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淮阳太昊陵--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
太昊陵, 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所在。 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不断补建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太昊陵规模宏大,由内城、外城组成,纵深七百五十米,三殿九进,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七观、十六门。太昊陵建造设计独特,十门相照。所谓“十门相照”乃太昊陵独特景观,即陵内多座主体建筑都建造在南北垂直中轴线上,如果把所有的大门依次打开,可以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接望到内城伏羲氏的陵墓。
太昊陵的第一道门是午朝门,始建于明朝。 午朝门两侧有八字墙,午朝门为三券洞门,中洞正门上方悬三个内容的木匾额,分别是竖匾“太昊陵”、横匾“午朝门”和“开、天、立、极”四字方匾。
↓午朝门八字照壁
↓午朝门内有南宋高宗赵构御笔书匾“龙师人皇”,北侧有民国总统黎黄陂亲书匾“象天法地”。前匾后置,后匾看着像原物。
午朝门内东西墙壁上悬有新近重刻的朱熹亲书“观象于天”、“观德于地”匾。
↓午朝门北侧
神道两侧宋代古柏参天。
午朝门北有玉带河。河上建有三座石桥,分别对应午朝门及其掖门东西天门。玉带河出陵墙,流注蔡河。
午朝门至道仪门之间的神道两侧有新竖立的碑刻。
↓道仪门又称通德门,为太昊陵的第二道门。
复前行乃先天门
↓先天门是一座高台建筑,台上建阁。高台正中开券门,砖砌。两侧有登台蹬道。
↓神道东西两侧对称有定型种植、修剪的柏树凉亭,这也是太昊陵独有的。
↓过了先天门就到了太极门广场。广场北面是太极门,与先天门相对。太极门东西有掖门。掖门东侧有三才门和东华门,西侧有五行门和西华门。
太极门是太昊陵的中心所在,传统的木坊门。
↓太极门北是太昊陵的中心。东南、西南角分立钟、鼓楼。
↓太极门北侧
↓与太极门相对应的是统天殿,俗称大殿,前殿。建于明朝,为太昊陵内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统天殿屋脊,除了黄色琉璃瓦流光溢彩外,陶楼、四绝人和檐脊兽都非常精致,是太昊陵出彩处之一。
↓统天殿匾额,不知题匾者是代表官方还是个人。
↓殿内伏羲坐像。
↓殿内墙壁上镶嵌有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
大约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并成为部落首领。那一带多风沙,少雨水,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为求生存,伏羲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来到宛丘(今淮阳),见这里沃野千里,湖波渺渺,即定居下来。伏羲为帝后,做了很多启发民智的事情。他定礼数以导文,造干戈而饰武,作甲历以分四时,刻书契以代结绳,结网罟以教民渔猎,兴庖厨始变茹腥之食,制嫁娶革除群婚之弊,定姓氏以正人伦之本,造琴瑟开礼乐之大化,养牺牲创原始畜牧之先河。伏羲把民间流传的八卦图组合成六十四卦,推测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伏羲死后葬于宛丘,即淮阳太昊陵。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有史以来,历代帝王都把祭祀伏羲列入祭祖的重要议程。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来到陈国,陈灵公陪同他拜谒了伏羲的陵墓。之后,还在墓前建筑一台,称陵阳台。这是有史记载的官方祭奠伏羲的开始。唐宋以降,太昊陵受到历代帝王的保护。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年)颁诏“禁民刍牧”,即不许百姓在伏羲陵园放牧牛羊等。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元年(954年),颁诏“禁民樵采耕犁”,即禁止在伏羲陵园打柴、采桑、耕种。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置守陵户,专门看护陵庙。并颁诏每三年对伏羲大祭一次,规格为最高的“太牢”祭祀。干德元年(963年),再次颁布《修陵奉祀诏》,诏建陵庙,守陵者由一户增至五户,改每三年一祭为每年春秋祭祀,并亲撰祭祀祝文。明代,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登基,五月便到太昊陵祭拜,并诏令地方官每年祭祀。洪武三年,朱元璋颁诏在全国修建36处陵庙,太昊陵首列第一。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又亲制祝文,派钦差大臣到太昊陵代为致祭。自明初到清末,皇帝御祭达51次之多。历朝历代还把为人祖修陵建庙当作最大的崇拜。太昊陵自宋太祖赵匡胤于干德四年(966年)始建庙宇,为人祖塑像后,宋朝历代皇帝又多次颁诏重修庙宇和增高陵墓。到明万历初年,陵庙占地达875亩。
伏羲,三皇之一,五帝之首。溢美“太昊”,尊为“人祖”,“为百王先”,是一位“神话帝王”,是我们所有人“慎终追远”的所在。传说他取火种、定姓氏、正婚姻、结网罟、养牺牲、教渔猎、兴庖厨、制历法、创八卦,力通天地,经天地营众生!如此鬼神敬天地惊之伟业,岂能凭一凡夫肉体百年光阴内定制?! 诚如专家言,“伏羲,不是一个人,而是上古英雄的集合体。伏羲这个名号,是个人的,也是先民氏族的。他代表了一段走出蒙昧的历史,一个开启文明的时代,一场诞生华夏民族的演进。”
↓统天殿北两通碑楼,楼身后倚宋柏,千岁高龄。
↓统天殿北为显仁殿,显仁殿又称为二殿,中殿。
↓显仁殿众多题匾中,于右任的太出挑了!
