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求知|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
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像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他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杨伯峻先生注)。钱穆先生又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所以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弟子。
(2)无违:杨伯峻先生讲,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六年《传》去'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所以,杨先生将“违”译作“违礼”。
钱穆先生却认为,僖子贤而好礼,懿子殆不能谨守其父之教。孔子教以无违,盖欲其善体父命卒成父志。但据下文内容,这一解读似有不妥贴处。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车。
(5)孟孙:即孟懿子。
于丹教授讲《论语》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有一天,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无违’。”樊迟说:“'无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们要依礼;父母去世以后,也要依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忠和孝是儒家的最核心的道德法则。比如,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依据这一节的文字来看,孔子所讲的孝就是指依礼事亲。父母在世时,按照相关礼仪的规定事奉。父母过世了,还要按照相关礼仪的规定安葬和祭祀。做到这些,就是尽了孝道。
杨伯峻先生有一种意见: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作“僭”,是孔子最痛心的,所以他认为孔子这几句话有可能是钍对现象出发的。但是这个意见,似乎与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不十分契合。
我个心的一点意见,孝如果以礼去定义,是不是有些形式化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双亲没有敬爱之心,虽然依了礼的形式,能称得上孝吗?在现实生活当中,孝敬双亲的人有,不孝敬双亲的好像也并不在少数。自古以来就有人讲:“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孝也是一个极相对的概念,遵循孝道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也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
前一阵子,陪老父亲住院,邻床的一位老兄,就对自己病重的父亲出言不逊,还扬言如果父亲这次挺不过去,就不把老人拉回家,直接拉到火葬场去。但老人病情好转后,他陪老人出院时,为自己的父亲推着车子,判若两人。令人深有感触。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