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广州市井生活,纯朴而热闹的街头,图8是菜市场卖猴子
广州是一个沿海城市,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1985年的广州,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水平逐渐发生了改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有些商品依旧匮乏,就连彩色照相机还属于高端的产品。这组照片是加拿大籍摄影师艾迪 . 范德 . 瑞夫特拍摄,今天小编整理了一组当年的彩色照片分享给各位网友,下面跟随当年的镜头来了解80年代的广州社会民情生活。
沙面岛上的旅游贸易公司
旅游贸易公司看上去很普通,房间也不大,但里面的商品可是当年奢侈品,黑白电视机和录音机十分受欢迎,但买起的人不多,特别在农村,有的一个村也没有一台电视机,想要看电视要跑到附近的村,当年谁家有电视机都不会私自观看,因为有邻居串门来看电视,人多了就把电视机搬到外面播放。当年不要说电视机,很多村都没有通电,即使有钱买电视机,没有电也是问题。
珠江边上卖瓜和吃瓜的群众
当年的西瓜是切开来卖的,路过的人口渴了买上一块就在瓜摊旁边吃了,又甜又解渴,价格实惠,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当年的西瓜似乎比现在的好吃,可能是没有用化肥和催熟剂之类的添加剂的原因吧!
广州宾馆道路上的骑自行车的的人们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被外国人称为“自行车王国”,二八自行车是普遍的出行工具,这种自行车结实耐用,能载人载物,用处广,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可别小看二八自行车,它能载几百斤重的货物不在话下。
广州一德路上的交警
当年机动车辆很少,私家车也不多,主要机动车是公交车和单位企业的车辆,路上最常见的就自行车和三轮车,交警指挥的大多数是自行车和行人。由于机动车较少,一般不会有堵塞现象。
和平西路菜市场
当年的菜市场基本上都是农产品,蔬菜瓜果和鸡鱼肉类大多来自附近的农户,没有添加剂,所以口味正宗。不过,鸡鱼肉类平常是吃不到的,特别在农村,一般在过节才能吃肉。
附近的农户卖田鸡
这些田鸡是自己捉的野生田鸡,价格不高,一般饭店买得较多。这位卖田鸡的大娘满脸笑容,看来今天的收入不错。
附近的菜农
附近的菜农每天把自己种植的蔬菜运到城里去卖,收入微薄,卖菜的还有孩子,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其实在当年,从小做家务干活是普遍现象,在农村更为常见。
菜市场的水产品和猴子
猴子拿到菜市场来卖,可想而知,这些猴子是用来做菜的。广州人对吃是十分普遍的。广州有一个名菜叫“猴脑宴”,吃法十分残忍,桌子中间有一个洞口,只露出猴子的脑袋,然后用锤子将猴子的脑袋敲开,开始用汤勺浇提前烧好的汤料,享用生鲜的猴脑汤。不过现在很多野生动物都列为保护动物了,野生动物不允许上餐桌。
街头的报摊
当年报摊和书摊也是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当年没有手机电脑,报纸书刊是十分受欢迎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报摊越来越少了。
妇女一种古老的美容项目——绞面
绞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技法,来自于民间,主要用于妇女。用两根线,一盒粉,一支眉钳就可以去除脸上和颈部的汗毛,还可以修眉毛。绞面也是闺房手艺,母亲传女儿代代相传,在没有现代美容技术的时候,这项手艺几乎遍布全国。不过这种古老的技艺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