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礼拜天的黎里
有句话是“小富即安”。若是给它蒙上政治色彩,大约是指责一个人,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缺乏进取心。但换个角度,带点禅意色彩的话,难道不能是一种轻看物欲,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写照?
这句话用在黎里身上,倒似乎有几分相似。黎里,江南水乡,昔时吴江境内的四大富镇之一。然时过境迁,今天的黎里,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相对慢了些,已少了往日名列前茅的辉煌:既没有像同里那样打出了一张旅游好牌,也没有盛泽那样戴着丝绸之乡的桂冠将大把钞票握在手中,更别说松陵仗着吴江市驻地的优势而延续着外资合资项目如虎添翼的势头。
也许受到崇尚学术的遗风的熏陶,我觉得黎里人很安份安定和安命。我到黎里的那天正是“礼拜天”。一路上随遇两家教堂,都在做礼拜;一家正在集体朗读圣经,一家的牧师领着在唱赞美诗。我并不信教,但看着他们虔诚的样子,还是很感动。
——黎里的老街也傍河。河边有人在洗衣。沿河的家门口,老人们坐着,诉说着什么。走进一处旧宅,主人们热情地为我作介绍。行走在路上,一位老人走来,主动地为我介绍黎里的昨天。而当我从浒泾街走向柳亚子纪念馆时,猛一移睛,只见适才去过的基督教堂门口,一位年轻人扶着拄拐的银发老人从里边出来,而那具十字架,不会有一句表扬的话的。联想到今日,我们的媒体还在不遗余力地为道德的底线歌功颂德,不知为何竟浮想联翩了好一阵子。
回眸老街,这里从前住着过许多士大夫,“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至于《黎里志》有“入夜诵声不绝”之说。“圣贤”教会了黎里人的智见与乐取。看来,有追求就有寄托,而精神更是胜于物质的。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是比追求物质上的快乐更高了一个档次的。
黎里老街改造已经启动了。黎里的发展方兴未艾。真的祝愿黎里加快地富起来,并且,一如既往地那样“安”着。
黎里天主堂系清光绪29年苏州天主教主教购一旧址所建,为吴江本堂,原名大圣若瑟堂。礼拜大厅面三间12米,南北进深20米,高11.5米,属中式庙堂建筑。现礼拜堂前还挂若瑟堂的匾
从北边与侧面看,建筑也融合了一些西洋的元素
礼拜堂门口,打扮入时的年轻人在等候家人做完礼拜同归,估计是自己开着车来的
天主堂的东边院子内有一条备弄,南端也有神的塑像。门楼的门不开,里边就是礼拜堂前的小庭
黎里镇上的石板街所剩已无几,这里有一段。与黄墙的建筑在一起仿佛很协调
黄墙内就是黎里著名的另一宗教场所:褉湖道院。褉湖道院原名昭灵候庙,又称城隍庙,祀唐太宗第十四子苏州刺史李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据介绍现存的财神殿等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光绪九年(1883)重修,1983年全面修复。此图片是在镇西路的新造大桥上向北拍的建在褉湖中的道院东南面
道院的山门在“有石板路”的小街上,要通过这座小桥才能进入四面临水的道院中。小桥名秋褉桥,平板型三孔,长19.55米,清代初期的,民国22年重建。与褉湖道院一起,同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道院大门紧闭。先以为是午休时间,后来见到此牌子与通告,但还算不准今天是否是这农历的“戊”日。就先到湖边拍风景去了
一位小朋友在“船上人家”与船窗里的小伙伴闲聊着,告诉我三天后那庙才开放。呵呵,总算遇到当方“土地”的明示了。道声谢。“给我照一张吧?”好嘞!
一位年轻人扶着拄拐的银发老人从教会里出来,那具十字架,没有一句表扬的话。联想到今日,我们的媒体还在不遗余力地为道德的底线歌功颂德,不知为何竟浮想联翩了好一阵子。虽然这天我逢“戊”而没能进褉湖道院,随乡入俗,我不应该“安”吗?因为我去黎里的初衷是看老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