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艺术》| 林走解读

关于作者

《放弃的艺术》由两名作者合著,其中一位叫佩格·斯特里普,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30岁那年,她离开了供职的机构和学术界,成为了一个自由作家,并著述了10本书。就是这次放弃的经历,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多次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另一位,叫艾伦·伯恩斯坦,跟佩格一样,他也是在即将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学术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转头又去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然后成为了一名心理理疗师。

关于本书

在《放弃的艺术》这本书中,两位作者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束缚大多数人的文化环境做出强有力的反对。提出“坚持就是胜利”是一种误导,正确的放弃是人生必修课。并倡导读者改变行为习惯,克服瞻前顾后的人生态度,从而做出积极的人生规划和改变。

本书提出的“积极放弃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它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并经过大量实践验证,为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错误方向,却不知道如何自拔的人,给了一份走出陷阱的解决方案。

核心内容

本书是一本全新的人生规划指南,主要思想是:对于长远发展规划来说,正确的“放弃”比错误的“坚持”更重要。作者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出发,用大量案例证明,如果方向错误,坚持越久离成功越远。只有及时止损,放弃错误坚持,正确规划人生道路重新开始,才能让生命更加充满意义。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80页,我会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其中的精髓:坚持并不一定明智,放弃并不可耻。积极放弃,是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

在解读之前,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人叫西西弗斯。这个人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众神,为了惩罚他,众神之王宙斯给他判决了无期徒刑加劳动改造,具体内容说起来也简单,只不过就是把一块巨大的圆形石头,从山脚滚上山。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这个惩罚也不算多么残酷,问题就在于,他每次把石头刚滚上山,就重新滚到了山下面。于是,第二天他又得重复前一天的劳动,永无休止。不然怎么说这是众神的惩罚,这种劳动太残酷了,每天都重复一模一样的事,看不到尽头,感觉不到希望,今天就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重复。你们说,这种日子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对,就是没有意义,西西弗斯推石头的故事,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悲剧,跟其他英雄人物的悲剧比起来,西西弗斯没有跌宕起伏的哀怨情仇,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史诗故事,他的悲剧,其实是一个普通人的悲剧。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西西弗斯不干脆撂挑子不干呢?这种无意义的劳动,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答案是不能,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是众神的意志。

说到放弃,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遇到西西弗斯的困境,有没有想过放弃?如果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在阻挠你放弃,究竟是什么,让你被无意义的、不喜欢的生活折磨。这就是我们解读的这本书《放弃的艺术》主要讲述的内容。

这本书由两名作者合著,其中一位叫佩格・斯特里普,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她的人生,就是一个长期践行放弃艺术的标本,在青少年时期,她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顺风顺水地读完了大学,并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可是在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时候,她忽然深刻的感觉到学术界枯燥,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厌烦。

于是,在30岁那年,她离开了供职的机构和学术界,成为了一个自由作家,并著述了10本书。就是这次放弃的经历,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多次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然,对于她来说,可能听从内心的召唤,时刻为自己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就。另一位,叫艾伦·伯恩斯坦,他的人生经历,跟佩格非常相似,也放弃过一些在别人看来极其难得的机会,他也是在即将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学术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转头又去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然后成为了一名心理理疗师。

因为两位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学背景,所以在《放弃的艺术》这本书中,搜集列举了数十个人生案例和心理实验,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念:放弃并不可耻,甚至比起坚持,放弃可能是更加正确的选择。

对于多数普通人,特别是都市人群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相信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什么是放弃的艺术,为什么说放弃也是正确的选择。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放弃,为什么放弃那么难。

放弃,这两个字很简单,相信在平时的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有人,想要放弃一段失去激情的感情;有人,想要放弃一份乏味的工作;有人,则想要放弃一个近在咫尺的机会。这种抛开一切的念头就像绽放在脑海的烟花,几乎随时都在产生,也随时都在熄灭。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放弃吧”这种念头,就像口渴的人面对一颗诱人的梨。

