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新慢慢挖封神(二十)到南土去!南伯侯鄂氏的家族秘史
时间回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那天。在朝歌东去的大道上,两个身高三米的巨汉一人背着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正在飞奔。
他们就是方相兄弟和殷郊兄弟,正在逃避帝辛追兵。
有说长狄人跑起来快逾奔马。想来方家兄弟也不差,所以他们很快就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前,这里有两条去路,一条向东,通到东鲁,也就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地盘。而另一条向南,通向南土,也就是南伯侯鄂崇禹的领地。
等到了这里,方家兄弟不想再带着孩子们走了。为什么?担心路上的生活费没着落。
不能不说这是《封神演义》里的一个败笔,虽然它提的问题很现实。但一本书就是要明确地塑造人物。可在这里,就塑造了两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蠢货。先前义救殷郊兄弟只是基于一时的义愤,等肚子空空如也时就打退堂鼓了,活该后来被当炮灰。
但这也是《封神演义》这部书的缺陷,所以它不能名列四大名著,就是因为它的人物塑造最为差劲。整部书下来,就哪吒一个人稍有个性,其他的不是样板化脸谱化,就是处理得这样简单粗暴。
其实,只要再对方家兄弟的行为进行一些深入的描述就可以提高这部书的品质,但在许仲琳的时代,作家们明显平均水平还没达到这一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剧情需要”,这很万能。方家兄弟丢下孩子们自己跑了。然后同样在“剧情需要”下,殷家兄弟彼此也分道扬镳。一投东,一投南。这只能认为是小孩不经事故。他们凭什么认为南伯侯会替自己报仇?
这里只说投南的殷洪。十二岁的孩子,长于深宫,突遭大难,甚至不知道更换衣服,掩饰行藏。于是还是一身王子的宽袍大袖行头,行行复行行,来到一座轩辕庙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和衣睡下。
其实这座轩辕庙也是很有意思的。特别在于它位于前往南土的路途上,也许正是许仲琳无心中的妙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轩辕黄帝与南伯侯一家大有关联。这关系甚至超过西伯侯姬家、东伯侯姜家、朝歌子姓皇族。
在之前的叙述中我已经分别介绍了东西北三大诸侯,现在终于轮到南伯侯了。
南伯侯鄂崇禹,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鄂侯”,是不是叫“崇禹”这个名,无关紧要。关键是,在历史上,他的国家是真实的存在。
和那个时代其他人一样,他的“鄂”字其实是国名。而他的姓是什么呢?姞。
从文字结构来看,这就是个可以与姬、姜这些古姓分庭抗礼的尊贵姓氏。事实也就是这样。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让自己的子孙流传下十二个姓,姬与姞都在其中,只是姞后来去掉了“女”旁,改成了“吉”。
之前讲过姬家人才辈出,特别是生活在尧帝之世的弃,他是一位农业专家。
而姞家也未遑多让,他们生活在夏代的一名叫奚仲的始祖,或者说是奚仲的儿子吉光,是车的发明人。
这个车当然是古车。两个轮子,用牛马等畜力带动的那种。中国古车历史很悠久,或者可以说是太悠久了。从上古一直用到近代,车的结构形制一直没根本性的变化。
不过反过来说也就是这车的结构设计太经典了,所以找不到多少改进的地方。
但也有人出来与奚仲争车的发明权,而且这人太有名了。因为他就是黄帝。
我们都叫黄帝为“轩辕黄帝”,但很少有人知道“轩辕”是什么意思。
其实也就是车。“轩”是指的一种有帷幕的小车。“辕”是车前牲畜拉车的着力的两支木棍。黄帝既然都叫这个名号了,那么退一步说,车即使不是他发明的,发明时间也不会比他晚。那奚仲的发明权的确要大打折扣。
不过按照神话,黄帝是第一个发明车的人,而他那时的古车形制并没有流传下来,也许是独轮车都说不一定。但后世的双轮车拥有相当复杂成熟的工艺,这些可能是从奚仲传下来的也说不一定。特别在汉画像石中有很多描绘奚仲调整车轮的图像,样子和现代的修车师傅调整轮子差不多。这可是个技术活,师父手艺越好,车轮也就越圆,跑起来就越快。
那为什么又把发明权归于吉光呢?有说他“始以木为车”。那之前的车是用什么做的呢?估计只可能是用石头做的,而且主要指的是车轮。
既然是石头车轮,那肯定做不了多大。车轮的周长就小,也就重,这车注定跑不快。而换成木轮也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改进。这样的车才能跑起速度,也就难怪吉光的功劳被大书特书了。
但也有说法是吉光不是人,是一种神兽。它的形状象马,长着黄色的皮毛和红色的花纹。生活在大湖边上。它的速度飞快,能日行千里。由于吉光太珍贵了,所以成语中用“吉光片羽”来形容珍贵的事物。
这样看来,吉光很可能其实是第一个驯养马拉车的人。就象后稷的侄儿叔均推广牛耕一般。极大地改进了人们的生活。不要小看这个发明。中国由人拉车的传统是起自上古的,而控制不能与人通过语言交流的马匹肯定要难得多。现代我们看马拉车也许很正常,但在上古,无论是对于马匹的驯化还是控制,要发明这些东西的难度不亚于奔驰发明汽车。
好吧,不管经过了多少艰辛,车终于发明出来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奚仲和吉光也分到了一块土地,就是位于山东的薛国,从此快快乐乐的过上了奴隶主的生活。一直到商代武丁大王时代。
