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医案

【组成】柴胡24g,黄芩9g,天花粉12g,生牡蛎9g,桂枝9g,干姜6g,白芍18g,当归9g,川芎6g,丹参30g,茯苓12g,苍术9g,泽泻18g,炙甘草9g,茵陈蒿24g。

【加减法】若上证见肝区痛剧者,加王不留行9g,葱须9g,旨在活血疏肝止痛;口舌干燥而烦渴不已者,加生石膏45g;肝功能已正常,而证犹不了了者,上方去丹参、茵陈蒿,适证加减他药,继服至症状消除为止。

【功用】疏肝祛瘀。

【适应证】无黄疸型肝炎,胸满胁痛,渴而不呕,身倦乏力,下肢酸软,或肩背痛,或腰痛,或头晕,大便偏干,舌苔白,脉弦细。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无黄疸型肝炎,其中也有急性肝炎,但多数则为慢性患者,其病程长,病情多变,治疗起来颇费心神。《灵枢·五邪》篇有“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的记载,颇似对无黄疸型肝炎的证治论述。胡先生治肝炎,即宗其义,确有良验。胡先生译释这段论述认为,前段是述其证,后段是论其治。肝炎患者多有肝脾大则胁中痛,肝区在右,本应右胁痛,剧则涉及于脾,故两胁中痛。寒中,即胃中寒,因肝病传脾,胃不和而寒停于中。恶血,即瘀血。恶血在内者,肝藏血而喜疏泄,肝病气郁,血液凝滞,因致恶血在内。行善掣节者,谓下肢酸软,行动则觉关节牵掣不利,由气滞血瘀所致。时足肿者,由于胃虚有寒,不能制水。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者,谓刺行间穴,用泻法以疏肝。补三里以温胃中者,谓刺足三里穴,用补法以温胃中寒。取血脉以散恶血者,谓以针刺放血以散瘀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者,谓放耳间静脉血以治行则掣节。此原是论述有关针灸的治疗大法,但其理也很近于内科的证治。基于以上的论述,结合临床观察,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的形成,多为气郁而瘀,治疗既宜疏肝又须祛瘀。胃为生之本,肝病每使胃不和,治宜和之,和者当重视其胃气,不可使胃气有伤。胃气衰者,病必不除,胃气败则死。因此,疏肝、祛瘀、和胃三者,为治慢性肝炎的原则大法。不过胡先生特别强调:具体证治,还须细辨方证,他一再指出,方证者,方药的适应证,此本出自张仲景书,为用经方的准则。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柴胡汤证中又有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等,这些柴胡汤方证均有疏肝作用,然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使用正确则得效益彰,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治疗肝炎,必须依据症状辨方证,然后选用适应的方药,才能治好肝炎。

【解读赏析】辨证施治既是来自于实践,肯定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以是过去用之有验,现在用之也验,将来用之必然还验,这是无争的事实。不过时至今日,这种辨证施治的方式方法,仍然沉睡在张仲景的着作中,还没有人如实的把它揭示出来。唯其如此,也就不可能更进一步探究其精神实质了。

临床治则,此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的施治准则。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而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盖本方之述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历来注家有的认为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医宗金鉴》);有的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学》),仍属少阳病方证;有的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伤寒论集注》)。从方药组成看,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天花粉、桂枝、干姜、牡蛎而成。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天花粉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原有人参补中、大枣致壅满均非微结所宜而去之,故此治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医宗金鉴》认为:“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瓜蒌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天花粉;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认为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诸家看法是一致的。

当归芍药散始出于《金匮要略》,正所谓妇人孕后腹中疼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而设,药物由当归、白芍、川芎、白术、云苓、泽泻组成,疾系肝脾不和,夹有水气所致,以肝藏血,肝为血海,遂其情而畅达,然血生于中气,中者土也,土过燥不能生万物。土过湿亦不能生万物。经云:诸痛属于肝,以肝郁血滞,当以养血、润肝、益脾并举,芎、归、芍养血润肝,术、苓、泽补脾渗湿,使脾不为湿困,芎、归、芍和血行滞,使营卫调和气血通畅,共同体现养血、润肝、运脾法则,重用白芍,不但养血,更重要的是平补柔肝止痛。临床深刻体会当归芍药散实属要方,只要辨证准确,有是病用是药,凡血虚夹湿之证,据证用此处方,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