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独立的前提,是永不停止精神成长
对于女性成长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倡导独立自强,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提升。
但越是真独立,越能了解这两个字背后的苦涩。面对难过、沮丧、不舒服或力所不及,都要咬紧牙关挺过去,连喊声苦往往都不是可选项。这似乎也是千千万万独立女性的困境:为何我已经很独立了,生活还是很糟糕?
其实,女性的独立和成长拼的不是盲目努力和打鸡血的生活,而是懂得发挥优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智慧、方法。最近,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接受了《女友》的采访,她说,女性独立的前提,是永不停止精神成长。
文丨佶念 女友传媒集团
01
自己不活在阴影里
就没有阴影困扰你
于丹是独生女,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非常罕见的。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她从小就在孤独中长大,每天都沉浸在父母的几柜子书籍里。
她喜欢写日记,喜欢思考,甚至早早地察觉了自己的短板与长处——不擅长数理化,但对所有的文字都很痴迷。
早慧的于丹,大学选择了中文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博士阶段则专攻传播学。她说:“我的初心就是用传播学的方法,把中国文化的经典激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讲给老百姓听。”
从前她讲《论语》,讲诗词,如今又是“汉字之美”的发起人,生动又趣意盎然地传递了汉字与中国文化、中国人生活的紧密联系。“汉字之美”这个项目源于她的一本书《字解人生》,而这本书的成型,最早出于她教女儿识字的需要。
在女儿拥有了不错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于丹就在思考怎样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汉字的意义。她问女儿:宝宝的小手能做什么?女儿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抱妈妈,摸摸脸,拍桌子,捏豆子,打皮球……女儿说一个,于丹就写一个,然后告诉女儿:这些用手做的都是提手旁。以此类推,她又给女儿讲解了足字旁、草字头等等。
“既然这样内生的变化规律,连小孩子都能够迅速地理解和记忆,那把汉字文化向世界推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借鉴这样方法呢?”
2015年,于丹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开启了“汉字之美”项目,走过了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家。“汉字之美”每一次会发布一个偏旁部首,第一期是心字底和竖心旁,主题为“心生万物”。为此,还开展了“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
2019年,项目依然如火如荼。前不久的罗马尼亚站,吸引了无数人参与互动,而未来,还有更多的偏旁部首等待开启。
于丹用行动证明自己为普及传统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并不因他人的误读而耽搁自己的行动,她说,“我理解外界不同声音,也尊敬所有真诚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我在有限的时光里,本乎诚意做了我自己该做的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自己不活在阴影里,就没有阴影能够困扰你。
02
拥有诸多身份之前
你首先是你自己
于丹身上有很多光鲜亮丽的标签:文化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归于生活,又涵盖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一切角色:女儿、妻子、母亲……
面对如此多元的身份,于丹坚定地说,“我首先是我自己。一个女性真正的独立说到底是精神的独立,这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坦率地说,所有生而为人可能遇到的困境、挣扎、低迷,我都体验过。”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语来定义女性的成功,她觉得是“平衡”。“智慧、美貌、富有……这些都是单项指标,灵魂深处方方面面的健全,才尤为珍贵。”
多年来,于丹对女性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角色已经裂变得非常庞杂,她曾在多种场合积极呼吁:一定要关注女性的精神健康。
她说:“于外,女性的职业尤为重要,那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于内,你的家庭角色又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女性很‘难’,但千万别被伪命题绑架了。”
她很不赞同那种激进式的、狂打鸡血的励志方式,“声嘶力竭或者泪流满面地喊着口号说‘我是最好的’、‘我不能垮’,其实很可怕。古人说‘上善若水’,只有从狂热的喧嚣中安静下来,抽离出来,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境遇,也才能做到水滴石穿,找到真正的自我。”
所以,女性更需要阅读、行走、不断接触万物。“人没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宽度是什么?就是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去无限地尝试。”
于丹一直秉持着“读万卷书”的理念,家里会长期订阅杂志。“杂志这种纸质文本,其实可以引导你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习惯就培养起来了,你会逐渐地明确自己想要看什么书,需要看什么书,能够看得进去什么书,最终,你愿意看的、看得进去的书,才是有用的书。所谓开卷有益,培养阅读的习惯远比列出一长串书单重要。”
而在阅读和工作之外,她更愿意做的是“行万里路”,平时出去讲课和参加活动之余,她很少安安静静在酒店歇息,往往会去看一看当地难得的风景民俗,“有些感悟,特别是那种瞬间的彻悟,都是因此而产生,这种彻悟远比别人给你的经验刻骨铭心得多。”
在这样无限探索的过程中,于丹增强了对于自我的判断,她认为,判断力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学会判断,才能知道要去哪儿,才能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
03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于丹典型的一天有多忙碌。早上八点多她就赶到了北师大,参加院里的会、领导班子的会,给学生上课,经常一站就是好久;而外面很多的学术会议、文化活动……她也不能缺席。
在如此紧凑的日程中,她还要抽出两个小时来健身,大多都是有氧运动。她说:“人到中年,不要每天想着怎么养生,这个阶段其实是活力再生的时候,要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的活力。只有人的身体‘再生’才能更好带动精神的‘再生’,形成良性的循环。”
于丹自始至终对人生看得通透,做的一切决定、选择的一切生活也都理性从容。她选择在适当的时候成为一个母亲,而不是随波逐流,她说:“母亲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角色,它其实是一个社会心理角色,母亲也需要‘持证上岗’。当一个女性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坦然和欢喜的心态面对生育,那才是拥有了迎接新生命的真正条件。”
孕时的于丹依然每天精心地打扮自己,也依然忙碌地工作,直到生孩子的前四天才休息,而在生完孩子后的第二十一天,就从月子中心直接回到北师大上班,她说:“如果身体允许,就不要因为生育而与你的人生、工作做彻底的切割。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个时期不打扮、不上班也不社交,把自己歇出了‘毛病’。”
于丹从未在任何时候放弃自我成长,她认为成长是毕生的功课,比成功要重要得多。
随着女儿从可爱的小婴儿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于丹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作为教育者,于丹对女儿的教育更侧重于沟通、陪伴,让孩子自立自强,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埋单,而不是“会背多少诗词,会做多少题目”。
她说:“身为母亲,要‘多听少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该以标准答案来剥夺孩子的话语权。你的宽容和陪伴,会让孩子坦然地接受自己,并成长为她该有的样子。”
于丹说,人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委屈、焦虑、沮丧、愤怒等种种情绪,我们总会在生活中与之交手。这些“念起”,自己能否觉悟到并及时地去转化和消解,这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向上生长,不忧不惧。于丹始终以专注之心,去迎接生命中随时会遇见的风景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