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 热论》

      热  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外感寒邪)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足太阳膀胱经连于风府穴,(在此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其循行于头部和后背之表),所以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导致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岐伯说:伤寒病,第一日,为足太阳膀胱经感受寒邪。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的症状。第二日,足阳明胃经受病。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循行路线,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的症状。第三日,足少阳胆经受病。足少阳胆经主骨,其循行路线,过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出现胸肋痛和耳聋的症状。若三条阳经皆受病,但尚未入腑,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第四日,足太阴脾经受病。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干的症状。第五日,足少阴肾经受病。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贯肾,络肺,上系舌的根部,所以出现口燥、舌干而渴的症状。第六日,足厥阴肝经受病。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环绕生殖器,而络于肝,所以出现烦闷和阴囊收缩的症状。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如果不是从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经脉病气衰减,头痛稍愈;第八日,阳明经脉病气衰减,身热稍退;第九日,少阳经脉病气衰减,耳聋将逐渐恢复而能听到声音;第十日,太阴经脉病气衰减,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第十一日,少阴经脉病气衰减,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第十二日,厥阴经脉病气衰减,阴囊松弛下垂归位,小腹部的拘急疼痛也舒缓了。由于各条经脉的邪气都已经消退,所以病也逐渐痊愈。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岐伯说:治疗的原则是,各自使受邪的脏腑经脉气血通畅,这样就会使病邪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受病邪未满三日,病邪犹在体表的,可发汗而愈;受病邪已满三日,病邪已入体内的,可以泻下去热而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黄帝说:有时热病已经痊愈,但还有余热不退的情况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凡是余热不退的,大多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勉强进食造成的,所以才有余热遗留在体内。像这样的情况,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残余的热邪蕴藏于内,(如病人勉强进食过多,)一定会因为水谷不化而生热,再与体内残留的余热相合,必然造成余热不退的情况。

帝曰:善。治遗奈何?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退呢?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吗?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就会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退的症状,这都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黄帝说:表里两条经脉同时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岐伯说: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阴的腹满不欲食;第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像这样的病况,再过三天以后就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再过三天以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需要让汗发出来,而不要采用止汗的疗法。

注:本文所有图文素材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2: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72: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有无相生玄又玄,气象万千阴阳变.黑洞白洞引力波,寒热虚实双循环.九九制会分地支,天干六律三乘三.五行生克有定数,时间空间逢机缘. 心有宇 ...

  • 自我康疗3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自我康疗3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现代中国人与古代中国人究竟有何关系? 与其说,自从"华胥古国"的伏羲时代开始,就有了道法自然以正治国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现 ...

  • 三焦经脉解伤寒43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辅解: 1.太阳病,应是外感风邪和寒邪的两种可能.不能看到后面的桂枝汤系方剂,就认为是太阳中风.麻黄汤证,误下之后.发汗不彻之后,也 ...

  •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刺热》

          刺  热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 ...

  • 黄帝内经|热论篇(三十一)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翻译]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 ...

  • 传统医学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 ...

  • ​耕铭医轩|仲景医学体系的“慢热型”魅力

    ​耕铭医轩|仲景医学体系的"慢热型"魅力 李小碗: 疾病分类和症状鉴别诊断的细化病位有利于精准用药,但实际上我感觉就像姚老说的历史上没几个人懂表证一样,也很少有人懂正邪交争的&qu ...

  • 《黄帝内经》热论。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 ...

  • 高考志愿填报,云南这两年医学和师范成为热...

    高考志愿填报,云南这两年医学和师范成为热报专业.要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要么穿上白褂,救死扶伤.在家长的心中,这无疑是最崇高的职业,关键工作稳定,待遇好. 2020年医药类大学在云南的录取情况. 指导 ...

  • 《医方集略》医学经典古籍 2

    《医方集略》医学经典古籍 2

  • 《医方集略》医学经典古籍1

    《医方集略》医学经典古籍1

  • 经典50首热歌串烧推荐,建议收藏!

    经典50首热歌串烧推荐,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