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眼中的世界

自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以来,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近代价值就天然地包含自由与平等这一组包含内在矛盾的概念。这种矛盾在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有集中体现。今天,我们有必要反思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平等是否是近代的核心价值。

  《历史哲学》是1882—1831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题为“世界史的哲学”课程的讲义,于其殁后的1837年首次出版。在授课的最初(“导论”部分),黑格尔明确提到哲学的世界史的论述可以回溯到《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以下简称《法哲学》)中。对比《法哲学》和《历史哲学》,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对前者结尾部分“世界历史”的系统性建构,进而将黑格尔关于世界史的哲学性思考,以严整的逻辑形式纳入其哲学体系。

  探求“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

  无论是《法哲学》的“世界历史”还是《历史哲学》,黑格尔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基于先验的理念证明而非说明经验历史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出发,黑格尔首先区隔了三种历史学,即原始的历史学、反思的历史学和哲学的历史学。黑格尔认定历史需要指明未来的必然性,即由于世界由理性支配,因此世界史必然以理性方式发展,这也是哲学的历史学最核心的工作。与此对应,原始的历史学是基于个体直观进行的表象描绘,其目光聚焦于过去业已发生的事件;反思的历史学则以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视野“超出事情本身”地进行思考与反思,试图联结过去与现在,但这种方式具有强烈的当下性。历史哲学要求的,并不是简单地还原真实历史,也不是以古为今用为目标,而是从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中,探寻“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

  以指明未来的必然性为目的的历史学,其研究对象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展开的必然过程。因此,努斯式的不“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理智”必须被排除出精神和世界史的范畴。对于黑格尔而言,作为主体的精神需要意识到自身自由,这种自由的意识不断发展并在现实中形成作用,而这就是世界史的本质。从这个定义看,世界史的核心是支配世界且自在自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必然是自由的。换言之,在黑格尔的观念中,理性与自由是不容辩驳的核心价值,而对自由的认知程度,又反过来证明个体、民族、文明乃至国家理性的水平,这也成为他“世界历史之自然的划分”的依据。在此观念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东方人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罗马人知道特定的部分人是自由的,唯有日耳曼人真正知晓“所有人绝对是自由的”,世界史也因此被自然区隔为东方的历史、古希腊的历史、罗马的历史和日耳曼的历史四个阶段。

  不平等具有合理性

  黑格尔的这一论断一定程度上与经验一致。但不能忽略的是,在逻辑结构中结论和前提的差别;同时,这一论断还包含两个问题:第一,被意识到或“知道”的自由是什么?第二,对于自由的认知程度不同会有什么结果?至少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并未对自由进行定义,也未设定其边界。这样的含混拓展了黑格尔论断的适用范围。为了厘清黑格尔此处所言的“自由”,我们可以参照他其他著作,或是基于自身的理解进行回答,但这弱化了对第二个问题的关心,从而忽略黑格尔历史哲学所包含的不平等要素。

  如果我们相信黑格尔的论断,并以此为前提,自然就会接受他所说的东方—古希腊—罗马—日耳曼的历史线性序列,这个序列包含着原始的历史学、反思的历史学、哲学的历史学的演进,同样也包含东方—西方的区隔。古希腊—罗马—日耳曼的路径在经验事实中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在探讨日耳曼民族的文明与思想时,古希腊文明业已衰亡。但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其民族与历史和西方民族、历史是一个共时性存在,日耳曼民族兴起、繁荣时,延绵的中华文明仍在持续,那么,将东方民族及其历史置于古希腊之前意味着什么呢?《历史哲学》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法哲学》似乎暗示了答案:“统治的民族”承担着“世界精神的自行发展着的自我意识的进程”的使命,因此作为“文明民族”的统治民族可以(甚至应当)以一种不平等的权利意识看待落后的其他民族,民族(及国家)间的战争和争端会因世界精神的缘故而被赋予“世界史的意义”。从《法哲学》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视域中,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基于精神实现自由原理的过程,而所谓的“文明”与“野蛮”,不过是某一具体民族(国家)与这种精神契合程度的区别,这种区别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平等。基于对自由认知的不同,民族及国家间的不平等具有“合理性”。在这种“合理性”的驱动下,一个民族无论其自愿与否、是否期待真正的自由,均有可能被合理地取消延续的资格与必要。

  反思启蒙逻辑

  黑格尔将自由与平等置于对立位置,成为一组非此即彼的选项。他并非不知道法国大革命以自由、平等为原则,但在《历史哲学》的论述中,他一方面肯定法国民众接纳了这一组理念,另一方面却基本忽略平等观念的世界史意义与价值。出现这样矛盾的根本原因,乃因为黑格尔以理性与自由作为世界史的核心价值。

  承接启蒙运动余绪的黑格尔,之所以否定平等而捍卫自由,根本原因在于启蒙逻辑中内含的不平等要素。启蒙的核心价值是理性,而理性被假定为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这是启蒙运动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但在启蒙者—被启蒙者的身份区隔中,启蒙者意味着率先自由地运用理性“摆脱自身的未成年状态”(康德语),勇敢地去思考;而被启蒙者则无法意识到自身理性。启蒙者的任务并不是灌输或传递业已形成的知识或观念,而是启发仍处于“未成年状态”的人们进行自主思考。从前提和目标看,人都具有理性,且人都应当自由地运用自身理性思考,在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平等的;但启蒙者先于被启蒙者拥有思考的能力,需要指导被启蒙者。那么,在现实层面,人就是不平等的。启蒙逻辑是否要求启蒙者承担启蒙被启蒙者的责任,以最终消除这样的不平等,或许有诸多不同答案。但就《历史哲学》及历史现实看,“启蒙者”们在理论建构及实践中,实质上利用了这种“不平等”,通过武力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自由”。

