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45

临证谈理中丸
山西中医药大学 高建忠教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讲课。中医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当我们在用的时候发现,它不单是知识和技术的实用,还是智慧的学科。知识的获得,通过记忆就足够了,但是智慧却还需要思考。
今天下午我跟大家谈一谈我在学习和临床中的一些思考,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来。下面就理中丸和大家聊一聊我对它的认识、思考和使用。
第一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处方吗?有些人可能会讲,这是问题吗?理中丸就是太阴病的处方。从古到今,我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什么是太阴病呢?上面有吐,不吃饭,中间有肚子满,下面有下利,再加上口不渴,病机是寒,治疗用理中丸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毕竟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就是这样认识的。
清代的《医宗金鉴》里面也提到“四逆辈”包括理中丸,我们现在学习《伤寒论》理中丸也是治疗太阴病的。但是我们如果仔细从条文里面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另一个问题,条文说“当温之”而不说当补之,而理中丸是既温又补的,不是单温的。还有一个问题,理中丸在太阴病篇里不出现,而仅仅在霍乱病里出现。我和大家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的观点,我只是说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思考后可以对这个处方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我们看一个医案。赵守真《治验回忆录》记载: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唯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
我们现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个病,我们在开方的时候,会想到用什么方?大家看这个像不像理中汤证?我们会不会首先用理中汤?它真的像,如果不像的话前面的医生不会给他用理中汤,但它真的不是理中汤证,因为用理中汤是无效的。
然后接下来肴: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
进一步说是寒湿结聚之证,这意味着这是实证而不是虚实夹杂,也不是虚证。实证患者用理中汤是无效的。说“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
后来用了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重在祛寒湿。那么这方子和理中汤最大的差别在哪里?理中汤有参,而这方子没有。
讲这个医案主要是和大家讨论什么呢?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是虚寒。尽管我们经常说太阴虚寒,但是太阴病里面毕竟不是虚寒,而是以寒为主。治疗太阴病,关键是祛寒邪。祛寒邪的同时我们关键要考虑,有没有虚,有没有湿,我们需不需要扶正,需不需要补虚。
理中汤是治疗虚和寒的,如果太阴病是单纯的寒证,没有虚,理中汤是不适合的。所以说,理中汤可以作为太阴病的处方,但是不适合太阴病所有的病证,也就是说不可以混淆虚寒的太阴病和实寒的太阴病。
我们看看理中丸的条文,我把第386条和第387条合起来看是这样的:“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前面说了霍乱之病,表现了这些症状,应该用理中丸或者五苓散,等吐利止了以后再用桂枝汤。
这涉及什么?在《伤寒论》很多条文里我们谈到先表后里,但个别条文说先里后表。这两个条文,先用五苓散或者理中汤后用桂枝汤。为啥先用理中汤、五苓散后用桂枝汤。我们注意到这个先止腹泻。霍乱是以上吐下泻为主,霍乱为急,急则治其标,所以先用五苓散、理中汤。
在《伤寒九十论》里面有这么一个病案: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
伤寒六七日了,太阴病的表现都出来了,加上身温,如果大家面对这个患者,会用什么方?或者会首先辨为什么证呢?
在《伤寒九十论》里面,许叔微说:“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当然,如果找们摸到脉细而沉,我们也会辨为太阴病。他又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理中丸我们都会用,或者我们会用理中丸合桂枝汤,而许叔微说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在临床上如何鉴别理中丸和五积散证?
当我们面对太阴病,实寒或者虚寒二者是有差别的,我们什么时候该用理中丸?什么时候该用五积散?我们都知道五积散是治疗寒实证的,理中丸是治疗虚寒证的。理中丸多了个虚,五积散只有寒,按道理来说,我们应该先祛邪后扶正对吧?按常规治法来说,先用五积散,后用理中丸,我们很少先补益后祛邪。
那么这个病案里面,为啥要先用理中丸,接下来再用五积散?实际上我们仔细读这个医案,原本是一个寒实证,原本是个五积散证。那为什么要先用理中丸?用来止吐止利。就是说把吐利止了以后接来下再治疗,这与第386、387条文说的是一回事。先治急后治标。从这两个条文到许叔微的病案,我们能看出啥来?在《伤寒论》里面,理中丸的主要作用是啥?张仲景主要用来治吐泻。
如果我们思考到这就能明白,为啥理中丸不在太阴病篇里面而在霍乱病篇里。而我们把理中丸当作太阴病的主方,是后人挪进去的,它就是四逆辈里面的一个方子,这没错。但是我们不可以反客为主,不可以把理中丸取代太阴病篇里面的四逆辈。也就是在太阴病,我们该用四逆汤不可以用理中汤代替,该用理中汤也不可以用四逆汤代替。
我们看看理中丸的组成,这个大家很熟悉,有干姜、炙甘草、白术、人参,四味药等量。最早成无己说理中汤里,人参为君,白术为臣,甘草为佐,干姜为使,但很多医家不同意。李东垣说理中丸以于姜为主。
为啥要讨论理中丸以人参还是干姜为君?如果以人参为君,那么这个方的治疗以虚为主,伴有寒。如果以于姜为君,这个方的治疗是以寒为主,伴有虚。我们在临床上能感知到,同一个患者不同医生辨的都是虚寒,但是用药的时候,补虚和驱寒的比例是不一定相同的,看起来虽然都是祛寒的药物、补益的药物,但是剂量比不同,这个疗效是有差距的。
我们回归到《伤寒论》,太阴病是“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理中丸作为太阴病篇的主方的时候,一定足以干姜为君。如果把理中丸放到霍乱病篇里面,此时上吐下泻,阳气伤得很明显,则以人参为主。
原方里面,四味药等量。从味的角度来说,干姜的味是最浓的,人参、白术、甘草,三味药加起来,还比不过干姜的辛。从辛热的角度来说,等量的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起最大作用的是干姜。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原方里面应该是干姜为君。当然我刚才说了,在临床上,有时候是以干姜为君,有时候是以人参为君。但是以干姜为君时,干姜的用量不一定要大,而以人参为君,人参的用量一定要比干姜大。
我们再看一个病案:一个59岁的男性患者,胃癌术后42天。纳呆,心下痞满,大便少,面色胱白,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滑。大家碰到这患者会用什么方?会不会用理中汤?像不像理中汤证?明显中焦虚寒吧。
处方:白术15g,党参9g,干姜6g,鸡内金15g,炙甘草3g。理中汤加鸡内金。但是用这个方的时候我把白术量加大,又加了大量的鸡内金,也就是在这张方里面用了理中丸但是以白术为君。刚才我说了,以虚明显以人参为君,寒明显以干姜为君。这个病案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脾不用,胃不纳,以白术为君加上开胃消食的药。
实际上这则病案表面上看起来是理中丸加减,但是把白术为君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李东垣枳术丸加减。
再看一个案例:54岁的男性患者,间歇性腹泻10年,饮食不慎、情绪波动、遇冷受风皆有腹泻,不敢出差。治了好长时间没效果,吃饭可以,不爱喝水,睡觉也行,手脚不凉也不热,没有看到明显的四逆症状。舌质淡、苔白,脉虚弦。
如果面对这个病案我们会辨为什么病?会用什么方?这个病证不是很难,也应该属于咱们内科常见病,并且应该是很有疗效才对。但遗憾的是这个患者这么多年好不了,找了好多医生都不行。这个像不像理中丸证?能不能用理中汤?