就象大航海时期的欧洲、十九世纪的美国一般,日益扩展的疆土、膨胀的人口催生出对新世界的渴望。新生的贵族渴求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原来的家乡土地早有了自己的主人。好在这个时代,世上的绝大多数地域还处在一片蛮荒之中。在这些土地上生活的一切生灵都被认为是野兽,不管它们是否有类似人的组织和语言。对于已经熟悉农耕生活的商朝人来说,这些地方和空地差不多。
“到南土去!”武丁大王发出号召。
对南土的开发开始了。
从黄帝一直到商朝,中华文明的主要区域只是在黄河流域。所以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而不是各方面都比它优胜一筹的长江。而在那个时期的全球气候普遍比现在要湿热,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条件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类似。
而那时的长江流域的气候又更要比现在湿热,就象今天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各种珍奇的生物遍布。犀牛大象比现在的非洲都多。还有各种珍贵的物产,像铜啊、绿松石啊、白茅啊.......正是伟人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但好地方从来都不是无主的。在南土大地上也有无数的原住民族:荆蛮、楚蛮、吴人、越人。虽然被中原人视为禽兽,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文明,就象后世大航海时代的原住民一样,南土的土著熟悉这片土地,将其视为自己的财产。不喜欢外人改变这里的生活。冲突势所难免。
开疆拓土的历程从来就伴随着血与火。一批批戴着铜盔,披着犀甲的士兵从北方而来,用手中的戈与矛开辟着属于自己、属于大商的新家园。在几千年后,这样的地块有个新的名字叫做“殖民地”。不过在这时,被商军和土著人鲜血渗透的这些土地早就成为自古以来永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奚仲和吉光的后人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了南方。可以想象,在南下的道路上,他们也是对故土万分不舍,所以会在道路上修建一个大大的轩辕庙。希望兼备祖神和战神属性的黄帝能够保佑自己不负祖宗荣光。因为这是必须的。
身为一个贵族,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分支,他们有这使命和义务,当然也有能力让先人和后人都为自己而骄傲。在南征的过程中,作为车神家族的传人,车辆肯定在他的部队中最先使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运送军队,还是运送资源,都有这个时代其他人望尘莫及的效率。于是这支军队也就越战越强。只可惜后人已经无从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生与死的抉择。终于他们打下了一个广大的地盘。奚仲的后人成为了新疆域的主人,并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孙。
这块大商朝的新领地的名字叫做“噩”,又写作“鄂”,其实也就是“鳄”。因为在这里盛产鳄鱼。在现在被当作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珍贵的扬子鳄,在那个时代填山塞江,随处可见。一直到后来周穆王南征经过这一带,还出现了“白鼍浮江为梁”的奇景,也就是成群的鳄鱼从江水中浮上来,连成了一道大桥。
鼍,也就是扬子鳄,神话中也说它是龙种,还有说它是天帝的乐师,每当天庭宴乐时,它就四肢朝天而卧,四只小短腿用力击打着白白的肚子,发出震耳的鼓声,也就是响彻天际的雷声。
凡人们可没有让天鼍奏乐的本事。但他们能够捕杀人间的扬子鳄,将它们的骨板外皮拿来蒙鼓,这就是鼍鼓。用于军阵燕乐之时。当其敲起,响震三军,大将令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金戈铁马,威风凛凛。南方星罗密布的二百诸侯尽皆臣服。这就是南伯侯鄂崇禹治下的南土最强大的国家:鄂国。
南土广袤,尽一代之力远难开发完全,事实上中原王朝对这些土地的彻底征服要等到近二千年后的唐代。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商周秦汉晋隋唐的南征无代无之。即使是到了今天,这一带还有很多神秘的地域,诡奇的传说,与中原截然有别。所以鄂侯的手下必须保持一支强大的部队,才能应对南土的复杂形势。而这支军队在政权交替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在真实的历史上,和西伯昌、鬼侯一样,鄂侯也臣服于商朝王庭,他们共同担任商朝官员系统位置最高的“三公”。也就是“太师”、“太保”、“太傅”这三个职位。原始意义也就是天子的老师、干爹、保姆,掌握全国的军政最高权力。拿后世的官阶来对应就是当朝一品、位及人臣,没小说中的“闻太师”什么事。当然,具体到每个时代又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殷洪要来找鄂侯。很明显,四大诸侯除了崇侯虎外,都有能够与商庭抗衡的能力。这在后世的中央集权皇朝是难以想象的。只有认清了这个无论小说还是历史上都承认的事实,我们才能揭开帝辛“暴虐”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