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背影》,寻访浦口火车站
这标题有些个不妥。应该是寻访浦口火车站,重读朱自清的《背影》更准确些。
(图片选自网络)
初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学第一个学期,1978年的初冬。
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是中文系第一个学期的必修课。包括《背影》在内,许多的作品熟读了,还背诵了,却没真正地读懂,老师在课堂上的解读也并没能真的听懂。
浦口、火车站、月台,全都是陌生的。虽然,我到大学报到的那天就乘坐过火车,匆忙中并没看到月台的样子。南京,没到过;浦口,不知道。
工作的第一年,任教的初二年级语文教材里就有《背影》。当年,我们的组长徐老师要参加省里的一个公开课,选用的就是《背影》。备课、试讲,我们几个新教师也都全程参与。似乎读到这篇文章的好与妙了。
直到退休了的今天,终于有机会到浦口火车站去看了看。
回来后,重读了曾经背诵过的《背影》。
“津浦路”,好有感觉的路名。
津浦铁路,多少年读不到的一个名字。当年,也只是为了复习迎考才知道的一个名字。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当年的朱自清,从南京渡江,是从这个地方到江北浦口的吗?
这里现在还是轮渡的码头。对岸是下关码头。
今天,站在这码头的门前,才想到1994年底,从武汉乘坐江轮回来的时候,不就是在对岸的下头码头上岸的吗?却不晓得,江对岸就是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建成于上个世纪初的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最南端的终点站,也是北上的起点站。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北上的津浦线与南下的沪宁线之间无缝连接起来了,浦口火车站的客运功能也暂停了。
后来,站名也更改为“南京北站”。
当时还相当年轻的朱自清,可经过了这个长廊?
这是站前的雨棚。
长廊外的树好高啊!
那是供旅客们排队进站的长廊吗?
现在,这里只有后来的一个站名。
南京北站。
门,关着;窗,闭着;空调,也停着。
显然,这里已经停止使用了。
这里是老建筑。
几位穿着印有“南京大学”字样的青年人在这听一位年龄不算很老的人在讲解。
那墙上有一块碑。
老房子。
窗子上方是半圆的呢。
靠近大门的一侧,挂着车站派出所的牌子。
大铁门,没锁,只是关着。
门上有提醒游客不要进去的一块牌子。
我没进去。
透过铁门,能看到里面的杂草间有铁轨,有车厢。
在过来的路上,导航几次提醒说,“经过铁路道口,请小心驾驶。”
路上是有铁轨。但铁轨的两边是民房了。
另一侧,还是有铁门紧闭着。
这里看不出是火车站。
(图片选自网络)
长江大桥通车后,客运的功能废弃了。这里只是货运站。
倒是曾有几个剧组在这里拍过戏的。《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北平小姐》等民国题材影视。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无法走到当年的站台里去。
无法一睹当年“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月台和铁道。
朱氏父子们是从这里进入站台的吗?
站前,雨棚下有几位老师傅在打牌、喝茶。
另一边,两位老人在吹着口琴。
我们来的时候,口琴曲是前苏联的老歌。很应景。
雨棚的另一边,还有几位小朋友在奶奶的照看下开心地玩耍。
棚子上,有两个燕窝。
大燕子在不停地飞来飞去。小燕子在窝里向下张望。
从老车站走出来,看到了“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招牌。
旁边是做得很现代的一个展示馆。我们没进去。
这个石头圆球,是当年的老物件吗?朱自清父子从下关到这里来乘车的时候,这石球就已经在了吗?
幸运的是,虽然没能看到当年火车站里面的样子,没能看到朱氏父子当年的月台,至少,这些很老的建筑还在,就不容易了。
江轮在鸣笛。是从长江里经过的货轮,还是从对岸过来的渡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