我们来看这个病案,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兼了点肾虚。但是肾虚是次要的,主体还是中焦虚寒。我用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其实不合痛泻要方,一直用理中汤也是有效果的,因为主体是中焦虚寒。我开始用红参9g,苍术12g,干姜9g,白芍12g,防风3g,茯苓4g,炙甘草3g,我没用白术,用苍术,考虑到要驱邪。方子里面白芍是阴柔的,我用防风、茯苓把白术替代了。先是开了4贴,吃了还不错,然后把干姜改成炮姜9g,加补骨脂9g,继续用。
整个治疗过程中,我都是在理申汤的基础上,先是把痛泻要方合进来,慢慢把痛泻要方撤了,逐步把四神丸合进来。这样连续用80多贴,挺好,春天还去了趟美国,也没事。
这就需要大家思考,同样的太阴病,在治疗的时候要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做一些加减,有时候白术变成苍术,有时可以同时治肝或者同时治肾。
这个病案,前面的医生也开过理中汤,但是为什么前面开的理中汤都没有效果呢?我分析了下,大约有这么些原因。
一个是方子太大,加了别的药,把方子淹没了,理中汤的药不是主药,于是效果就差了。
第二个是量太大了,理中焦的药如果量太大,有时候有排空的作用,就是说我们理中汤可以止吐泻,但是我们把药量提到某一个点位上的时候,理中汤是可以治便秘的。患者问:“医生,我便秘了咋办?”有一部分医生会这样告诉患者:“你这个是中焦虚寒,回去吃附子理中丸。”患者裁回去一次吃4颗,后来吃8颗,再吃16颗,加到一定量的时候,真的拉了,大便不堵了。看起来好像是治疗中焦虚寒的,但是用量大就对中焦脾胃有一个通畅作用。不管脾强也好,不管是让胃气实也好,总之理中汤用量大了是有排泄作用的。所以,理中汤用量大了,有时候会越治越泻。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有时候见效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开对药,不见效也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开错药。
第三个原因,前面的医生用理中汤不用人参,而用了30g太子参。但不管你用多少太子参就是代替不了人参。就算只用了3g人参,30g太子参也不能代替。我们有时用理中汤的时候是可以用太子参或者党参代替人参的,但哪种情况下是可以代替,哪种情况下是不可以代替的,这个是需要思考的。人参和党参的巨大区别在于人参可以补元气而党参不可以。从药物的刚柔来讲,人参和太子参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人参属于刚药,太子参属于柔药。如果是中焦虚寒湿并见的时候,我们是不可以用太子参的。因为太子参是很柔的药,党参也要比人参柔。但有一部分情况,我们一定要用柔药。譬如中焦虚寒伴有阴血不足,我们不可以用人参,或轻易不能用人参,而要用党参或太子参。但是中焦虚寒不佯有阴血不足而是伴有中焦寒湿,党参和太子参都是不可以用的。有的医生就说,人参、党参、太子参的区别关键在于补气力量的大小,但是这种区别的临床意义是不大的。补气力量的大小,我们是根据剂量来调的,比如你说人参补气力量大,12g大不大?9g大不大?6g大不大?3g大不大?1g大不大?我们用药的时候量大就补气力量更大,量小补气力量肯定就会小。
前面讲到了理中汤中的参,下面讲一下甘草。我们一提到理中汤肯定会想到炙甘草。但我们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时候,发现他经常把理中汤的甘草减掉。
看一下《临证指南医案·湿》的一个医案: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
你说这个方和理中汤有没有关系?好像也有,好像又没有。我们把这个方和理中汤比较,看这两个方子究竟有什么差别。
我们临床医生在辨证的时候,比方说辨出是五苓散证,我们肯定就会用五苓散,不会选用其他的处方。也就是我们心里面必须明白,当我们辨出某个证,就该使用对应的处方,不可以使用其他类似的处方。另外,只有把类似处方排除了,我们把握才大,疗效才确切。
如果我们想出了二三张方子,觉得用哪一方子都合适,这样的辨证是不准确的。我们觉得该用理中汤,我们用3味还是4味药,甘草该不该用,该用几克?人参该不该用,该用几克?干姜该不该用,该用几克?我们心里一定是明白的。并且该用3g不可以用6g,该用6g不可以用9g,我们一定要明确地告诉自己,这样我们的处方才能越来越精炼,疗效才能越来越好。
我在前面几个病案里跟大家比较了几个方证,一个是理中汤方证,一个厚朴温中汤证,一个是理中汤合五积散证,如果我们把太阴病的范围扩大,或者用大六经的眼光去看待,厚朴温中汤也好、五积散也好,都可以归到太阴病里面。
当我们面对一个患者时候,是该用理中汤还是该用五积散?该用理中汤还是该用厚朴温中汤?包括类似的该用理中汤还是该用平胃散?该用理中汤还是半夏泻心汤?这些我们都必须考虑。在具体的患者身上,必须排除类似方证,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病该用什么方。
那么具体到运用理中汤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这样思考。该用人参还是党参?该用白术还是苍术?该用干姜还是炮姜?该用炙甘草还是不该用甘草?该不该加土茯苓?该不该加附子?或者别的加减法,该不该加枳实?该不该加青陈皮?该不该加黄连?等等一系列的思考。
很明显,叶天士这个方子,白术、附子、干姜,治疗寒湿。理中汤治什么?治虚寒。有人说理中汤治疗虚寒和实寒,其实我觉得说理中汤治虚寒就足够了,不要把实字加上去。如果临床上见到中焦虚寒伴有寒湿,我们是不可以用理中汤的。如果要用,也必须进行加减。在理中汤里面,我们经常说白术是祛湿的,但是他是通过健脾来祛湿,跟苍术不一样,苍术是通过祛湿来健脾。如果我们不把白术换成苍术,理中汤基本没有多少祛湿的作用。何况还有人参,人参有留湿的作用。
叶天士在这张方子里面,白术、附子、干姜是治寒湿的。也就是说当中焦寒湿明显,我们可以不用理中汤,可以用叶天士的这张方。
那么理中汤里面甘草有什么用?补中?和药?甘草不是个主药,所以我们很少去追究甘草在理中汤里面的作用,有它和没它有什么差别。《汤药本草》里面说:“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原来甘草有这作用。承气汤里面把甘草用上是让它泻得慢一些,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都有缓的作用,都有留中的作用,也就是让药力就留在中焦,柔和一点,要泻得慢一点,要热也热得慢一点,不要快。读完这段话我们就明白,理中汤去甘草和不去甘草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要温补,一定是要甘草,如果我们不去温补,仅仅是温,仅仅是燥,那甘草就不需要。