举个例子:前几年有封辞职信火遍全国,你们肯定都听过,里面是这么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信刚一发布,就立刻火遍全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作者摘到了“放弃”这枚梨,从此以后,她彻底扔掉了自己的石头,跳出五行外,不在轮回中,跟朝九晚五的枯燥人生潇洒地说了再见。

这种勇气和行动力怎能不让人羡慕?放弃的艺术,在这封辞职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从之后的传播效果和得到的共鸣来看,这种情愫,几乎深深地埋藏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美国也一样。美国有一位婚姻问题专家,叫温格·朱利,她曾经在《幸福婚姻法则》这本书中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放弃”这种情绪,简直是全球通行的共同语言,没有人不想放弃,就像没有人不会气馁一样。

想要放弃的人几乎随处可见。如果有人留心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公司里至少有一多半的同事在抱怨,甚至宣称要离职不干,可是真正做到马上就走的人,永远是少数,可能只有1%,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每天抱怨的那些不幸福,吐槽的那些无法承受,都是假的吗?并不是,正如西西弗斯无法轻易放弃他的石头,我们这些凡人,也无法轻易放弃我们的命运。束缚西西弗斯的是众神的意志,但是束缚凡人的,却何止众神的意志。

凡人要承受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原因,让你无法放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原因。你想一想,是不是从小开始,就有很多人教你“坚持等于胜利”、咬紧牙关再拼一拼。是不是很多人都告诉你,放弃是一种羞耻的行为,证明你是个失败者。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放弃,对于社会文化来说,不仅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还是一种让人不齿的耻辱。这种思想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文化的骨头里,让你不敢生出放弃的念头,如果有这种念头,你自己首先要做的并不是顺从自己的内心,而是自责和耻辱——别人都坚持的好好的,为什么自己就坚持不下去了呢?就是因为这种文化原因,让无数人干着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的工作。

就像有些人,明明性格内向,害怕与人交往,偏偏干着一份需要频繁接触陌生人,频繁谈判的工作,这样一来,每一天的工作,不仅无法给他带来正能量,反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透支他的内在能量。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毕竟坚持就是胜利,他一边说服自己,一边痛苦地忍受着折磨。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工作很大概率无法做好,内心也饱受煎熬。

为什么不放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啊对不对。这就是文化原因导致的束缚和枷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客观的经济原因,这个原因很好理解,每个月的信用卡、房租、买买买,简直挣钱如流水,花钱如决堤。而且还要面对房价的压力,如果任性地放弃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么愉快两天之后,就将面对更加复杂和庞大的压力。就像很多人想要放弃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绝对不会是放弃之后的轻松,而是会下意识地思考下个月的房租怎么办?那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该怎么办?就这样,在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对未来的恐惧中,自然而然地熄灭了放弃的念头,重新咬牙切齿地坚持推石头。这就是客观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内在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属性:有的人积极活泼,有的人消极内向;有的人渴望到处冒险,有的人喜欢安静独处。

这些性格属性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成型,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认清这个事实,总会强迫自己适应与自己性格背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就如同用一台越野车的发动机驱动火车,当然会不堪重负,日渐抑郁。这种情况是少数派吗?并不是,这是绝大多数人每天面对的常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位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凤毛麟角。你有空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有没有想要长期奋斗的目标? ”如果从来没想过这个,那么你的性格和生活很有可能会出现错位的情况。这就是无法放弃的内在原因。

在《放弃的艺术里》作者想要表达的,除了剖析影响放弃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会读者如何原谅自己,如何听从内心的召唤,如何正确的放弃。

第二部分

接下来咱们说说几种错误的放弃方式。

首先要明确一点,作者写《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鼓励放弃,而是教大家正确的放弃,或者说求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下面要说的这几种常见的放弃方式,就是作者明确反对的,他们称之为消极放弃。

第一种错误的放弃方式,叫做逃避式放弃。这种放弃普遍存在于职场,你们周围肯定有这样一种人,或许是性格和工作内容不匹配,或许是抗压能力差。在每一份工作过程中,都充满了抱怨和负面情绪,每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跳槽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且是多次跳槽,一年换三四个公司也不在话下。

