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陆文夫《美食家》读感

陆文夫写就这部中篇小说《美食家》是在1982年,那时我两岁。

1985年由徐昌霖改编并指导拍摄成电影《美食家》(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那时我五岁。

那个年纪的我只能让父母领着去看电影。回想起来,情节什么的早已模糊了,只有那一道道我叫不上名字的美味佳肴,让我在目不转睛的同时,咀嚼着口中的唾液,—— 这应该算我儿时最生津的体验了。

年近不惑,忽然从网上翻到了这部小说的电子版。遥想当年依稀的画面,乘兴一口气便把这部小说读完了!用时三个半钟头。

酣畅之感油然,再一看表,已是午夜一点半 … …

时隔多年,再看小说,的确深刻了不少,也回忆起当时一些观感上的困惑:

就比如我没看懂电影里的“朱自冶”是要被塑造为了一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第一人称的“高小庭”是被塑造为了一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或者说电影里的那些角色们哪些是正面人物?哪些又是反面人物?

更进一步,这部戏里的“大主角”,—— 那些惊艳的苏州美食,究竟是要被塑造为正面形象还是“资产阶级遗毒”的反面形象呢?

—— 你或许会惊讶于一个五、六岁的小毛孩儿怎么能思考的这么深入?

其实并非儿时的我有多聪颖,而是这部影片跟当时主流的抗战敌特类好坏分明的电影在人物设定的方式上大相径庭。那时的我只是感觉有区别,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愈加清晰罢了。

而通读过一遍小说原著之后,便能够很好的解答这个问题了,—— 这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背景下陆文夫在文学创作上一种全新的尝试:用一种看似矛盾甚至反语式的人物设定去含蓄的讽刺那种生硬的二元化人物设定方式乃至于世界观。

对于“朱自冶”这个在片尾被封为“美食家”的角色及其同类,行文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一个对立、批判、否定的态度上去展开描述的。

一个“贪嘴好吃”的资本家少爷,靠收祖上留下的房产租子为继,而且从不思经营,一心贪求口腹之欲。

开篇不久,这样一个定性的描写,让谁来看都应该是个“一路向下”的走势,可偏偏就是在这“一路向下”的预判中,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却硬生生的出乎着你的意料。

甚至于此人在文末的结局都让我们第一人称的主人公“高小庭”感到无法接受,—— “他凭什么比我过得好 !!”

你是否嗅到了一种淡淡的醋意 … …

没错,有的!这就要说到了我们的主人公——“高小庭”。

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子弟,穷学生,几乎一无所有,只能跟母亲与祖母求告于还能攀得上五福亲戚的“朱自冶”的门下寄居,—— 不用缴房租水电。

母亲能做的只有为“朱自冶”看看门和隔三差五的收拾收拾屋子,而“高小庭”也只能在每天放学之后拿着个竹篮子四处替“朱自冶”攒卖各色风味小吃。时不时还会得到些零花,他便会买些肉食给祖母带回去。

想象这样一位前“准少爷”,现在却落得个寄人篱下,还得替人家少爷跑腿儿,—— 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愤懑啊 … …

吃不着的葡萄,一定是酸的 ~ ~

所以,全篇出自“ 高小庭”之口的文字,难免会滋生出些许醋意,—— 读时您就着盘扒糕也就是了。

这你也就理解了,为你家免去了生活的大部分开销,本应当做恩人以效犬马之劳才是,却偏偏对其心生恨意,仇视半生的根本原因。

本来这种妒嫉与不满是可以化作无穷的斗志奋发向上的!但造化弄人,偏偏迎来了革命的大潮,—— 我们“解放”了!资本家被打倒了!穷人们当家做主人了!

可好,那 一腔的怒火,—— 从哪儿来,原封不动地扔回哪儿去!而且还披上了一件“阶级斗争”的红斗篷,好不威风!

满篇“高小庭”的内心独白是“又红又专”,但却有总也掩饰不住的苍白无力。故事的发展也保持着一贯的“事与愿违”,跟他作对,仿佛是在冥冥中印证着什么 … …

印证什么呢?—— 印证着一种认知的谬误:

所谓的“爱屋及乌,恨屋及乌”,这种“一刀切”式的思想是在否定敌人的同时也否定了敌人所追求的一切美好,—— 就比如美食。而敌人终究也是人,是人就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此时你却不自知的站在了美好事物的对立面,—— 或者说人性的对立面。… … 能好过才怪嘞!