这就类似于张仲景的大承气汤和刘河间的三一承气汤,刘河间的三一承气汤不就是大承气汤加甘草?大承气汤加甘草,类似于我们说的理中汤,大承气汤不加甘草,类似于理中汤不加甘草。
补肝益肾,养血生发。主小儿禀受血气不足,不能荣于发,以致发不生者
苁蓉丸
【处方】 当归(去尾)生干地黄 肉苁蓉(酒洗,炙)扬芍药各30克 胡粉15克
【制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养血生发。主小儿禀受血气不足,不能荣于发,以致发不生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黑豆汤送下。并将丸药磨化涂抹头上。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补肾,通窍。主肾虚耳聋、耳鸣
苁蓉丸
【处方】 肉苁蓉(酒浸,切片,焙)山茱萸(去核)石龙芮 石菖蒲 菟丝子(淘净,酒浸,蒸,焙)川羌活(去芦)鹿茸(燎去毛,切片,酒浸,蒸)磁石(火煅,醋淬七次,水飞)石斛(去根)附子(炮,去皮、脐)各30克 全蝎(去毒)2~7个 麝香0.3克(旋入)
【制法】 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肾,通窍。主肾虚耳聋、耳鸣。
【用法用量】 每服70~10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补肝肾,明目。主老年肝肾亏虚,视力减退者
苁蓉丸
【处方】 苁蓉120克 巴戟60克 菊花60克 枸杞子60克
【制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肝肾,明目。主老年肝肾亏虚,视力减退者。
【用法用量】 每服用盐汤送下20丸。
【摘录】 《养老奉亲书》
通窍活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
【原方配方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花9克,老葱三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红枣7个(去核),麝香5厘(绢包),黄酒250毫升。
【用法】水煎,加黄酒适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王氏用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盅,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内麝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钱真,可合一两假,人又不能辨。此方麝香最要紧,多费数文,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三两岁小儿,三晚吃一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特别是耳蜗微循环的障碍,血管横纹肌机能不良和迷路窗膜破裂关系更为密切。另外,情绪波动,气压改变等因素,常常是诱发本病发生的原因。致使耳蜗螺旋器、听神经或大脑听区有病变,不能或只能部分感受传人的声音。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即使能听到较大的声音,但不能辨清语言,常常伴有高音调耳鸣,或耳聋卒然发生,往往在一瞬间耳不闻声。
本病属于中医的“暴聋”、“卒聋”等范畴。其病理机转为肝胆火盛,蒙闭清窍;气血不足,耳窍失聪;肾精亏损,耳脉失养;痰火郁结,耳窍壅滞。通窍活血汤加减对痰瘀壅滞清窍所致突发性耳聋疗效明显。
通窍活血汤加减: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6克,红花9克,老葱白12克,大枣10克,鲜姜12克,柴胡9克,龙胆草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黄芪30克。
若肝火偏亢者,加生地12克,石决明15克,黄芩10克;精血不足者,加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克,陈皮9克;耳鸣明显者,加磁石20克,代赭石30克;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5克,钩藤2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伴有头痛者,加白芷10克。
(1)根据《福建中医药》,1999,(6):6,陈国春报道:突发性耳聋属于耳络瘀血阻滞型,选用通窍活血汤合麻桂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80%。处方:川芎12克,赤芍9克,红花9克,桃仁6克,麻黄6克,桂枝6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伴有气虚者,用补阳还五汤化裁。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
(2)根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32~34,朱祥成等报道:治疗暴聋20例,显效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临床属于气血瘀滞型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地龙6克,葛根12克,丝瓜络9克,石菖蒲12克,泽泻15克,板蓝根15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3)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1995,(1):19,吕季方报道:采用活血化瘀方(实则以通窍活血汤为基础)加减治疗突发性耳聋40例,治愈6例,显效16例,好转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红花9克,白芍9克,葛根15克,郁金9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石菖蒲9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