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逃避式放弃。辞职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放弃的问题就在于,放弃的人没有清楚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每次换工作,也只不过是上一份工作的延续,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就陷入了无穷尽跳槽的怪圈。

第二种错误的放弃方式,叫对决式放弃。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于感情经历中,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段感情,都伴随着矛盾和争执,这种矛盾,在即将分手的时候会达到巅峰。每当到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对情商的终极考验,有一部分人的反应就比较让人遗憾,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解决矛盾,而是首先占领道德高地,把感情破裂的原因全部甩给对方,居高临下指责对方,给自己一种完全无辜的假象,这种放弃,就是对决式放弃。这种放弃的危害在于,完全不给双方转圜的余地,很多明明还可以抢救一下的感情,都是因为这种行为,导致完全破裂,甚至深刻地影响以后的感情经历。

第三种错误的放弃方式,叫做威胁式放弃。这种放弃方式比较复杂,在职场、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有体现。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他们的口头禅是这样的:如果你不给我点赞,我就拉黑你。如果你不帮我做什么,我就怎么惩罚你。坦率来说,这种人非常让人不快。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也这种特点,建议及时改正。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威胁式口吻并不是真的想放弃,而只是一种姿态,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所以也属于不可取的放弃方式。

第四种错误的放弃方式,叫做无故失踪式放弃。这种放弃方式比较罕见,但是也偶尔会出现。简单来说,这种放弃方式的背后,都有一个无法承受责任的灵魂。比如在一段感情中,有一方想分手,却害怕面对对方的指责,所以就突然人间蒸发,把所有问题都抛在身后。

就像一只鸵鸟,先把脑袋藏在沙子里,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在职场和家庭中,比如逃跑式离职和离家出走,就属于这种无故失踪式放弃。这种方式的危害极大,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人曾有过离家出走史的话,就需要注意了。

刚才所说的四种放弃方式,是不是都觉得比较眼熟?你周围是不是经常出现熟练运用这几种放弃方式的人?必须明确一点,这几种消极的放弃方式,是《放弃的艺术》这本书里所反对的,作者认为,这样放弃,不仅无助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还会给他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谨慎选择,当然,最好永远别选择这几种放弃方式。

听完这些,大家也都发现了,消极放弃的方式是如此之多,选择消极放弃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是你却很少能找到一本书,教你如何正确放弃。这就导致那些习惯于放弃的人,就像被社会抛弃的棋子,只能自己面对内心的自责和否定。不能正大光明地承认“我放弃,我自豪。”而在同时,文化意义上对坚持的推崇,就像是给每个人上紧了发条,逼着你忍受不快乐和不合适,默默咬牙坚持。直到情绪爆发,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走上消极的放弃之路,似乎就变成了唯一的选择。

第三部分

很多人要问了,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积极的放弃,在抛弃不合适的工作、感情之后,可以积极地面对下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呢?当然有!这就是《放弃的艺术》这种书中所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实现积极的放弃,如何才能让放弃成为一种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认为,要做到正确的放弃,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说这个话题之前,请大家先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是一种充满自信的人,也有的人比较消极,觉得自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作者在《放弃的艺术》这本书中就提出,这些答案统统是错误的。

内向、自信、消极,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来描述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描述一个本质。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心理学知识,在看待自己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人都是雾里看花,只能看到一个浮于表面的结果,看不到最本质的内涵。

作者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这么肯定地提出结论,肯定有她的道理。她认为,一个人要认清自己,首先得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简化一下,是这样的:如果上司交给你一项紧迫的任务,困难重重,而且要限期完成,如果完不成,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做到了,你会升职加薪,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么,你接到这个任务以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供选择:第一个,你首先想到的是上司承诺的升职加薪,还有随后带来的巨大机遇;第二个,你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任务中间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失败以后面临的后果。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呢?首先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人格。

