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江:风格独具的当代重彩山水画家
高高绝壁兮耸天宇,
飘飘云雾兮入空寂;
辉辉日月兮映山河,
滚滚大江兮腾万里。
杜大江,这位从长江三峡、屈原故里走出来的重彩山水画家,心里装的是宇宙天际,画里作的是大山大河。观其画作,浓墨重彩,气势磅礴,恢宏纵阔,真乃“大鹏展翅三千里,扶摇直上九重天”。
正如其恩师、当代艺术大师周韶华评价所云:“万里江山气象雄,得心应手造化功;五千言书大彻悟,超越昨天很不同”。周韶华老师从杜大江的画作里,看到了江山气象,看到了艺术功力,看到了道家彻悟,看到了传承超越。
作为与吴冠中共享“北吴南周”之称的一代名师周韶华,能对自己所带弟子有如此高之评价,实可谓弟子已得恩师之真传也,实可谓青出于蓝而有望更胜于蓝也。
见过杜大江的人都会对他有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高挑,默言少语,眼神深邃,厚道真诚。与他在一起,自己受其感染,也好似会成为一位观察家、思想家,能洞悉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
杜大江,1966年5月出生于长江三峡秭归。这里的大山大水、高山峡谷,在诗人的眼里,那是雄浑、气魄、江山多娇的象征,而在普通百姓心里,那可是用一辈子心血也难以爬得过去的崇山峻岭。这里虽然诞生过伟人屈原,也诞生过美人王昭君,但并非只要诞生于此地之人,就都能出人头地或成就大业。能够从这里走出来,如雄鹰高飞傲视苍穹者,实非人中之杰不可成矣。
杜大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仅杜大江的双亲以及乡亲们,就连杜大江本人,恐怕当年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竟然会成为享誉三峡、独步天下的美术大家。
佛曰:“命由己造,境随心转”。机缘与成功往往是与一个人的心志理想分不开的。正所谓“心想事成”,有了那份起心动念,进而又有为之奋斗的行动,事成则是水到渠成的了。
杜大江想成为一位画家,源于十八岁当兵后的戍边生涯。当年,他怀揣报国梦想光荣入伍,带着火热的青春激情来到新疆天山脚下。五年的兵营生活,不仅炼就了铮铮铁骨,而且因其热爱绘画,被部队送培新疆伊犁教育学院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尽管那时的笔头尚不娴熟,但他已将大江大河、冰川雪峰、戈壁沙漠、高原黄坡等视为自己主要的描绘对象。雄浑、壮丽、粗犷、辽阔、苍茫、浩瀚、雄奇,成为流淌在他周身血脉里的文化符号与精神秉赋。有人评价道:“在他的笔下,大红大绿与黑白分明,远古洪荒与盈盈生机……铺满了一张又一张巨幅画面”。
杜大江深知,自己并非艺术世家也非科班出身,仅靠已有的一点学识基础和技巧,是难以有大成就的。1989年,杜大江得以有缘拜入国画大师周韶华门下,成为助其攀登艺术高峰的重要转机。
大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开放创新的艺术精神,对杜大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感慨地说:“先生的艺术思想是我创作的航标灯,指引我做一个文化创新主义者。新世纪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用现代人的眼光,在'古往今来’与'天地人和’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塑我毁我,不断超越。”
“大师周韶华的理论烛照和精心点拨如海上灯塔,照亮了杜大江心头的迷雾”。葛承恩先生曾在《巨匠弟子 大师情怀》一文中,这样评价杜大江经恩师指点后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思想指导下,杜大江的笔墨绝没有文人画的因袭和孱弱,情感上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对画家心灵的撞击,精神上是对汉唐雄魂的遥远呼应,笔墨手法也是应景而施”。
“在艺术观念、在艺术语言、在艺术表达上,杜大江都如同找到了罗盘,而一旦明确了方向,画家就如同用力拉开弓的箭,射向光辉的顶点。于是,一时间,杜大江的作品,可谓万紫千红,魏紫姚黄。巍峨昆仑,苍茫黄河,天山飞雪,云龙旭日……一个充满创新的新面貌、新气象让人顿感新奇与惊叹!”