(4)根据《江苏中医杂志》,1986,(7):21,潘焕鹤报道:采用通窍益气汤(实则以通窍活血汤为基础)治疗突发性耳聋34例,用药1周症状消失者15例,2周症状消失者12例,1个月症状消失者4例,症状减轻者2例,无效者1例。处方: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青葱管5克,蔓荆子10克,柴胡10克,葛根3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加·减:肝火偏亢者,加龙胆草12克,细生地12克,石决明10克,焦栀子9克;气血不足者,加党参15克,白术12克,枸杞子12克;无明显兼夹证者一律用本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
(5)根据《中医杂志》,1982,(11):11,葛英华等报道:采用通窍活血汤合通气散加减,治疗暴聋1例,痊愈。处方:川芎3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葱白2寸,柴胡6克,制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6剂后,自觉症状无好转,听力无提高。原方去生姜,加当归9克,酸枣仁10克,以养血活血,安神定志。又继续用药2周后,自觉左耳听力好转,耳鸣减轻。上方去葱白,加灵磁石30克,以安神通窍。又连续用药20剂,已基本恢复正常,自觉听力无障碍,再服10剂以善其后。治疗的早期辅以烟酸60毫克加25%葡萄糖4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约1周后烟酸改为口服。
丘墟透照海+曲池,治疗胸胁部软组织损伤
顾某,男,48岁,搬运工人。2010年6月15日来诊。自诉因在小船上搬东西时,不小心腰扭了一下,慌乱中胸胁部触碰到船上凸起之物上,当时疼痛难忍,不敢深呼吸,不敢大声咳嗽,否则胸胁部针刺样疼痛。到某医院拍片无异常。经人介绍到吾处寻求针灸治疗。查体:右胸胁部靠近第六肋间隙处轻微肿胀,按之痛。按软组织损伤处理。选穴:丘墟透照海(患侧)十曲池(患侧)。
针刺方法:常规针刺,丘墟透照海穴先补后泻。曲池用泻法。其时,针入得气后,稍一捻转,还没有经明显之补泻,患者即感痛消大半,真是效如桴鼓。留针30分钟,起针时患者说,患处微痛。为加强疗效,在患处用梅花针叩刺,待见血珠后,以大号火罐吸拔之,吸出3毫升瘀血。一次而愈。
体会
患者病变处为足少阳经所属,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足少阳经之丘墟透照海治之,可交通少阳少阴两经经气,共奏调匀胸胁部气血、通经活络之功。
曲池为手阳明经穴,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属于胸中,主气司呼吸,针刺曲池亦可理气宽胸,调理因外伤而逆乱之气机。举凡胸胁部因外伤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特别是随咳痛、随呼吸痛者,皆可取之,此与用鱼际穴治疗“咳引尻痛”之理相同。
活血全制丸制作方法
处方:红花 刘寄奴 川断 丹参 郁金 泽兰 川穷 申姜 黄瓜子 方海 各15份,麻黄7份。用法:上药研为细粉,蜜炼为丸,每丸6克,日3次,每次1丸,黄酒冲服。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之疼,续筋接骨。
适应症:一切跌打损伤。无论骨折。关节脱臼,扭挫伤。另对风寒湿所致之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都有特效,再配各病之专科药物同时服用疗效极佳!
灸治湿疹
病证
1.湿热浸淫:发病急.可泛发全身,初起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流水.奇痒.伴身热,心烦11渴,大便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便溏.舌淡边有齿印,脉濡。
3.血虚风燥:反复发作.病程长,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呈苔藓样变,剧痒.皮损表面有抓痕、血痂和脱屑,伴头昏乏力,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疗
主穴: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百虫窝。
配穴:
痒甚加曲池.风市;
发热加大椎;
纳少、腹胀.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腰酸肢软加肾俞.太溪。
方法:
1.艾炷直接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取艾炷如枣核大,置于穴上直接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穴每次灸3-~5北,每日1次。
2.雀啄灸:每次选取3~5穴,施常规雀啄灸,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次1次,7次为一疗程。
3.隔蒜灸:取艾炷如蚕豆大小,常规隔蒜灸,每穴每次负3~5壮,隔日1次,7次为-疗程。
艾灸百问百答:
感冒怎么灸?
用艾灸的灸盒灸大椎。绝大部分情况下一次就可以治好感冒。经常感冒者灸关元,中脘,足三里提高免疫力。
苁蓉菟丝丸
【别名】 苁蓉菟丝子丸
【处方】 肉苁蓉(酒浸)1两2钱,菟丝子(酒蒸)1两2钱,覆盆子1两2钱,蛇床子1两2钱,当归(酒洗)1两,白芍药(炒)1两,川芎1两,牡蛎(火煅)8钱,乌贼骨8钱,五味子6钱,防风6钱,黄芩5钱,艾叶3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助阴生子。主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苁蓉菟丝子丸(《医学正印》卷下)。
【摘录】 《济阴纲目》卷三
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溲便短涩
苁蓉汤
【处方】 肉苁蓉3钱(漂淡),枸杞3钱,菟丝子4钱,当归2钱,杜仲3钱,料豆3钱,茯苓2钱,牛膝2钱,甘草4分,红枣10个,生姜2片。
【功能主治】 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溲便短涩。
【摘录】 《医醇剩义》卷二
骨髓虚冷酸疼
苁蓉汤
【处方】 肉苁蓉(酒浸,切,焙)1分,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别捣)1分,人参1分,黄耆(锉)1分,木香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补骨脂(炒)1分。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骨髓虚冷酸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血脂高会引起失眠吗?