说到这儿,最初的问题也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本不是个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世界,这里的人物角色也不是按照好坏善恶去设计的。若说区别的话,那只能是作者在设定每个人物认知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或者说世界观的不同。

你的世界观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你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你的世界观是畸形的,那么你眼中的世界也将是畸形的,你在别人眼中也就成了个笑话。

美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而整篇小说也在试图回答那个潜台词中的问题:

我们究竟要不要追求美好的事物?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人类的本能,这更是人性。它虽然会受到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定意识形态影响,但那只是暂时的,终将会过去。

看着这部完成于三十多年前的小说,不禁又让这三十年后的我浮想联翩——

之于茶,我究竟是那位“高小庭”呢?还是“朱自冶”?或是“孔碧霞”、“杨中宝”呢?

还是用小说中描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主人公的一段内心独白来结尾吧:

“… … 我很后悔,如果当年能为他们多炒几盘虾仁,加深他们对于美好的记忆,那,信心可能会更足点 … …”

我是空山

欢迎加入开汤研习社

(0)

相关推荐

  • 埃及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我从文学里读懂中国”

    雅拉参加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 雅拉展示获得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证书 雅拉在阅读中文书.(图片由雅拉本人提供) 今年8月20日,31岁的埃及青年女翻译家雅拉·艾尔 ...

  • 侠客说武侠第十八期:林平之:一个悲催的可怜人

    一 <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里,侠客君认为反面人物是比较多的.比如嵩山派和青城派,从掌门人到小说中写出来有名有姓的嵩山派人物都是反面人物:比如日月神教,东方不败是反面人物.杨莲亭是反面人物,可 ...

  • 苏博文创丨一碗“書”州面

    "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 ...

  • 陆文夫的一个或两个小说“大作品”

    看微信朋友圈,注意到陆文夫曾经要写"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但是最初他年轻职卑被上级批判说不懂轻重一一放着那么多延安的人民音乐家不写,写个烟鬼嫖客?后来文夫同志历经沦桑终于也混起来了 ...

  • 那些“吃货”作家笔下的苏州美食,看完我决定明天就去吃!(上篇)

    陆文夫在他的小说<美食家>里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所以能居于天堂之首,恐怕主要是因为它的美食超过了杭州." 苏州,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城,在饮食方面有着独到的精致 ...

  • 空山美社:高级感

    所谓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 通常情况下,某个领域里的高下之别往往只存在于该领域内,而不屑于外人道,根本原因就是其业内评判标准跟大众认知会差别巨大.因为所谓的高级一定业内标准的高级,尤其特定的专业性.而 ...

  • 美好将至:“空山美社”栏目即将上线

      栏目名称:空山美社 栏目全称:"空山茶话"关于艺术.美学.专项鉴赏等相关内容之研习社,简称"空山美社". 栏目概述:公众号"空山茶话"用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上层建筑

    - 精 华 锦 句 - ◆ 茶一直是传统士大夫阶段的重要饮品,因其恰恰契合了士大夫阶级自己所搭建起的"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最终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贯穿中国上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一如之途

    - 精 华 锦 句 - ◆ 茶饮普及民间要到西晋以后了. ◆ 最初时直接鲜叶煮饮. ◆ 唐朝创立"蒸青法"制茶,以紧压团茶为主. ◆ 宋代出现"蒸青散茶". ◆ ...

  • 空山美社:美学原理 · 小白版

    · 关 键 词 · 雪糕  口感  艺术  美  审美  人文美  自然美  主观能动性  终极命题  人体美 古希腊 盛唐 写实  器物  陶作坊 扁茶海 实用之美 观赏价值  稀缺美 引 子 话说 ...

  • 空山美社:变奏

    * * * * * 或许你还没有猜出这首曲子 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深深打动-- 或许在一遍遍的聆听中你已不再对探究她的名字耿耿于怀,而只是一遍遍的听,一遍遍的听-- 好吧,不卖关子了,让我再来细细品 ...

  • 空山美社:萧者的世界 · 邂逅箫生 解惑国乐

    刘旻昊    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年少时好习竹笛,大学追随樊家城教授继续深造,并受到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悉心指点.从艺20多年来个人风格初显端倪.理论教学亦日趋通俗质朴 ...

  • 空山美社:徘徊在将就与讲究之间

    讲 究  今儿扯扯别的,不说茶. 那说什么呢?说说我的口福吧! 前阵子领教了一位"老吃家",--对吃上那叫一个讲究! 他能为了包中午那顿几十个的饺子,凌晨四点半就奔向肉市儿,赶在人 ...

  • 空山美社:“箫茗相参”后记

    人挺多,怪挤的 - - 不是因为地方小,而是都想离箫者近些,听得真切,--毕竟是Live版,毕竟近在咫尺感受演奏者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指法的机会不多. 毕竟也都是好茶,坐远了喝不到就亏大了. 多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