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

一、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

“茶为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中国喝茶的文化有千年之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随着时代的更替发展,烙印上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它的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在给人们解渴之余,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

我国饮茶方式从先民的生嚼渐渐演变为羹饮,羹饮(将茶叶与其他食物混煮在一起当成食物食用)方式从秦汉时期开始,或流行于大众,或局限于一小撮人。煮茶始于西汉,在唐代盛行;从唐代开始,饮茶活动逐渐成熟,开始从传统的粗放饮茶,转为精细化饮茶。与唐代不同,宋朝煮茶之风不流行,开始兴起点茶(此法传到日本后变成了抹茶道),点茶是将饼茶碾成碎末,置茶盏中,用沸水点冲,先用少许沸水搅合成粘稠膏状,后继续注入沸水,边注边搅拌,使其产生烫花(泡沫)即可。元代开始,散茶兴起,到了明清时期,煮茶和点茶逐渐消亡,冲泡散茶成为主流。到了现代,由于现代茶叶的生产水平提高导致茶品多样性,生出了轻饮、调饮和即饮等新型的饮茶方式,冲泡和煮茶之风在当今社会,还是受到欢迎的。

二、煮茶方式

煮茶是最原始的茶饮制作方式,即为将茶叶放在茶具中加水煮。

西晋《广志》写道”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魏晋以来,五胡乱华,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以煮茶、饮茶助兴,推动了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代是我国古代茶叶与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重要历史时期,自唐代始,饮茶之风南北盛行,风行朝野,流于塞外。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陆羽攥写的《茶经》问世,书中的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总结了前人煮茶、饮茶的方式方法。唐代以前,没有专门的煮茶器具,茶具多数与食物器具相互混用,唐代以后,才有专门的茶具;《茶经·四之器》就详细介绍了功能齐全,门类多、品质高的配套成系列的唐代茶具,涉及生活、备茶、煮茶、饮茶、收拾五个步骤;在《茶经·五之煮》中介绍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的火候也十分讲究,有”三沸“之说,刚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水珠,如鱼眼一般,伴有微微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些许盐调味,水泡如涌泉连珠出现时,称为二沸;此时,舀出一瓢开水备用,再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拌使开水成漩涡状,将茶往漩涡中心倒去,稍后,茶水沸腾迸溅,称为三沸;此时,将舀出的那一瓢开水倒进锅中,煮茶就完成了。

自煮茶之风在唐代兴起,逐渐成为了上层贵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茶交友,以茶论德。从宋代开始,煮茶不再流行,渐渐被点茶取代。纵观历史直至今日,煮茶的方式不再将茶碾碎后再煮,而是将完整茶叶置于煮茶器中煮,虽然有所不同,但在这钢筋混泥土的都市里,与三两好友,围坐一起,听着煮茶的沸腾之声,倾心而谈,不失为一种放松解压的方式。

三、泡茶方式

泡茶方法源于唐代”庵茶“的壶泡法和宋代点茶法的”撮泡法“。泡茶主要采用茶炉、烧水壶、茶壶、茶杯、盖碗等,崇尚景瓷宜陶,其中紫砂壶和盖碗杯最受欢迎。”壶泡法“主要流程为备茶、备器、择水、取火、侯汤、温壶、洗茶、投茶、冲注、分酾、品啜,在壶中冲泡,泡好后倒入茶盏或者茶杯中饮用。”撮泡法“主要流程为备茶、备器、择水、取火、侯汤、洁盏或洁杯、投茶、冲注、品啜,这种冲泡方法是直接将茶放在茶盏中注入沸水冲泡,然后直接饮用。

自元代开始,茶叶经过清蒸后,再经捣、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饼茶法开始衰退,而经过揉、炒、焙加工而成散茶开始在上流社会和文人生活圈中流行起来。

明代由于朱元璋废除进贡饼茶,使得早在民间流行的散茶冲泡很快就成为主流,这些饮茶方式在唐宋期间,只在底层人民中流行的。此后,饮茶就不必先将茶碾碎,再煎煮或者冲泡,而是直接冲泡,饮茶的方式变得更为轻简,也因此发明了紫砂壶和各式各样的瓷制小茶壶。到了清朝,继续沿用明代的散茶冲泡法,其茶具与明代的并无多大差异。

明代茶壶

直到今日,广大群众的饮茶方式都采用”撮泡法“,600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也许将来还会被人们所喜爱且一直沿用下去。但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饮茶方式,如袋装茶、速溶茶、罐装茶饮料等,在这个人们追求省时方便的社会,也势必会对饮茶文化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茶的煮泡