血脂高是引起失眠的一种因素,因为血脂高会给心脏以及血管增加压力,导致供血能力不足等,很容易会引起心肌梗死等情况,而且血液不能运输到身体各处,是很容易会导致失眠健忘等情况的,所以出现血脂高的情况,我们应该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然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不畅死亡的。
失眠是高血脂的症状之一,如果血脂高到一定程度,对患者心脑血管方面都会有危害,它最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会影响患者体内的供血情况。
如果血液不能及时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组织,那么会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状。
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如果血脂再持续升高,进而可能会出现急性胰腺炎疾病,这两种都是有致命性的疾病。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症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青年角膜弓等。
最后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有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使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不妨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早日摆脱疾病的束缚。
降血脂中成药
脾虚痰浊型
【辨证要点】肢倦,痰多,面黄,苔腻。
【治则】健脾和胃,化浊祛痰。
【选用成药】山楂精降脂片、绞股蓝总苷片、螺旋藻胶囊。
【成药配伍举例】
1.脾虚痰浊所致的高脂血症,其症重者,可用二陈丸合山楂精降脂片合绞股蓝总苷片。
2.脾虚痰浊所致的高脂血症,若兼口苦,舌苔腻而黄,痰浊化热者,可用香砂六君丸合三号蛇胆川贝片。
脾肾两虚型
【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嗜卧。
【治则】补脾益肾。
【选用成药】健延龄胶囊、金水宝胶囊、康复春口服液。
【成药配伍举例】
1.脾肾两虚所致的高脂血症,其症重者,可用健延龄合无比山药丸。
2.脾肾两虚所致的高脂血症,若兼潮热盗汗者,可用麦味地黄丸合金水宝胶囊。
肝郁化火型
【辨证要点】烦燥,面红,两胁胀满。
【治则】清肝泻火。
【选用成药】龙胆泻肝丸、大黄通便冲剂。
【成药配伍举例】
1.肝郁化火所致的高脂血症,可用龙胆泻肝丸合丹栀逍遥丸。
2.肝郁化火所致的高脂血症,其症重者,可用龙胆泻肝丸合大黄通便颗粒。
气滞血瘀型
【辨证要点】胸痛,胸闷,胁胀,舌暗有瘀点。
【治则】理气活血。
【选用成药】消栓通络片、大山楂丸、山楂精降脂片。
【成药配伍举例】
气滞血瘀所致的高脂血症,其症重者,可用消栓通络颗粒合山楂精降脂片合四物合剂。
肝肾阴虚型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治则】滋补肝肾。
【选用成药】首乌丸、制首乌颗粒。
【成药配伍举例】
肝肾阴虚所致的高脂血症,其症重者,可用杞菊地黄丸合首乌丸。
小 结
高脂血症是指一种或多种血脂升高的疾病。属中医学“痰浊”“血瘀”“湿热”等范畴。脾虚痰浊证宜首选山楂精降脂片,脾肾两虚证宜首选健延龄胶囊,肝郁化火证宜首选龙胆泻肝丸,气滞血瘀证宜首选消栓通络片,肝肾阴虚证宜首选首乌片。
立春之最
说起来,二十四节气不但与农业息息相关,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节气才是真正的农历,也是一本养生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是一年中很重要的节气,所谓万事开个好头,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立春的重要性全在于几个“之最”。
立春是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去旧迎新就是立春中降临,期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一张世界名片。华人的春节处处喜庆洋洋,人把过去一年的不快、烦恼、失意绑在声声炮竹中恭送出去,把希望融入欢乐的乐曲中迎接新生的希望。人总是离不开自然的恩赐,生命的周始,如同凤凰涅槃,欲火重生,让人喜悦、敬仰和甘愿拥怀入抱。
立春是诗人最先激发情志的节气,“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回阳回春,谁不发情?要不然,贺知章怎么可能用二月春风的剪刀裁出柳绿细叶。生命的气息随处可拾,人世间共享天宇福泽。
立春也是农事最重要的开始。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农民伯伯的温饱大计写入了立春的三候里,忆苦思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立春的农事,立春的农事里刻满了对自然的敬畏,让人们得以生生不息息,世代相传。
立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开始。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一年的健康就从这里开始了,春回大地,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要健康,过好立春再说。
立春节里,左手拿着艾籺,嘴里咬着春卷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生计、求学谋财、健康如同雨后春笋一样更始。
开始新的一轮人生之旅,走好立春的第一个脚印开始。
脱营,虚劳耗竭,形体日减,气虚时惊
苁蓉汤
【处方】 肉苁蓉(酒洗,去皴皮,焙)2两,白茯苓(去粗皮)2两,五味子1两,牛膝(去苗,锉,焙令干)1两,五加皮(锉)1两,地骨皮1两,防风(去叉)1两,黄耆(细锉)1两,泽泻1两,桂(去粗皮)1两,磁石(烧通赤,醋淬5遍)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脱营,虚劳耗竭,形体日减,气虚时惊。
【用法用量】 每5钱匕,用水1盏半,入羊肾1分细切,煎至1盏,去滓,空腹分温2服,如人行4-5里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苁蓉琐阳粥
【处方】 肉苁蓉、琐阳。
【功能主治】 老人阴血不足,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 煮粥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五
苁蓉四倍丸
【处方】 苁蓉(酒浸1宿,去粗皮,切,焙)2两,牛膝(酒浸1宿,焙)4两,菊花6两,枸杞子8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益。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五指如何对应五脏
俗话说,十指连心。依中医学说,相学,阴阳五行学来讲,五指是可以对应于五脏的,而且有具体法则,主要是依据阴阳五行理论来代入的。具体是拇指属戊己土,五脏是脾,五腑是胃;食指属甲乙木,五脏是肝,五腑是胆;中指属丙丁火,五脏是心,五腑是小肠;无名指属庚辛金,五脏是肺,五腑是大肠;小指属壬癸水,五脏是肾,五腑是膀胱。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及相学理论体系中占很重要的主导地位,也是中医相学理论中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天阳地阴,天刚地柔,单阳双阴,这是论说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类事物,行指运动。中医相学都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人体五官,五指,五脏,五体,五液等归类,分别用五行指代。阴阳五行可以扩展延伸指代无数。比如季节时令,气候物体,方位,声音,气味等等,无不可以归类指代。借此论及其变化特点与规律。五行有生克乘侮。这在中医学、相学上必要运用到的,五行在人体上的指代是最基础的,必要掌握熟悉的。这如数理化的公式定律一般重要。
