小说,在作者生前并未发表。1805年,歌德首先将其翻译到德国。1821年,根据狄德罗的手稿整理的《拉摩的侄儿》才首次在法国出版。《拉摩的侄儿》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争论。谈话的一方“我”是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另一方是音乐家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两人在咖啡馆遇到并攀谈起来,言语间充满了嬉笑怒骂、嘲讽思辨,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这不是故事》是一则短篇,讲述了两个爱情小故事。

《修女》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三卷,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讲述女孩苏珊因家庭偏见被迫成为修女、辗转几家修道院的生活,展现她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教会、反教权的小说,它所反对的,是道德偏见,是非人性,是陈旧固化的社会秩序……多层次的内涵让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复杂耐读的作品,以动人心魄的语调写就,被誉为“一部最激烈和最勇敢的书”,也是狄德罗创作生涯中阶段性的代表作。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作品集”第四卷。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段漫无目标的旅程开始,关于主仆二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知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在途中讲着各自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议题,从小说艺术、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不断加以省思和辩论,是狄德罗最多评论也最多改编的作品。米兰·昆德拉对它赞誉有加,称之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并著有《雅克和他的主人》以示致敬。

尚杰与余中先共谈德尼·狄德罗与其主要作品的意义与影响

狄德罗的“超前”与现代性

尚杰表示,理解狄德罗不应局限在我们给他贴上的那些标签,还要理解他还原了那个时代——法国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无法形成统一,产生了裂缝。这种裂缝给了像狄德罗这样的思想家有所作为的空间。他们也不是什么大学教授,也不是体制内的人,他们就是自下而上地评论着对社会的不满,以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写出一些著作。狄德罗为什么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我们也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什么时代?你说狄德罗反宗教,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的反宗教,是针对一切现成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总而言之,是很压抑人,使人感到很不快活的东西,这个东西即使不是宗教,也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

余中先认为,18世纪的作家很善于用对话体,这个对话体在狄德罗的作品里——不光是文学作品,包括一些理论作品,戏剧理论都是用对话体写的。这个对话体是18世纪比较流行的, 可以说18世纪的作家本人,或者说狄德罗本人的思想可能是有一定的矛盾或者是一定的悖论,希望通过对话体来更好表达自己,又批评其中的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在交锋当中不一定是两个人当中交锋,或者是两个狄德罗在交锋,或者是狄德罗和别人在交锋,他们之间哪个是更重要的,哪个是合理的,人们慢慢一层一层剥得清楚。

谈到狄德罗的小说,两位嘉宾都对《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开头第一段印象深刻:

他俩是怎么遇到的?机缘巧合,跟大家一样。他们尊姓大名?这关您什么事?他们从哪儿来?从最近的地方来。他们到哪儿去?难道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么?他们说些什么?主人什么也没说,雅克说他队长常说,人世间发生的事,福也罢,祸也罢,都是那上边写好了的。

余中先介绍道,《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在狄德罗生前并没有在法国发表,只在文学圈内有一定的流传。后来,歌德率先将这部作品翻译到德国,引起了很多讨论,直到19世纪,这部小说才正式在法国出版,那时像巴尔扎克这样的作家已经出来了。

“巴尔扎克写的都是人间的万象,用上帝的眼光告诉你,XX年X月X日下午几点钟在哪条街上有一个人走过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现实主义,特别写实,”余中先说,“狄德罗跟巴尔扎克不一样,他跟读者是一样的——我不知道这个主人公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叙述当中让这个主人公出现,让这个主人公说这样的话,讲这样的故事,等到故事讲不下去了,我们再继续旅行。这种叙述方式,我们读过20世纪外国作品的人会了解是这样的叙事法。更现代一点,不是像巴尔扎克一样的讲故事。这个实际上对于后来很多的作家,包括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作家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艺术传统的《堂吉诃德》。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主人和一个仆人在旅途中发生的故事,但余中先认为,前者明显在写法上更加现代化。狄德罗的叙述方式相当于在一部作品里面把自己当成作者、叙述者、人物、另一个人物、读者等多个身份,因此产生了写作的种种可能性。换句话说,狄德罗的小说不在于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在于如何讲述故事,“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而是种种可能性,这是现代文学中精髓的东西。”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和19世纪的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相比,狄德罗更接近20世纪的写法,因此,他受到20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家的看重是有道理的。

在20世纪的作家中,米兰·昆德拉对狄德罗的小说尤为推崇,他曾将狄德罗的随意、自由、开放式的写作称为“快乐的悠闲”。关于《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昆德拉对小说开头第一段的评价是“速度极快”,尚杰十分认同这一点。“什么叫速度极快?一句话和一句话之间如果挨着,速度就不快了,那是因果关系;每一句话和每一句话不挨着,写出来就速度快了。”

米兰·昆德拉根据《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编的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

尚杰认为,狄德罗的写法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不断“中断”、不断“走神”,他允许意外发生,意外又产生意外,节外生枝。这也很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即人实际上的思想和命运不是按照因果必然性规律发生的,而是会不断地分岔。

一天中间我有百张面孔

狄德罗评价自己说:“一天中间我有百张面孔,我宁静,忧伤,幻想,温柔,粗暴,激动,热情。”他是一个在各方面都极具挑战性的人,对传统和现实秩序大胆地调侃、嘲讽、抨击,语言泼辣,甚至有点放肆。他倡导充满激情的生活,倡导把社会团结和同情作为道德的基础;他对科学和艺术感兴趣,认为爱欲是创造意义的方式。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很新颖、很有必要。

余中先认为,作为一个什么都涉及一点,但又并非长篇大论的作家,狄德罗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读法。余中先还介绍了狄德罗在戏剧方面的成就,18世纪的人们在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摸索着,包括狄德罗在内。他提出一个既非喜剧,也不是悲剧的概念——“严肃剧”,没有极力的悲和喜。它可以是喜剧,但必须是一种新的戏剧,也可以是悲剧,但不应该歌颂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而是要讲市民的悲剧。

尚杰表示,狄德罗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就是他的美学思想。狄德罗说“美在关系”,是跟《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一样的,这个确实有很前沿的想法在里面。狄德罗也谈了外边的东西和内在的东西的区别,狄德罗认为美可能是一种唤醒、随机唤醒的东西,唤醒是连接一个我们意料之外或者没有想到的一种东西,出来之后,我们才会有意外的惊喜,这就是关系的问题,建立关系。另外他的表演理论也对后世影响很大,即使现在也是没有办法反驳。你演员无论是电影演员还是话剧演员,演一个东西,演一个人物,你就是那个人物吗?你跟那个人一样,怎么想的你完全变成他的心理,你已经完全忘了自己了。狄德罗说,不对,不是这么回事,你要知道,你是在扮演。

狄德罗的思想有着帕斯卡尔所称赞的“敏感精神”,对许多问题有极为精准而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的思想有独特的面貌和复杂多变的形态,激起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从其著作中源源不断地发现新的思想闪光。这也正是对“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狄德罗”的一个最好的回答。据悉,上海译文出版社后续还将出版包括《怀疑论者的漫步》《狄德罗戏剧集》等在内的4卷作品,计划于2022年推出。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