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亚洲,应该对北约说“不”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6月25日发表题为《亚洲,对北约说不》的文章,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马凯硕。全文摘编如下:

几周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时发生了非常危险的事情。在6月14日会后发表的公报中,北约指出中国对“与同盟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所谓“系统性挑战”。

其隐含的信息是明确的:北约希望把“触角”从大西洋伸到太平洋。我们所有生活在太平洋附近的人,特别是东亚人,都应该深表关注。如果北约来到太平洋,对我们来说只意味着麻烦。为什么?原因有三。

▲6月1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出席北约峰会的领导人参加合影仪式。

首先,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北约不是明智的组织。

冷战在30年前就结束了。理论上,在“任务完成”后,北约本应解散。实际上,它拼命寻找新的使命。在此过程中,它破坏了欧洲的稳定。

值得记住的是,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关系曾经要好得多。1994年,俄罗斯甚至正式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北约与其他欧洲和前苏联国家之间的信任。但事情搞糟了,因为俄罗斯一再提出北约不能在其“后院”接受新成员,而北约拒绝了。然后,在2008年4月,北约更进一步,在布加勒斯特峰会上为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打开了大门。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曾试图成为北约国家的朋友,但它被北约扩张“打了脸”。许多西方媒体报道把俄罗斯描绘成“好战、好斗的形象”。这些报道没有提到是北约的行动导致了这种反应。

2014年出现了一个真正危险的时刻,时任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被西方支持的示威者赶下台,北约似乎正要“蚕食”乌克兰。

西方向乌克兰扩张的危险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把乌克兰视作东西方对抗的地点之一,那么数十年来把俄罗斯和西方——尤其是俄罗斯和欧洲——纳入国际合作体系的希望就会化为泡影”。

可悲的是,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变成了“分裂”的国家。如果北约表现出更大的地缘政治克制,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后冷战时期的北约的第二个主要弱点是,其行为反映了一句老话:如果你是一把锤子,那么每个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说来也奇怪,在冷战期间,北约对外国投下的炸弹很少。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向许多国家投掷了大量炸弹。1999年3月至6月,北约的轰炸行动估计在前南斯拉夫造成500名平民死亡。北约还在那里投下了数千枚集束炸弹,尽管根据2010年的《集束弹药公约》,使用集束炸弹是非法的。

2011年北约对利比亚发动空袭,投下了7700枚炸弹。

根据国际法,北约的许多轰炸行动是非法的。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北约决定轰炸南斯拉夫部队时,我在渥太华一位加拿大前外交官的家中吃晚餐。这位外交官对此深感忧虑。北约的军事行动既不是自卫,也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根据国际法,这显然是非法的。

事实上,国际刑事法庭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检察官卡拉·德尔蓬特女士曾试图调查北约是否在前南斯拉夫犯下战争罪。尽管大多数北约国家相信国际法神圣不可侵犯,但它们施加了太多政治压力,导致德尔蓬特女士无法展开调查。

更糟糕的是,北约经常发起军事行动,造成灾难后果后,一走了之。利比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卡扎菲被赶下台后,北约国家欣喜若狂。然而,这个国家分裂并陷入内战后,北约一走了之。多年前,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曾对此类军事干预提出警告,他援引水晶店常见的告示说:“打碎了要负责。”北约丢下烂摊子不管。

这就导致了第三个危险:东亚形成了一种非常谨慎和务实的地缘政治文化。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北约向许多国家投下了数千枚炸弹。相比之下,在同一时期,东亚任何地方都没有被投过炸弹。

因此,这就是我们在北约把“触角”从大西洋伸向太平洋时面临的最大危险:它可能最终把灾难性的好战文化输出到东亚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事实上,如果北约是一个明智的、思考和学习型的组织,它实际上应该向东亚学习——尤其是东盟维持和平之道。然而,它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地区带来了真正的危险。

鉴于北约文化的潜在扩张对东亚构成的风险,所有东亚国家都应该同声对北约说不。

微信编辑 | 董磊

微信审核 | 姜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