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青花釉里红的特征及辨伪要点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鉴定青花釉里红的难度暂时还不是很大。评估釉里红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两点:其一、同一窑口所产的釉里红成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其二、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具有这两点者佳也,反之为劣、废品。鉴别时还应多注意釉里红的凝聚点和釉里红发色不够完 美导致局部发黑。类似的凝聚点在康熙时也有类似特征,但是与乾隆时有些区别。对比《微观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一书仔细研究、观察瓷器上的发色特征,真伪就比较容易鉴别了。
以往的釉里红由于显色不稳,多有流淌浸漫现象,所以绘画时多用快速的笔法,大写意的画出花纹,多简单干炼,烧成后画面多模糊不清。由于技术的提高,雍正时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都呈色稳定,使得工笔写生的技法能够在青花釉里红瓷器上大显光彩,细腻逼真。它的青花非常纯正,他代表了雍正青花的水平,纯正,含蓄,深沉。另外,它也不沁染,蓝的很纯正,代表了雍正青花最正宗的颜色。釉里红的颜色纯正含蓄,不张扬,没有那种红色的妖艳浮光,有一种深沉的感觉。
青花的着色剂是钴,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度~1280度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实属不易,但烧成的作品既有青花的典雅,又有釉里红的富贵,不能不为人所青睐。
乾隆年间的釉里红的水平仍极高、鲜艳明丽;但大多却偏淡不明亮甚至还带有灰暗;总体来说没有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那么鲜明亮丽,这就是乾隆年间的釉里红与雍正年间的釉里红的区别之一。
青花釉里红瓷的美学价值 火中凤凰。青花釉里红画面,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在富于变化而又优美的景德镇艺术瓷器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绘制精心设计的高雅国画,青红对比绚丽多姿,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洗礼。简直成了火中凤凰!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在元代创制伊始,极为难得,只能作为帝王等贵 族把玩欣赏,或作为国宝“赐赠”友邦。 青花釉里红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 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型,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颈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秀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清康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工艺有所恢复和发展,发色成功的制品见多。而雍正时期则是这种釉下彩工艺最为成熟稳定的时期,传世的雍正青花釉里红器大多呈色鲜艳稳定。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虽然制作较多,但釉里红的显色技术开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则又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