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香薷
一、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本经逢原》:“热服能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
香薷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着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伤暑之证,从兹远矣。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
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传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止呕断痢,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庸工用之治暑病。
《本草新编》:,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脾、胃、心、肺四经。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如神,通小便,散水肿,去口臭,解热除烦,调中温胃,有彻上彻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但宜冷饮,而不可热饮,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气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气。冷饮,乃顺邪解暑;热饮,乃拒邪以格热。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发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乱转筋,胸腹绞痛,呕逆泄泻,遍身水肿,脚气寒热,口中臭气。
《本草备要》: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
《药性歌括四百味》: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陈久者佳。)
《冯氏锦囊秘录》:,主霍乱中脘绞痛,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然辛温走散,元气虚者,不可过投。中热者,尤所禁用。且因味辛性温,宜凉饮,不宜热服。
《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麝香草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黄酮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含麝香草酚与香芥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16%。
2、作用:本品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此外,有抗菌、抗病毒、利尿作用。
3、药理: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剂1:20 浓度时对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抑菌作用:本品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