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波——当女兵时的趣事杂忆
从去年春节前的疫情到现在有一年的时间里,我写了几十个小故事,基本都是回忆在部队时经历的小事。每写一个都感到是一种幸福的回忆。
70年代初,我们还是现在的孩子年龄就穿上了军装,带上了红帽徽红领章,被无数同龄人所羡慕。那时候的我们,真是朝气蓬勃无忧无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是我们女兵里的几个很小很小的小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回想起来特别好笑,有时候我自己都能笑出声来。
我刚当兵的时候,住在锦西海军航空兵五师大院里。我们战士食堂伙食不好。那个年代,东北粮食品种主要是高粱米(都是红壳的)和小米,大米配比很少。
炊事班基本都是南方兵,根本就没见过也没吃过高粱米和小米,所以做起来就很单一。早晨吃馒头还行,中午肯定是这两种米饭,晚上偶尔也是,而且都是干饭,做的一个粒是一个粒的,很硬。尤其是小米做成干饭,熟了以后就是一大团一大团的。有时中间掺杂着高梁米,我们叫它"二米饭"。刚吃时,还能对付,时间长了,就不爱吃了。刚好在食堂旁边有个军人服务社,记得有一次我吃饭时慢慢吃,看大家都吃完了我也装吃饱的样子,趁人不注意就溜进服务社,那里有卖大白兔奶糖和动物饼干,我买了一斤饼干,装在裤兜里,(那时的军装很肥大),中午午睡时把被子拽过头顶,拿出饼干和挨着我的小姜像耗子似的咔咔吃。怕被别人听见,就不敢张嘴嚼,在嘴里转来转去的让饼干慢慢变软,一个中午一斤饼干全部报销。由于被子捂的严实,再加上紧张,饼干吃完了也出了一身汗。
还行,班长是没发现?还是故意宽容?总之没挨批评。两个"馋猫,心里那个美呀!
1972年,我们搬到赤峰。开始住的地方条件不好,但是出门不远就有一个饺子馆,(宣传队比起其它地方还是比较宽松的)。到赤峰没多长时间这个地方就被我们发现了。饺子
馆规模不大,是个小二层,一层能摆四五张桌子,每天中午人都坐的很满,二层基本闲置,摆有一张空桌,屋里放些店主家人的杂物。记得有几次,中午我们进饭堂一眼看见"东方红"或"金灿灿"时(高粱米和小米的代名词),我和小温就找个借口走了,到饺子馆会美美的吃上一盘牛肉大葱馅水饺,穿军装的女兵很惹眼,怕影响不好,我们就和服务员小声说想上二楼,因为二楼没有顾客,饺子煮好后服务员就给我们端上来了。别提有多香了,吃的真过瘾啊!吃饱了若无其事的回去午睡了。哈哈哈,现在想起那时吃的饺子都流口水,好像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饺子了。后来住在火车站附近,买什么东西都很方便,商店、副食店走不了多远就有。
赤峰城市很小。虽说那个年代物资种类不是那么丰富,但是赤峰的牛羊肉很多,也很便宜。我记得绵羊肉五角八分一斤,山羊肉五角四分一斤。有时候晚上自由活动,我们几个女兵就结帮成伙地到街上溜达,穿个军大衣,看见有卖熟鸡蛋的,才九分钱一个,还是热乎的,于是我们都买了几个揣在大衣兜里。走在路上看身旁没人,拿出鸡蛋往大树上一碰,皮就破了,剥开就吃。哈哈,尝到甜头了,后来办法升级了,我们就索性买生鸡蛋回来用烧开水的水壶自己煮。当时我们女兵住四楼,(实际这个楼是三层,四层是高出的一块,只有两三个房间)。四楼除了我们女兵,基本没人去。有一次正煮着鸡蛋,就听见队长在三楼和四楼中间仰着头喊:"楼上的,十分钟后到一楼开会!"
一楼是男兵住的地方,一般开会或讨论剧本都在那儿。我们放哨的马上咳嗽两声,立马拔掉电源,平安无事了哈哈哈……
隔一段时间,我们进食堂一看,在地中间桌子上又是一盆"东方红"和"金灿灿"。我们几个馋猫就装模作样的吃点,互相传递个眼神就溜走了,出去买块酱牛肉揣在兜里,一会用手撕一块放嘴里,一会又撕一块,中午躺在床上又美餐一顿。
还有一件事至今记忆很深。我们女兵小穆是回民,在锦西的时候没有条件单给她做回民餐,基本和我们一样吃,只是不吃肉。到赤峰有牛羊肉了,炊事班大部分都是她老乡,星期天就会单独给她炒个菜,一般都是辣椒炒羊肉或者牛肉。开始的时候,她让我们尝尝,我们还挺客气,只是尝尝。后来尝出味道了,挺好吃啊,看看我们那么多人的菜里也没几块肉,她一个人一盘肉,我们可真不客气了,你夹一筷子我夹一筷子的,改善生活的一盘肉被我们抢着吃掉一大半。小穆真是个好脾气,一点也不生气,也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以后的每个星期天,专给她做的少数民族特殊的美食,都会被我们分享。那时候,男兵很羡慕我们女兵,总比他们多个菜。哈哈,一想起这个事儿,我就想笑。一个个小女兵,也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见什么都想吃,尤其是我,不管谁提议买好吃的我都最积极的响应,甚至起头,首当其冲,就是个典型的馋猫。
回想起当兵那些年的点点滴滴,在那个年龄段做的好多可笑的事情,哪怕战友之间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都感到很甜,很美,很幸福……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女兵都分散在天南地北,各奔前程。只有当年的这些趣事挥之不去,牢牢地留在记忆里。回想起来,还是那样有滋有味……
校对: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