五行金木水火土,可归类指代无限。五脏,五腑,五指,五官,五体,五液,五志,五声,五色,五味,五气,五时,五方,五化,……如五官是目舌口鼻耳,五体是筋脉肉骨毛,五液是泪汗涎涕唾,五志是怒喜思悲恐,五声是呼笑歌哭呻,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气是风热湿燥寒,五方是东南西北中,五律忌是……
看五指的长短大小方圆色泽等,可以预知身体健康状态,五脏腑内的一些状况。中医的望诊就有这些知识内容,可以学学,大有益处。
五指如何对应五脏
中医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对应、对称人体五脏、五官、五指、五味、五毒、五虚、五火、五阴、五阳。
在这里特指出说明的是对应、对称人体药食同源、饮食养生治病的五味:甜、酸、苦、辣、咸。
人体手脚各五指对应、对称中医五行学说。
在这里应提问要求只解释、解答人体五指如何对应、对称五脏如下:
拇指:脾胃,少阴经。
示指:肺、大肠,少阳经。
中指:心、小肠,太阳经。
无名指:肝、胆相照,太阴经
小指:肾、膀胱,肾阳经,膀胱阴经。
根据脉法五脏生克,指导用药
有病人是深圳过来的,25岁了,想把身体调的壮实一些,毕竟男婚女嫁,孕育生子,这是人之常情。身体强壮者,子坚且寿;身体瘦弱者,子脆且弱。我摸过脉后,左尺脉沉细,为肾虚精血少。右关脉郁有上逆之势,乃胃气不降,脾难运化。所以治疗上也很明确了,就是要调其脾胃升降,还要适当养肾阴,补精血。
临床上我们不要被病人反映的腰酸、头晕这些症状给迷惑了,要把脉,凭脉心中就有底。把脉有技巧,把郁脉更要注重技巧。首先你要把出郁脉点,脉独大独小,皆为病。这个病人六脉之中右关部独大排第一,左关部大排第二,左尺部独小排第一,左寸部小排第二。所以就需要把最大最小的那个郁摸出来,排第二位的也要摸出来。脉最大的,要顺其性,脉最小的,要养其真。
这个病人左尺最小,肾精不足,肾虚腰酸,以这个脉为点,论五脏生克用药。很明显,病人左关部脉不弦,所以这肾虚就不是子盗母气了。那是什么呢?
除了木盗水气以外,我们知道还有金不生水,土克水太过了,因为五脏也要讲生克,一个脏腑会虚衰生病,除了它升发盗用过度外,还有其他脏腑克伐太过。我们最常见的腰酸,一种是肝木盗用肾水太多,这种人脾气很刚,脉弦硬,所以调好肝就等于治了肾。瘦人很多腰酸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一种就是脾胃吃伤了,不能运化,右关部脉郁,上逆。这样造成土克水的格局,调好他的脾胃,肾就会好过来。肥人很多腰酸都是这种情况。把脉可以看出,瘦人多肝火,会盗用肾精,引起腰酸。胖人多脾虚痰湿,不能滋生肾精,会引起腰酸。所以不同身形体质的人治疗腰肾的思路会有所差别。
中医号脉怎么判断呢?
本不想再谈中医之事,闲睱一览头条,各家中医各论,心想手痒免不了多嘴多手。
谈切脉诊病,是中医不可缺的要技,如不懂脉诊,则不算真正中医。谈把脉,说复杂更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如果凭书中脉学去学,即使倒背如流,一无事处。为什么?切脉我可冒未说一句,可算精于切脉(各位同行见谅,我大言不愧了)此意是与各位探讨。
本人除书学切脉外,乃祖传,所以独有见解,平常有病人找我,落坐后,从不问来者何病,哪里不舒服,让其先静坐不语,该到时间把脉时,我是双手把脉,为何双手把对方双手的脉?好处在于,同时知道左右手的寸关尺脉,且互有比较,来脉的浮沉,大细,缓急。用浮去探,左右皆浮则病在表,沉去探,则病在中焦,尺去探,则病见身体虚弱病沉而复杂,左右为洪脉且大有力,则痛,炎症重,洪而软则血虚(西医指低血压),洪而尖长为血热(西医指高血压。不多例举了,凡切脉者必心细把拿,注重脉的细节。好不细谈了。谈多了平台会说我发危险言论,本想把我所学写出让同行与中医爱好者共学共冕,因为真正会切脉者真的不多,大多是听病人口述去判断,对病无实际把握,作为我来说,愧对患者。
切脉最好是有师傅亲点亲为,讲解分析,师徒合切脉,是否一致,很多脉象是点滴变化,粗心或忽略错过精确。
把脉分四季,四季对人体影响很大,脉会随四季,早晚,饭前,饭后(40分钟后可把),洒前,酒后(酒醒半小时方可)。身强,体弱,男,女,孕期,小孩的脉象区别很大。诊脉必须保持安静少吵闹的环境最宜。
好忘
苁蓉散
【处方】 肉苁蓉1分,续断1分,远志3分,菖蒲3分,茯苓3分。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好忘。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至老不忘。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准绳·类方》卷五
五劳六极七伤虚损
苁蓉散
【处方】 苁蓉7分,续断7分,天雄7分,阳起石7分,白龙骨7分,五味子2两,蛇床子2两,干地黄2两,牡蛎2两,桑寄生2两,天门冬2两,白石英2两,车前子5合,地肤子5合,韭子5合,菟丝子5合,地骨皮8分。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五劳六极七伤虚损。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二二七
目赤飞血
苁蓉散
【处方】 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滑石1分,黄连(去须)3分,井泉石1两,土马鬃1两(俗呼墙上青衣),豉(炒)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目赤飞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猪肝半两,烂研相和,冷水调下,临卧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揭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困扰了我二十多年,问过一些医界人士,也不知所以然。因而,我甚至相信它可能困扰了中医界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
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不正确,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行医理念,决定错误的行医方案,产生错误的行医思路,最后发生错误的用药行为,对病人形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既然悟到了,就应该奉献出来,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一种观点认为,“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两个季节要补充人体的阳气,甚至认为就是要对人体进行温补肾阳的工作;而认为秋冬养阴,就是在秋冬两个季节要对人体进行滋阴的用药。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如果认为春夏养阳就是要一味地补充阳气,那么且看,许多人在春夏季被那些医生用附子、肉桂、鹿茸治得浑身躁热甚至流鼻血,如何解释?谬之太远!而且,春夏可以养阳,而秋冬为什么就可以不养呢?秋冬天气寒冷,必须要用温热药食来对抗寒冷,北方人喝烈性酒不是明证吗?至于秋冬养阴就是要吃滋阴药食,比如熟地、龟板、天冬,那不是让人体内外都阴寒一片,从而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吗?