选择第一种答案的人,是靠近型人格。什么叫靠近型人格呢?简单来说,主导他行为的心理因素,是能得到积极的后果,而不是避免消极的结果。这种人就是俗称的乐观派,他们想事情,注意力一般都会集中在能得到什么这点上。而选择第二种答案的人,是回避型人格,主导他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回避消极的后果。就是说,这种人想事情,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能回避什么糟糕的后果上。就像幼儿园玩游戏,有的小孩子第一次见到滑梯就喜欢玩,因为玩滑梯能给他带来刺激和快乐,这种小孩就是靠近型人格。但是有的小孩,却不仅不喜欢,反而很抗拒,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在滑落过程中带来的风险,这种小孩就是回避型人格。

当然,两种人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会在为人处世上显示出极大的差异。靠近型人格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冒险性比较强,喜欢挑战。回避型人格性格稳妥,适合比较细腻的工作。你可以对照一下这两个答案,粗略地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人格?

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人格,在具体的工作规划中,当然就会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一份冒险型工作,靠近型人格的人可能会跃跃欲试激情四射,主动加班不在话下。但是回避型人格的人,却意兴阑珊,每天都被扑面而来的困难打击得体无完肤。而在另一种重复性工作情况下,靠近型人格的人因为重复枯燥,被折磨得抑郁消沉。回避型人格的人,却如鱼得水,每天都处在安全区,当然如鱼得水。这就是人的性格本质,对人际关系和工作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当然,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两种分类远远不够概括所有的人格分类。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详细给自己把把脉,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格,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继续说放弃的话题。刚才说到,认清自己的人格本质,是规划长远未来的先决条件,否则呢,就会陷入刚出狼窝又入虎穴,接二连三放弃工作和感情,却始终找不到出口的陷阱。

我们接着说,除了认清自己,积极的放弃,还有一个条件:目标评估。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想说放弃一切,目标是中五百万,那就有点过分了。合理的目标,才是你放弃一条路,走上另一条路的基础。对目标的评估,需要综合各方面经验,首先,要跟你的性格相互匹配,这是重中之重,我们之前也说过了,性格和工作不匹配,简直是消极放弃的重灾区。第二,你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而不是空泛的目标,比如说,你定一个目标,是先挣他一个亿,也比定目标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要好得多。因为空泛的目标没有评估标准,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会长时间饱受来自内心的挫折和质疑。第三,评估目标,绝对不能互相冲突,需要深刻了解自己的需求点和性格属性。比如有人制定目标,就想有大量的自由时间陪伴家人,又想要全世界到处出差。这就属于目标冲突。在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切记。

认清自我,评估目标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当然就是潇洒放弃。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而且对未来的目标也有规划。那么勇敢放弃吧,抛开困扰你,消耗你精神能量的生活现状,勇敢走向另外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放弃的艺术》这本书所说的积极放弃。

最后,需要再强调一点,放弃并不可耻,坚持不一定正确。如果你确定自己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那么积极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祝愿大家。

总结

《放弃的艺术》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帮大家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帮助大家记忆。

第一个主要内容,放弃这种情绪,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真正实现的,却是极少数。这是因为有三个原因,让我们无法真正放弃。这三个原因分别是:文化原因、客观原因、内在原因。

第二个主要内容,大多数放弃方法是消极放弃,作者并不提倡,这几种放弃方法分别是:逃避式放弃、对决式放弃、威胁式放弃、无故失踪式放弃。这几种放弃方法,共同的特征是无助于解决人生困境,只能从一个陷阱走入另一个陷阱,会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需要避免。

第三个主要内容,积极的放弃需要两个先决条件:认清自我和目标评估。认清自我的方法是通过心理学知识评价自己的人格本质,目标评估,则需要从人格属性、目标属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只有做到这些,才可能实现积极的放弃。

《放弃的艺术》这本书,主要就是告诉读者:如何规划你的人生,在有意义的放弃和无意义的坚持之间,该如何取舍?希望对陷入困境的人有所帮助。

撰稿:林走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坚持并不一定明智,放弃并不可耻。积极放弃,是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 2.逃避式、对决式、威胁式、无缘无故式放弃都是消极的放弃方式,是作者里所反对的,不仅无助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还会给他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要做到正确的放弃,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其次,合理的目标是你放弃一条路,走上另一条路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