↓太始门,又称寝殿。重檐高台建筑,始建于明朝时期。因楼内有一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又被称作“御碑亭”。这通御碑是太昊陵内现存碑刻时间最早的。只是楼内光线太暗,勉强拍摄之图一点上传价值也没有。
↓太始门南面墙体有两幅铁匾和一方石横额。铁匾分别是光绪丙午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赞神明》和民国二十二年立《继天立极》。《太始门》石额为巡按河南监察御史金谿吴X题,皇明嘉靖二十四年夏六月吉日佥事上党李继藩立。
↓太始门北
↓太昊伏羲的陵墓高20多米,周长150多米;上呈圆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座,宽3尺,高15尺,上镌“太昊伏羲氏之墓”个大字,据传此碑为苏小妹用巾作笔写成。(摘自360文档)
↓太昊陵周围有两通明代重修碑。嘉靖二十四年陈州知州王大绍立石《太昊陵重修记碑》和万历四年河南布政使司左忝政武昌吴国伦撰文,陈州知州嘉禾洪烝立石的《重修太昊羲皇陵庙记》。
↓嘉靖重建碑后有一株宋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树心长出一棵檀树。
蓍草园是太昊陵最北点,由此折返。
太昊陵还有其他建筑东路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西路有四观:女娲观,玉皇观,三清观和天仙观。西路四观均始建于明,2006年复建。
西路四观如同卵孪生,女娲观殿前有奇石和画像碑,鱼选定它作为西路四观代言。
东路三观,只有岳飞观可观。岳飞观和汤阴的岳飞庙相类,也有铁铸五跪。淮阳太昊陵内有岳飞观,有人会觉得奇怪,其实熟读历史就会知道岳飞曾三度率兵从金人手中夺回淮宁(即今淮阳)。岳飞观是明代建筑遗存。观外门廊有三通清碑。由咸丰二年《重修白衣阁》碑文得知岳飞观后原建有阁为白衣大士祠;由道光二十六年立《岳武穆王祠重铸铁桧碑记》碑文得知,淮阳民众有击打铁铸五佞习俗,原铁铸五佞已破损严重,今重铸;明万历十一年进士河南按察使徐即登的草书《岳武穆王庙诗》碑,传递出淮阳人为感念岳武穆王恩德建祠祭拜,这座岳飞观建筑建于万历十一年前;还有一通1985立《重铸铁桧跪门碑》,由碑文得知清道光年间的铁铸五佞被炼钢铁了,今日所见五跪为杭州制作模具由地方柴油机厂赞助铸造。
太昊陵原有古碑上百通,内容有歌颂伏羲功德的,有修建修缮方面的,有民众前来祭拜进香朝圣的,还有最具史料价值的历代官方“御祭碑”等。如今古碑所剩无几,所剩十余通碑刻,大多为民众祭拜记事碑,这些民众祭拜内容的碑刻被统一镶嵌在碑廊墙壁上,无一例外都是清代碑刻。这些碑刻有一显著特点就是碑头浮雕图案精美。
大清光绪二年立《斯文鼻祖》碑(见上图)。光绪岁次乙未年《伏羲太昊陵碑记》(见下图)
↓该碑的碑头图案
↓光绪岁次丙戌年《万善同归》--河南归德府柘城县迤北十八里穆庄会。
↓光绪岁次壬午仲春下浣《进X会碑记》
↓光绪二年《流芳百代》碑,商邑西北距城二十五里西马坡地方杨家岗弟子敬立
↓光绪三十一年《斯文鼻祖》碑,太昊陵碑文商水县地离城十八里东马坡地坊张柿园
↓光绪十年《崇德振功》碑
太昊陵东路最北点还建有“陈州伏羲碑林”,鱼和先生没有造访。太昊陵出口在陵区东南侧,需要经过独秀园。
独秀园内遍植柏树。它们被修剪成不同造型,生动别致,情趣盎然。
灵佑池(下组图最后二图)在独秀园出口处,是一祈福之地。
淮阳太昊陵“二月二”庙会始于春秋时期,听闻规模空前,最高纪录达单日82.5万多人,收录在2008年吉尼斯世界之最。
在太昊陵西侧,游客中心位置有座碑亭,内竖2006年立、牛明领撰文的《洪武驻跸碑》。淮阳县志载,朱元璋曾于“洪武元年幸汴经陈,建亭以驻跸……”现在碑亭所在即是当年驻跸亭遗址。碑文内容参照了太始门内御碑内容,碑文如下:
大明太祖年少家寒为僧为丐陈州落难得民恩泽苟命延年年长发奋宏图大展乘元末失驭聚群雄揭竿兵败暮投陈州趋跄羲陵避难皇天后土眷佑得以化险为安洪武开国一统江山幸汴经陈拜谒祖先建亭于蔡水之滨驻跸于皇陵侧畔制文致祭羲皇还愿以谢苍天洪武三年诏修陵苑四年之春御制祭篇遣使代致此心拳拳太祖大明敬祖尊先滴水之恩……(碑文介绍摘自淮阳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