还有一种稍微高级点的错误观点,就是认为,春夏两个季节,外界阳气足了,人体就毛孔张开,阳气泄越,体内的阳气就不足了,所以要补充阳气,并举例说夏天不能吃西瓜,因为体内阳气已经外泄了,不足了,再吃就会使寒气凝结在体内,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又认为秋冬两个季节,人体与外界相比,外界是寒冷的,相对来说,体内的阳气就被窝着而发不出来,于是,冬天要适当吃点冰冷药品与食物,来中和体内的热毒。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这是把人体当作物理学上的内外板层来理解,甚至错在非常专业地认为肺合皮毛、脾胃主肌肉,候于外,而肝、肾主精血,候于内。这是完全不明白五脏六腑各自形成的系统都是同时在人体中进行内外联结的,每个系统的气之运行,都存在一个阳气外行与阴气内收的根本任务,而气的运行是息息相通且分秒不歇的,怎么可能截然分开,又怎么可能是物理学上的内外层结构呢?
通过对上述两种观点的了解与解析,我们发现,我们的中医实际常常是在错误中瞎子摸象,特别是一些貌似懂行的中医专家的解释,更是让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我们不能不觉得这样的中医是可笑的,也无怪乎人们对中医嗤之以鼻。
通过二十多年对中医的研究,我发现,对中医的阴阳的理解,主要还是要在四季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所谓阳,简单说,就是春夏二季的天地生发与升腾之气,而所谓阴,也简单点说,就是秋冬二季的天地肃降与收藏之气。生发与升腾之气,从季节来对应肝与心二经之气,在人体中这二经之气分别提供身体运行的能量和保持身体能量流的不息运行。肃降与收藏之气,则从季节来对应肺与肾二经之气,在人体中,这二经之气分别完成对心与肝二经之气工作与生产所形成的精微物质的归类、整理和收藏。打比方说,肝气的功能是投资,心气的功能是运作,肺气的功能就是收购,而肾气的功能就是入库。当然,这其间都是以中央脾土之气的运化为基础的,人体一切的活动,都以土地为依托才能进行的。
那么,更明确地说,春夏养阳,就是养心与肝经之气,秋冬养阴,就是养肺与肾经之气。这种理解,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是与前面两种错误理解不同的。一是春夏不一定是要补充阳气,而是要使心经与肝经之气更健康。二是秋冬不一定要补充阴气,而是要使肺经与肾经之气更健康。三是春夏不一定只要壮阳,而秋冬也不一定只要滋阴。四是春夏秋冬都要阴阳气血全方位调节,只不过春夏侧重于调节肝与心二经之气,秋冬侧重于调节肺与肾二经之气。五是春夏二季要让肝与心二经之气与天地之气协同一致,秋冬要让肺肾二经之气也与天地之气协同一致。六是人体的健康决定于天地间四季之气,而四季之气循环往复造成永恒的生生不息的局面,人体要长久不损坏,也必须顺天地之气而动。
到具体的医疗实践中来看,春夏养阳,必须调节肝与心二经之气。在调节肝气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进行,肝有火的要泻,有寒的要温,有瘀血的要破,肝气郁滞的要通,肝阴不足的要养,肝阳不足的要温。同理,心气的调节,也是要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去进行。只不过人体的疾病,在春夏二季容易发生在肝与心二经罢了。如果人体在春夏二季与天地之气和谐共振,那么,肝气与心气就不会发生疾病。
秋冬二季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两个季节,天地之气是肃降与收藏的,如果人体与这二气同频共振,则肺肾二经就不会发生疾病,否则,就需要进行调节,这就是秋冬养阴了。
再进一步延伸,回到现实情况中来,在四季中,人们生病并不是按四季之气不足来表现的,每个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有人在春夏二季也有不能肃降与收藏的疾病,有人在秋冬二季也发生不能生发与升腾的疾病。更具体地说,就是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人分别会发生不能生发、不能升腾、不能肃降或不能收藏的疾病。
结论:我们总得回归到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的层面来认识。我们会重新发现,肝病,就是人体之气不能生发的毛病,要效法春天之气去进行调节,使肝气生发,这才是为病人养春阳;心病,就是人体之气不能升腾的毛病,要效法夏天之气进行调节,使心气升腾,这才是为病人养夏阳;肺病,就是人体之气不能肃降的毛病,要效法秋天之气进行调节,使肺气肃降,这才是为病人养秋阴;肾病,就是人体之气不能收藏的毛病,要效法秋天之气进行调节,使肾气收藏,这才是为病人养冬阴。这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致意思。
最后再重申,所有的养(包括治疗)都是在中央脾土上进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养又都以养脾土为根本。而脾土的阴阳调节又是一篇大文章。
脑萎缩验方
【配方】:当归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葛根10克、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钩藤15克、天麻10克、白术15克、 扁豆10克。
【用法】:其中每付药中的钩藤另包一边,待一付药连续一下熬到第三次时最后五分钟时再放入熬五分钟。因该药药性易挥发,只能熬5分钟左右。
【疗效】:该药方治疗好了很多脑萎缩病患者,最大的80多岁,因此抄录记下以行善事,以便有病或有缘者见之广为传之以治病救人。
咽喉肿痛茶
原料:半支莲5、甘草3、绿茶3。
用法:用200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润喉。
用途:咽喉肿痛。
清热泻火茶
原料:半支莲5、薄荷3、甘草3、冰糖10。
用法:用200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