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采摘时间的先后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还可以根据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七大类。

1.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珠茶”等。

龙井

2.红茶为红叶红汤,这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品质特征。品牌以“祁红”、“宁红”和“滇红”最有代表性。

滇红

3.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以“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最具代表性。

铁观音

4.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代表品种有“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

白茶种类

5.黄茶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大黄茶”等。

君山银针

6.黑茶叶色油黑凝重,汤色澄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紧压茶后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

黑茶

7.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主要品种有玫瑰花茶、杜仲花草茶和勿忘我花茶等。

桃花茶

不同的茶都有其不同的饮用方式,而同类的茶又因其发酵的程度不同又有所区别。

通常来看,煮茶所选用的茶叶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发酵较重的茶叶产品,比如红茶或者陈年的普洱等;二是所存时间较长的老茶,这一类的茶叶更适合煮的方式进行饮品,比如老普洱、有一定年份的铁观音或者砖茶等,对于味道较轻的白茶或者铁观音,直接放在合适的茶具中煮,但对于老普洱这样的茶叶,应该先冲泡后再进行烹煮,避免茶汤过于浓厚。也有的人,不局限于一种茶叶的烹煮,而是多种茶叶进行混合煮,这要根据个人口感喜好。

对于泡茶方式,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沸水直接冲泡,用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细嫩茶叶比粗老茶叶冲泡时间要短些,比如绿茶,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可以观看其茶叶姿态。乌龙茶冲泡时,用紫砂壶或者瓷盏,配上小瓷杯,沸水多次冲泡,每次的冲泡,茶的香味不尽相同。花茶多用盖杯。对于注重香气的茶叶如乌龙茶、花茶,冲泡时间不宜长;而白茶加工时未经揉捻,细胞未遭破坏,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其冲泡的时间相对延长。

煮茶或者泡茶,是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针对的茶叶种类的不同而选择的泡饮方式不同而已,都是为了能喝上一口好茶,调节生活节奏,放松心情!区别与否,或大或小,都已不重要了!

五、参考文献

[1]陈文华. 我国饮茶方法的演变[J]. 农业考古, 2006, 000(002):118-124.

[2]郭雅玲. 饮茶方式的演变[J]. 福建茶叶, 2009, 32(1):44-45.


(0)

相关推荐

  • 家庭实用泡茶指南:一杯茶放多少茶叶?泡多久?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因素有很多,投茶量.器具选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等都很重要,大家看多了茶艺师高超的泡茶技艺,往往觉得泡茶好难,其实把握诀窍也很简单. 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家里如何用简单的 ...

  • 中国饮茶方式发展史你了解吗?

    茶生活 有一种生活与茶有关.茶生活,立足茶人.茶事,聊聊健康茶生活.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历代饮茶风俗各异,制茶饮茶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 ...

  •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相关链接: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1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2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3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 ...

  • 中国饮茶法流变考

    福茶之心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关注 笔者曾撰<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提出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限于 ...

  •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而发型作为女人妆容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受到女子们的重视.在旧石器时期,人们整天为衣食担忧,根本无暇考虑妆容的事,所以当时的女子像男人们一样披头散发.新石器时期,出于劳作的需要,古人开 ...

  • [转载]中国人种起源与变迁

    原文地址:中国人种起源与变迁 原文作者:suzen 今天生活在中国地区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仅在构成'民族'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共同心理素质上差异甚大,而且在种族的生理特征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总的来说 ...

  • 专题复习 | 古今中国官僚政治的变迁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220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 【伤肾陷阱:氟】不当的饮茶方式可能伤害肾脏

    根据日常中我们常喝的茶叶种类,将以下五种茶叶含氟量进行排序,分别是: 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茉莉花茶 大医生建议饮茶量标准:红茶建议每天用量少于12克,绿茶少于24克,普 ...

  • 这些饮茶方式你了解吗?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历代饮茶风俗各异,制茶饮茶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饮茶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茶叶加工程度.制茶工序的繁简以及所用器具之别,可大致将历代饮茶法分为 ...

  • 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变迁一览 您喜欢哪款

    秦朝男子的发型 秦朝男子的发型根据兵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着冠. 汉朝男子的发型 汉朝男子的发型并没有多大变化,当时的文士喜欢戴头巾,所以诸葛亮有"羽扇纶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