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的建立

温习书友们的读书沙龙,很有意思,仿佛就在现场。这算是对我这个三脚猫的极大推动。
在读得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疑难之处。于我来说,读不过去就搁置在那儿,等待某一个时刻,顿悟。大多数时候,都是转背即忘,顿悟就变成不可能。
有了这个直播空间,我可以在空下来的时候慢慢听他们分享。
他们也有困惑,也有读不过去的地方。现场的他们,互相解疑,几经辨析,把一个开始糊糊涂涂的观念辨析清楚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我的疑惑在他们都辨析中,从最开始的糊糊涂涂一团,变得似乎有点糊涂而已,觉得自己看到了清晰正在招手。
不由得在群里感叹;一群人读一本书,真是有意思。
当我打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浮起一个念头:一群人读一本书,不正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快乐和这相比起来显得严重不足呢?我的学生们,为什么不是这样时时充满喜悦想要表达?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用对比法来看看。
第一方面:
读书会 因为喜欢这本书而自愿参加。
语文书 该读书的年龄,没有经过自己选择。
这个是最基础的区别。积极的情绪出现在与书相遇之前,自然会对书产生喜欢的感受,为阅读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语文书则不同。书到手之前,没有特别对书的期待。只是在见的第一眼时,会有情绪的产生。可是,这种情绪是不可控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第二方面:
读书会,没有考核。读或者不读,读懂或者没有读懂,都没有人来评价。唯一要应对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语文书,不但考核,而且是大张旗鼓考核。甚至可以说,读语文书就是为了最终的考核。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凭借而已。如果有可能,你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凭借。(在统编教材以前,全国就有很多个版本。)
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或者说,这是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于是乎,在语文学习中,老师带得苦,学生学得苦,到最后,真正有兴趣的为数不多。
那可不可以将这两者进行一个连接?读书会,在于兴趣而且无考核;这两点时学习语文前期不具备的优势。而且,在目前的状态下,这两点之于语文学习也是无法做到的。那么读书会还有什么可借鉴到语文学习中呢?
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读懂,一部分稍后读懂。这一点,认识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比较难的。
作为导读者的老师,比如我,自身对这件事情的接纳程度不够。我们的不坚定,随着压力袭来的摇摆,会加重一些惧怕的情绪。
第二,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不懂的。这也是在语文学习时,我们经常这么要求的。在实践中会发现,主动表达出自己不懂的孩子真是不多。这与前面形成的清徐场有关,也与导读者内心能够等待的时长有关。
第三,有一种情况,更是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懂不懂或者是以为自己懂了。我在这个读书会中经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以为自己懂了,听着书友们慢慢扒拉,发觉自己没懂。有的时候,是书友们一步一步追问挖掘,然后看见了自己之前理解的误差。
有过几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愈加浓厚了,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就想要表达自己,渴望看到思维碰撞所发出的声音。
这也就是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就像采访那些学霸时,都会谈到喜欢做题,尤其是挑战难题。
如果我确信这是真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能实现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