用途:咽喉肿痛。
肾脏虚风上攻,头旋脑痛眼生翳,或有黄黑花,起如飞蝇,及腰胯酸疼,脚膝冷痹
苁蓉散
【处方】 肉苁蓉(汤浸,去皴皮,焙)1两,巴戟天(去心)半两,槟榔(煨,锉)半两,萆薢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犀角(镑)半两,羚羊角(镑)半两,陟厘(炒)半两,黄芩(去黑心)3分,茺蔚子3分,枸杞子3分,人参3分,玄参3分,木香3分,菟丝子(酒浸1宿)3分,槐子3分,决明子(微炒)3分,丹参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肾脏虚风上攻,头旋脑痛眼生翳,或有黄黑花,起如飞蝇,及腰胯酸疼,脚膝冷痹。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临卧又用栀子汤调下2钱匕。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九
补益。主肿满
苁蓉散
【处方】 木香5钱,肉豆蔻(煨)1两,肉苁蓉(酒洗,炙)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补益。主肿满。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米饮调下。
【注意】 忌生冷、油、面。
【摘录】 《得效》卷九
轻身,益气强骨,补髓不足,使阴气强盛
苁蓉散
【处方】 肉苁蓉1斤,生地黄30斤(取汁),慎火草2升(切),楮子2升,干漆2升,甘草1斤,远志1斤,五味子1斤。
【制法】 上药以地黄汁浸一宿,出晒干,复渍,令汁尽,为散。
【功能主治】 轻身,益气强骨,补髓不足,使阴气强盛。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空腹酒下,日3次。
【摘录】 《千金》卷二十
治疗癫痫案(脑胶质瘤)
贾某,女,30岁。2009年7月1日初诊。
患者2005年10月出现癫痫样症状,颅脑摄片查为颅脑胶质瘤,2005年11月手术,病理示:星型2级胶质瘤,化疗1个月。2008年11月MRI检查病灶复发,以伽马刀治疗,期间因头痛曾用甘露醇。今年6月又见复发,癫痫发作频繁,每1~2d发作一次,发时晕厥不清,手足抽搐,牙关咬紧,口吐黏沫,头痛持续不休,恶心欲吐,口干欲饮,有时两目上视,大便干结,2日一行,纳差。辨证属风痰瘀阻,清阳失用,肝肾阴虚。
处方:
制白附子10g,制南星15g,炙僵蚕10g,炙全蝎6g,炙蜈蚣3g,炙广地龙10g,法夏15g,泽漆15g,炒牛蒡子30g,泽兰泻(各)15g,川芎15g,制大黄10g,桃仁10g,炙水蛭3g,猪茯苓(各)15g,川石斛10g,大生地15g,赤芍12g,水牛角片(先煎)20g,半枝莲20g,白薇15g。7剂。浓煎少量频服。
2009年7月8日二诊:服上药后头痛、呕吐、癫痫样发作减轻,两目上视情况稍有好转,时有手抖,拘急,视糊。右腿时麻,或下肢抖动,大便日2~3次,有时偏烂,口干,手心热,舌苔黄薄腻、质红有裂纹,脉细滑。以上方加丹皮10g、地骨皮15g、鬼箭羽15g。7剂。水煎服。
2009年7月15日三诊:近来癫痫未见大发作,右腿不自主动,但频度较小,头痛部位不定,有时视糊,大便日2~6次,成条,尿次较频,口干,舌苔薄、质红多裂纹,脉细。将初诊方中制大黄改为6g,加丹皮10g、地骨皮15g、鬼箭羽15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10g、葛根15g。14剂。水煎服。
以上方长期调治,症情稳定。
按:患者癫痫频作,发时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黏沫,辨之属风痰瘀阻,清阳失用,肝肾阴虚。治当祛风化痰散瘀为主,兼顾本虚。全方以牵正散、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化裁。方中僵蚕、白附子、全蝎、蜈蚣、地龙、水蛭等虫类药入络搜风,熄风止痉;后期周老加用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疏肝,缓图功效;水牛角、赤芍、丹皮凉血散瘀;川芎、桃仁、鬼箭羽活血化瘀;大黄“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下瘀血,一药多用;泽兰泻、猪茯苓化痰利水;牛蒡子性善降泄,有类似于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之作用;石斛、生地、白薇、地骨皮养肝肾之阴;制南星、法半夏化痰散结;泽漆、半枝莲有一定的抗癌解毒作用。全方针对风痰瘀三个病理因素联合用药,因三诊之后患者癫痫发作频度、强度明显改善,遂继服中药巩固疗效。
阻塞性肺气肿
治当温肺化饮,补益肺肾法治疗喘证,咳嗽(阻塞性肺气肿)
患者姓名:陈某 女 1942-09-08 
就诊时间:1996-02-01
主诉:咳嗽间作三年伴气喘一年
现病史:咳嗽迁延近三年,咳而伴喘近一年,痰多色白成沫,怕冷,下肢为著,胸闷气急,大便不实,日2-3次。舌质:舌质紫 舌苔:苔薄腻 脉象:数脉,弦脉,小
辅助检查:全胸片检查肺纹增多,肺气肿
辨证分析:证属痰饮伏肺,肺肾两虚。
中医诊断: 喘证,咳嗽
方名:苓甘五味姜辛汤,苏子降气汤,
组成:法半夏10g,淡干姜5g,炙甘草3g,茯苓10g,五味子3g,细辛3g,苏木10g,党参12g,钟乳石10g,炒苏子10g,肉桂3g。
用法: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医嘱:防寒保暖,坚持治疗
专治手脚麻木
【配方】
葛根20g,桂枝10g,赤芍15g,生姜10g,炙甘草10g,生黄芪40g,党参20g,白术20g,巴戟天20g,鸡血藤20g,淫羊藿20g,当归12g,川芎12g,,天麻12克、 地龙12克、 大枣10个。
【功效】
补气养血、养肝强肾、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
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气不足、经络瘀滞、 脉络受风、手脚麻木。
【服法】
水煎服,每日一付,连服一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