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山郡序》中有记载:土地刚卤,不宜五谷,破解了蜀王纵目之谜
竖目外凸,鼻梁高耸,嘴唇扁平。这是三星堆人的面部特色,其中最为特殊的是他们的眼睛,专家们研究后,将其称为“纵目”,可是他们为何长成这个样子呢?我们居然从一篇古老的文章中得到了真相,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因为一批新文物的出土,三星堆近期热度很高,但早在1986年,三星堆遗址就发现了两大祭祀坑,出土文物共达6600余件,文物种类涉及青铜器、黄金制品、玉器、石器、象牙和贝类,其中贝类数量最多,单是二号祭祀坑中,就有多达4600件海贝出土,专家认为海贝很有可能是古蜀时期的货币,但要说三星堆遗址中最著名的文物,那还得是青铜器。
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中,专家们发现了三只奇怪的面具,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青铜纵目面具,其中最大的一件高达0.645米,宽为1.38米,这个面具塑造了三星堆人奇特的面容,其双目呈柱状向外凸起,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舒展,三角形的鼻梁高挺,嘴巴扁平有趣,这不仅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青铜面具,而且也是三星堆最有代表性的文物。
为何青铜纵目面具会塑造这样的形象呢?民间的文物爱好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三星堆古人”的形象,三星堆人都是“千里眼、顺风耳”,将耳朵舒展开来就是顺风耳,而千里眼则是把眼睛凸出来,仿佛发出万道光芒。
并非每个人都信服这种说法,有部分人对古蜀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古蜀时期的神话中,有“纵目”的描述:古蜀人的始祖蚕丛就是“其目纵”,李贺诗中也有“下置衔烛龙”的诗句,烛龙是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神灵,其面部形象为“直目正乘”,也就是“纵目”!所以他们认为面具之所以设计成纵目的形象,就是为了祭奠先人,敬告神灵。但神话毕竟只是传说,它本身的真实性就很难讲,这显然也不是正确答案。
专家查阅了大量古籍,终于从东晋的一本著作中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华阳国志》是一本典型的地方志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本书作者是东晋时期的常璩,在书中他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它是研究西南地区古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华阳国志》的巴蜀方志里有一篇文章名为《汶山郡序》的文章。其中有言道:“土地刚卤、不宜五谷。”翻译为现代汉语即为:“土地土质十分贫瘠,同时含有盐卤,不适宜种植粮食。”种不了粮食和“纵目”有何关系呢?难道说三星堆人都是饿成了“凸眼”?当然不是这样,在古代,巴蜀之地常被称为天朝上国,这里的土地虽然不适宜播种五谷,但是牧草肥沃,牲畜壮硕,所以这里的古人并不缺少食物。
经过综合分析,专家们认为,三星堆人“纵目”的根本原因是缺“碘”。汶山郡“有碱石,煎之得盐。”但我们要注意,此时古蜀人食用的盐,可不是我们内陆地区常用的“加碘盐”,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同时也没有这个条件。碘作为人体重要的一种营养元素,在维持机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少碘地区,尤其是以巴蜀为首的纯内陆地区,此时如果在食盐中添加碘元素,就可以在
那么人体缺碘会有什么症状呢?我们都知道易得“甲亢”,但是甲亢并非只有“大脖子”这一种症状,眼睛外凸也是其症状之一。直到今日,三星堆故址地区仍是高度缺碘地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五千多年前的古蜀时期,百姓都是“甲亢症患者”,这也是为何青铜纵目面具的形象的由来。
碘元素仿佛和我们后人开了一个玩笑,青铜纵目面具,也许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以较为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当时古蜀人的形象,但是我们要知道,古蜀人的生活是困苦的,他们因为缺碘,造成了眼球外鼓的事实,但同时先民是伟大的,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是无可超越的,作为后人,我们要做到兼收并蓄,努力发扬,再创辉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华阳国志》<晋>常璩著;齐鲁书社出版
2、《三星堆文化》邹一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