笔者以为,杜大江的艺术造诣个性鲜明,突出地体现在构图、用笔、着色上。这三大显著特征构筑了一道中西合璧、传承与创新、写意与写实相融合的别致景象。
杜大江的艺术造诣首先体现在其构图上。
但凡观览过杜大江画作者,无不以其山水场面之“极大”而深受震撼。一幅画作中,有的似身居高山之巅环视大地,有的似雄鹰高飞俯瞰万物,呈现给读者的,是朗阔千里、方圆万里,在这种莫大的场景面前,观者惟有摈弃自身轻狂、任意与无畏之所思,扑面而来的是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与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渴盼。
杜大江之画作不仅有“极大”的显著特色,且有对“极微”艺术表现的积极探索。
近来观其部分画作,他将画者视角高高地腾空升起,好似身居宇宙高位而俯视人类所在的星球,统揽万物于胸怀,笔头聚合到大地的某端,就犹如落在一个焦点之上,围绕其间的是山川河流、森林树木、舟船人烟。这种将凡人、常人无法尽收眼底的大视野,以缩小至“极微”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乃“极大”走向更高层级的升华,它反映的不仅是画作本身“极大”与“极微”的交集,更是画家的眼界、胸怀之浩瀚。
自古之儒释道皆提倡天地人合一,想必在杜大江这里已经是融入于心,随心所往的了。
正是这种大手笔全景构图,方使得其恩师周韶华先生为之惊叹,并赋诗一首赞曰:“大山大河是汝本,人文精神是汝源;天地同和高境界,大象通道得自然”。
杜大江的艺术造诣也体现在其用笔上。
中国画向以写意闻名于世,尤其大写意,往往是在似与非似之间体现出“真”与“实”的神韵。而这种境界的缔造,少不了画家艺术用笔的功力和造诣。
威海日报在《用大格局展现大气象》一文中,这样评述杜大江的艺术用笔:“胸中丘壑,笔底烟霞,没有传统负累的杜大江,能够将观察自然所得的感受,直接转换为画面构成所需的线、点、皴,让观者更直接地触摸到情感的搏动,同时有一股鲜活之气扑面而来。”
葛承恩先生也曾对杜大江先生的笔法赞叹有加:“用笔苍劲有力,没骨法沉着秀美,灵动飞扬,兼而有之的线条,流畅而率真”。
“风云龙吟黄河系列”中的黄河水,在简洁的线条下,其组合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巧妙的智慧,晃荡着的根根线条,仿佛一瞬间就幻化成了一河大水,其动势,由小而大,随着氤氲的笔墨,徐徐散开,仿佛黄河波涛慢慢涌起,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驾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令人荡气回肠!其内涵就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勇往直前!
笔者观其画作用笔,为艺术表现之所需,并无定式,有的似斧劈刚劲,有的似温柔流水,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粗或细,或高或低,或刚或柔,一切随心而动,应景而变,心手合一,自然生成。
恩师周韶华对自己这位入室弟子的用笔特征,也是赞许不已。他撰文曰:“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杜大江数次沿黄河写生,收集素材,体验生活,用水墨大写意画黄河水。这水似东方巨龙奔腾不息。所有这些有关黄河的语言符号与视觉图像,都如解衣磅礡,气势如虹之作……”。
杜大江的艺术造诣还体现在其用色上。
欣赏杜大江的画作,其用色之大胆,在画界少见。那山水、云雾之间,满满地铺排着大红大绿、大黑大白的浓墨重彩。
牛亚洲先生专门为杜大江撰写过一篇题为《千山万仞聚豪端 一腔豪气绘贺兰》的文章,在文中,牛先生高度评价其艺术用色:“杜大江的西部山水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极大地刺激了观者的神经。他不拘泥于传统山水画材料的运用,大胆尝试其他画种的色彩原料,从而使他的作品时尚却不失高古,艳丽却不失雅致,红色的运用加之石绿的点染,无形中给他的作品赋予了庙堂气象。这样的气象更使得西部山川充满了神秘。隐隐之中一股炽热涌动于山谷,让山川在雄浑、壮阔、苍茫中撞击画家的心灵,进而'度物象而取其真’去获取山水的内蕴,让山水体现出自己的精神气质,以达到'明物象之源’的目的。从而画家的生命意识也由此生、由此涨了”。
谭智勇先生还曾将杜大江的用色技巧与著名前辈张大千先生相比较,且对杜大江的艺术用色大为称许:“大千先生一脉的青绿重彩山水,在底色上施以三、五遍青绿,然后勾勒、敷金即成。杜大江的三峡山水则不然。他也有很多青绿色调的作品,但因不施底色而显得更为鲜艳。传统青绿因其用色的程序而使画面时时微憾于概念化,而杜大江则是因景赋色,没有公式化的束缚,而使画面富于朴野的美感。也因乎此,观杜大江的山水画作品,有时颇有'直超如来境’之感。”
在杜大江的山水画中,不仅可以通过色块的分割、渐变与交融,表现出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功力,而且可以看出,他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洋风景画的表现技巧,对景象施以光影,在千山万仞、高坡沟壑的表现中,带给人视觉震撼。同时,他将抽象与具象通过浓墨重彩加以融合,给作品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画界有人这样评价杜大江的艺术追求:“他总在用大格局,展现大气象,传递大精神”。的确,杜大江胸怀一个“大”字,绘就了一幅幅大作品,也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别具风格的书画大家。
恩师周韶华对杜大江寄予厚望,他对前往采访的媒体记者云:“我想今后杜大江要想真的成为一个大画家,还要做很多的努力。我相信杜大江还会继续在生活中挖掘,在上下五千年的大传统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文化学养,期待他能成就宏业,前程无限。”
如今,面对诸多慕名而至的来访者,杜大江总会如一位艺术哲理家所云的那样与人坦言:“艺术是理想,也是精神,更是净土。只有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艺术家才能真正与它们神通意会,往来无碍,才能得其灵气,作品才不只是点、线、面的堆砌”。
一位易经相师见过杜大江后云:“他魁星点斗,文昌入命,必将大器晚成”。笔者以为,从杜大江已有的艺术造诣以及其探究艺术的努力程度之中,相信此言不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