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诗意的影像造梦者(1)
伊斯坦布尔真是一座容易让人感受到哀愁的城市,
辉煌的拜占庭文明淹没在奥斯曼土耳其文明之下,
却又在缝隙中透出痕迹诉说着她曾经的荣华。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帕慕克的写作赋予多数人对这座土耳其老城的最初印象。但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位摄影师的拍摄催生了他写作的灵感,唤醒了他对老城的记忆。
这位摄影师,就是有着“伊斯坦布尔之眼”(The Eye of Istanbul)之称的亚美尼亚裔土耳其摄影师阿拉·古勒。20世纪50年代,古勒像社会学家那样捕捉着社会的层次和纹理,用徕卡相机拍下无数充满忧郁的黑白照片。伊斯坦布尔的日常生活、一个城市的苏醒、小店铺、手艺人、司机、小贩、渔民......古勒以抒情的方式展示这些人的面孔和城市的风光,影像中被捕捉下来的瞬间在时间长河里成了唯一。他拍摄的不只是孤立的人,还是他们和周遭人群、城市的关系,他力图展示这些人的生活和情感。在那之前,伊斯坦布尔人的人性状态很少自动地进入照片。
古勒认为,对人的关注和情感是他的照片最重要的价值,他说:“当我拍摄索菲亚大教堂时,那些从它旁边经过的有生命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镜头中的人物,无论多么贫穷,都仍然具有某种尊严。劳动和专注,以及劳动带来的共同分担、相互理解,成为这份尊严的来源。
'摄影是人类记忆的载体,
尤其是那些使人感到忧伤的记忆。'
“这个昏暗世界的吸引力让我一向喜欢伊斯坦布尔的冬季甚于夏季。我喜欢由秋入冬的傍晚时分,光秃秃的树在北风中颤抖,身穿黑大衣和夹克的人们穿过天色渐暗的街道赶回家去。我喜欢那排山倒海的忧伤。'
'当我看着旧公寓楼房的墙壁以及斑驳失修的木宅废墟黑暗的外表——我只在伊斯坦布尔见过这种质地,这种阴影——当我看着黑白人群匆匆走在渐暗的冬日街道时,我内心深处便有一种甘苦与共之感,仿佛夜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街道、属于我们的每一件东西罩在一大片黑暗中。”
“古勒有幅摄影作品,捕捉了我童年时代的僻静街巷,街巷中的水泥公寓和木造屋并排而立,街灯空茫,明暗对照的黄昏——对我来说它代表这个城市——已然降临。'
'这幅摄影吸引我之处不只在于使我忆起童年时代的卵石子路,也不在于卵石路面、窗子的铁护栏或摇摇欲坠的空木屋,而是因为它暗示着,随着夜的降临,这两个走在回家路上身后拖着细长影子的人,其实是在将夜幕披盖在城市上。”
'我们经历、目睹、感受的一切,如同我们的记忆,终有一天将被遗忘。'
'父亲1949年去美国,回来时带了一台相机。在那里,他还获得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拍照时我们必须微笑着面对镜头。如果我们不想笑,假如拍照时说英语里奶酪意思的单词'cheese',那么照片上的我们也会看似在咧嘴微笑。'
'我一定是在那时第一次开始思考照片与真相、代表和真实之间的问题。人生中的一些细节,完全或者差不多如我们所愿地被代表着保存了下来。然而可惜的是,另外一些细节,则以一种完全非我们所愿,甚至让我们羞惭的形式流露了出来。'
'人们拍照、被拍或者让人拍照的意愿,和照片所显示的无限细节之间的违和,正是延长照片寿命的东西。让一张照片永存的特性,超越了那张照片拍摄者的意愿。'
'我认为,一本影像书籍能够企及的最高境界,就是透过普通的物体、街道和瞬间,重新发掘我们经历的人生。即便摄影师的意愿不是去确认这种情感,而是以纪录片制作人的认真来记录事实,也不会改变这种情况。'
'即便照片和图片展现的是单个的物件、街道、人物,但它们真正的使命却是强调和揭示一种情感和氛围。'
“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就是我的伊斯坦布尔。”
爱你,就像吃蘸盐的面包
像在夜里狂热地疾走
再将嘴唇凑近水龙头,
像打开没有标签的沉重包裹
焦急、愉快、小心。
爱你,就像第一次
飞越大海,像薄暮
轻轻落在伊斯坦布尔。
爱你,就像说“我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