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字意双解:
自古以来善于传道的人,不是传授人们如何聪明,而是教导们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管理,是因为他们的机巧太多。因此,靠机巧来治理国家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机巧来治理国家是道的体现(德)。知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也是(体现了)一个法则:(以正治国)。要深刻熟知这个法则,它可以叫做“玄德”。玄德幽深辽远,它(附着在)具体事物上复归到真朴后才能最大限度地顺乎于自然。
旁注:
聪明与智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聪明为表象,智慧为内在。人的聪明增加可以日日新,而人的智慧增加则是十分缓慢的。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时间里,人类的智慧在整体上是增长的,至于具体的历史阶段则存在后退的现象。
我常与人讲:聪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考虑所思所为对自身的是否划算,而智慧则不同!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自身放入整个社会中进行了“综合反应”。智者是洞晓宇宙间规律的人而并非身怀七窍的机灵人!当然聪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向智慧过度,有时聪明与智慧也存在重合之处。人可以改造自然,如此来讲的“自然”只不过是整个自然中极其有限的一部分。就整体来看,即使人类成功改造过“自然”也仍然属于人类顺应自然的范畴中。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字意双解: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汇聚地,是由于它善于处于低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得道的人要领导人民必须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在行为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之后。所以,得道的人虽然地位在众人之上,而人民并没有感到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没有感到伤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却不感到厌烦。因为他不与天下人相争,天下人也没有和他相争的。
旁注: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并非以其善下,而是自然规律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了阐述清楚自己的思想不得已也用了不少“风马牛不相及”或者“风马牛略有相及”的例证。好的管理者不仅所为对众人有益,而且对众人而言仿佛不存在,但整体上“系统”的运转却井然有序。这样管理者众人与他争什么呢?
在《道德经》有许多篇章强调“示弱”的重要性,以此来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在我看来“示弱”的意义是巨大的,但仍要对此做出具体分析。拥有了高度智商的的人类,你我在相互间需要的是根本意义上的相互尊重而并非是他人对你我的“示弱”。如果某种“示弱”给人的感觉是虚伪的、那么此种“示弱”是无效的。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