  正如《历史哲学》日语版译者长谷川宏所言,黑格尔历史哲学基于欧洲近代经验而确立。作为欧洲近代经验的一个总结,且以证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为目标,它对理性、自由的宣扬,对平等的无视乃至抹杀是需要反思的。如果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正是黑格尔所言的理性意识到自身的自由,并不断发展自由,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一个“自由”但不平等的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扬弃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不平等要素,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最为关键的;而尝试分析、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只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世军

(0)

相关推荐

  • 3月23日书抄

    读<从黑格尔到尼采>序言.第一章 1.刘小枫序:纳粹(德意志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卢卡奇.海德格尔和洛维特不同维度的考察:追溯到谢林.黑格尔.康德:德意志虚无主义是反抗现代性观念力图寻回古 ...

  • 感受一下北京大学历史学考研面试现场师生对话记!

    作者是在职考研生一枚,本科14年毕业于双非省重点师范院校,主修的就是历史.14年也考了一次研究生,最终以初试第一.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后考取了老家的县城中学历史老师 ...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节选)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刘立群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前言部分. --

  • 准备自由之旅 ——我读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

    王造时先生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黑格尔<历史哲学>,200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纳入"世纪文库"出版,我读的就是这个版本的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 为什么,我这里 ...

  • 叶秀山:启蒙重点更应放在“勇气”上题

    即便是大学问家和科学家,同样也需要启蒙.因为,即使知识再丰富,也会被自己加之于自己的枷锁所蒙蔽.自然施加于我们身上的蒙蔽,可以通过学习来开启.而人类加之于自己身上的蒙蔽,则需要我们有勇气走出这种不成熟 ...

  • 一张图了解历史哲学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时期 康德留下了丰腴哲学遗产,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奠基,古典主义哲学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哲学不再和其他学科暧昧不清,走向了专业化并成为了一个职业,哲学对知识界的影响是同步发生的. ...

  • 黑格尔:《历史哲学》

    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亦即"本体".这是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但他认为"自在之物" ...

  • 历史学家在搞什么?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来自历史学家的贡献?

    也许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枯燥的需要死记硬背的时间点和史实上,而历史学家则是一群喜欢掉书袋的呆板先生.对他们来说,历史是久远的,似乎和今天没什么关系.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 当代散文‖【你眼中的世界】◆周绍群

    作者简介 周绍群,笔名山野,山野悠然,江苏如皋人,爱教育.爱写作.爱中国传统文化.一半潇洒,一半忧郁,有诗歌.散文散见于<星星><如皋日报><南通工人><雅剑 ...

  • 国宝《坤舆万国全图》,看看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1922年,悦古斋老板韩懿轩年仅16岁的儿子韩博文,闲逛北京古玩集市时,以20块大洋的价格买下了一幅体量很大的地图.这幅地图透露出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从未有过的地理.天文.人文信息. 经晚清进士金梁鉴定 ...

  • 鼎然最新文章:一个五十岁修道人眼中的世界

    鼎然提示:这是一篇记实性文章,不存在装饰和涂抹色彩,属于干货. 五十年风风雨雨让我经历了太多变化的自己,在这期间我根本找不到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苦恼时觉得活的太累.快乐时又会忘乎所以.拥有时并不太珍惜 ...

  • 鼎然文章:世俗人眼中的世界与禅定修炼者眼中的世界

    世俗人眼中的世界几乎来自意识攀取外在沉淀下来的影像所构成的记忆世间. 禅定修炼者眼中的世界是能够清楚看到意识幻生出来的世间而不痴迷粘连且能随顺自如 世俗人对待自身欲望只能顺从或者借助意识酿造的方式加以 ...

  • 人们眼中的世界为什么不一样

    人眼看到的东西都是相对主观的感受,但这个感受的差异有时候实在太大了,本文从视觉细胞的差异和进化的角度解释不同动物和人看到的颜色差异. 1.白金和黑蓝裙子之争 在<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解说我 ...

  • 【诗评诗话】重庆万州∣王贞虎:诗人眼中的世界巨变——叶芝诗作《再度降临》发表百年有感

    鲁西诗人,以诗歌慰藉心灵   诗人眼中的世界巨变--叶芝诗作<再度降临>发表百年有感  王贞虎    再度降临                叶芝 一圈又一圈,螺旋在扩大 猎鹰已听不到主人 ...

  • 爱人眼中的世界 侔鱼乐

    . 我们常说"情人眼中出西施",爱人眼中的世界往往是与旁人不同的.情人的视角亦是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动人篇章.千年前的<诗经>中不乏对于情人视角的精彩描写. 如<子衿 ...

  • 10个冷知识:盲人眼中的世界,并不是漆黑一片

    化妆品 01.著名化妆品取名源自<易经> 日本著名的化妆品品牌资生堂,它的取名源自中文<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叉子勺子 02.在泰国吃饭叉子不 ...

  • “我眼中的世界”同题一组

    中国少儿文学微刊  第57期 "我眼中的世界"同题一组 爱在我的世界里永恒 潘静  长兴县第一小学305班(浙江) 雏笔生花写作4班  指导老师:杨顺梅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