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破 整合创新 ——《河东盐业文献集成》编辑手记
2018年11月,山西省政府出版工程、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山西文华》的《河东盐业文献集成》由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河东盐业文献集成》将存世的河东盐业史料悉数收录结集,共包含13种45册4600千字,其中包括:《河东盐法备览》5册,380千字;《增修河东盐法备览》7册,550千字;《敕修河东盐法志》6册,500千字;《重修河东运司志》4册,400千字;《河东盐政汇纂》3册,350千字;《传是堂合编》4册,400千字;《河东盐法调剂纪恩录》3册,300千字;《续增河东盐法备览》2册,250千字;《课归地丁全案》2册,250千字;《解州安邑县运城志》2册,250千字;《河东盐政纪要》1册,70千字;《河东盐务议略 中国盐政沿革史·河东》1册,200千字;《清盐法志·河东(外一种)》5册,700千字。
《河东盐业文献集成》是迄今第一部河东盐业史料的全集,更是迄今国内唯一一部单一盐区的集成性盐业史料全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出版空白,为中国盐业史、山西地方史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支撑,该“集成”的出版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一个被遗忘的“重点”
在传统认识里,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黑白”之间反映出的是山西的资源困境。也正基于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山西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煤”和“水”这两大板块,对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河东盐的关注却十分寥然。
河东盐业,行盐区覆盖晋、陕、豫三省,影响遍及整个中国北方,其重要性及战略意义为历代政府所重视,自汉代盐、铁官营以来,河东盐业始终为官方控制管理。
围绕河东盐、盐业及相关领域,形成了影响整个北部中国史的山西板块。随着官方对河东盐业管理的加强,尤其在河东盐运专城——运城设置之后,历史上由官方形成了大量系统、规范的河东盐业文献。这些文献对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盐业史、山西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长达“十年”的等待
2007年,我进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师从行龙教授开展近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的研究工作,参阅、接触了一部分日本汉学家开展中国“习惯法”研究的著述,进而注意到了这些汉学家研究中国盐业史,尤其是由盐业入手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量著作,对“盐”的重视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2010年,我进入三晋出版社工作,之后不久便在三晋社中长期选题储备中提出了“河东盐业文献集成”的选题设想,并得到了时任社长张继红老师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做功课”,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历史上由官方形成的大量系统、规范的河东盐业文献因年代久远,大多已散佚,存世河东盐业史料也从未进行过集成性结集。这些史料的原版文献形制急需复制,以方便今人及后人的研究之用。因此,以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珍贵刊本为底本,原版影印,最大限度保存文献原貌。同时,通过撰写出版前言、新编目录,对影印底本进行一系列整理工作,使成品图书做到忠实原本,方便查阅,为读者提供一个河东盐业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库是十分必要的。无奈当时社内条件所限,如此大体量的选题一时无法上马,但该选题作为三晋社中长期选题库中的重要储备,一直被“惦记”着。
2015年,山西省政府出版工程、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山西文华》项目启动后,希望之火重燃,为配合“文华”的选题储备需要,“河东盐业文献集成”以“山西盐业史料集成”之名纳入《山西文华》选题项目库,并于2017年项目获准启动。
十年的等待,不是原地踏步式的“等、靠、要”。在这十年里,一方面通过“做功课”苦练内功,细化落实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经营项目的人才队伍,久久为功,在执着中坚守。项目从我脑海里的一个“印象”,成长为出版社的一个中长期选题策划储备,进而落地生根成为省级重大出版项目的一个子项,最终完成了化茧成蝶的华丽转身。
“化茧成蝶”的一年
2017年“河东盐业文献集成”获准启动后,项目前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文献摸底工作,通过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内一流藏书机构的联系,取得了相关文献底本的使用权。
项目推进过程中,根据“集成”所收文献种类,延请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处董剑云处长审阅了《重修河东运司志》《敕修河东盐法志》等两部盐志,并撰写了上述两书的出版前言。由本省旧志编研的最高行政官员亲自撰写相关志书的出版前言,无论是从对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从专业性的角度,都成为该项目可圈可点的亮点之一。
与此同时,针对项目专业性程度高的特性,延请运城学院河东盐业史研究专家咸增强教授参与了项目中《河东盐法备览》《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续增河东盐法备览》《河东盐法调剂纪恩录》《河东盐政汇纂》等多部盐书的审稿及出版前言的撰写工作,并由咸增强教授提出了项目的资料补充意见。
面对专家提出的文献版本问题,作为项目的责任编辑,及时对项目使用的文献底本进行了换补:
《河东盐法备览》换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五年改订本为底本,使用通行的清乾隆五十五年初刻本补齐了山西省委党校本的个别缺页。
《增修河东盐法备览》原计划以清光绪增补本为工作底本影印出版,书稿初排成稿后,针对增补本卷首线图等页面图像效果过差的问题,经运城学院咸增强教授提议,以清光绪初刻本的相关页码换补,保证了影印图书的出版质量。
“集成”中的《课归地丁全案》一书,是清乾隆朝山西“课归地丁”改革的史料专书,史料价值极高。项目前期资料摸底工作中,我对该书的史料价值关注不足,并未将该书纳入“集成”的初选书目。咸增强教授在与我讨论书稿过程中,推荐了该书,遂将该书增补收入“集成”。基于此,我在原拟“集成”选用文献书目的基础上,对“集成”可补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进一步增补。经与相关专家合议,将《解州安邑县运城志》这一专记河东盐运之城——运城的城志收入“集成”。
“河东盐业文献集成”收入“文华”选题项目库时,项目定名“山西盐业史料汇编”,考虑将历史时期山西盐业史料系统收录,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项目运行过程中,考虑到历史上山西一省分属于河东、山西北路两个行盐区管辖,且“山西北路”行盐区除《晋北治鹾录》一书外,几乎未留存有更多盐业史料,为名实相副,将项目名称仍定为“河东盐业文献集成”,并将《晋北治鹾录》一书附于《清盐法志·河东》之后一并刊行,使“集成”成为全面反映1949年以前山西盐业历史的资料大全集。
“大项目”引领下的成长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食“盐”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的文明史。“河东盐业文献集成”正是立足于河东盐与河东盐业,从被历史遗忘的边缘“角落”里再发现,从出版资源整合中发力,使“旧”籍更生,焕然一“新”。这样的古籍出版实践,在给世人留下一部河东盐业史料渊薮的同时,更是给时下的古籍出版工作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谈到古籍,往往与一个“旧”字紧密相连,古籍整理似乎天生与创新“无缘”。谈到古籍整理,更多的是在谈如何开掘“新”资料,如何在经典著作“深耕细作”上下“新”功夫。实际上,被开掘的“新”资料并非“新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遗忘、被边缘化了。所谓“新”发现,只是将这些被遗忘、被边缘化了的资料,通过整合,重新纳入世人的视野中。对经典的“深耕细作”,就古籍而言,亦是对前人成果及当代创建的整合重塑。在某种意义上,古籍整理是一种整合创新,创新既体现为一种整合,同时整合也是创新的方法论。
“河东盐业文献集成”正是这样一部以大项目为依托,通过出版资源整合实现创新的古籍整理项目。依托大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将省内外的相关优势古籍资源聚拢,通过项目运作将省内外的优势专家资源合并,分散的资源“因子”,依托项目支撑得到了整合重组,进而实现整体发力,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大项目“落地生根”,最终化茧成蝶实现了华丽转身。
《河东盐业文献集成》
三晋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13种45册)
总定价:4320.00元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