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善易者不卜

在人生的路上,没有哪个脚印是无意义的。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孔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世事纷纭,守心持正。

易经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万经之首,智慧滋养着华夏民族世世代代,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在无意识和文化层面滋养着子子孙孙。

孔子五十学易,如获珍宝,韦编三绝,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最后参悟良多,从而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明了自己的天命,也明白天命为每个人的内在规律,归根复命,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分,达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荀子说善易者不卜,简单解释:精通易经易理者明了世界、命运、因果、变化的规律,听天应命,修心顺时,道法自然,不需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和选择。

阴符经云:“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一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的,这些信息就隐藏在你的八字、你的面相、你的骨相、你的手相、你的耳轮和你的气等等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实打拼出来的都是前面三分注定的,因为你努力你才能实现你的潜能、你的命运。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古语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无功受禄,大凶之相。其实命运都是由家族的因果和今生的因果所决定的,你的德行你的修为你的格局没有达到之前,是消受不了这么大的福报的。当自己逆境时,擅自通过风水、看相、祈福等方式逆天改命、逢凶化吉,有时造成的因果往往大于你获得的好处,对自己或者子孙后代都不一定是好事。如同你用信用卡,当时用的爽,其实是提前透支自己甚至你后代的福报,总会还的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共386爻(乾坤用九用六),没有哪个卦哪个爻是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只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64个位,386个变化状态,循环往复,流动不居。

三易者,变易,简易,不易。阿苏从某个角度理解为,从变易流动中体悟简易规律,达到不易之心,如如不动。明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意义,吉凶悔吝都是线索和信号,而不是急着逢凶化吉,趋利避害,从外界回归内心,反思内省,让我们觉知自心,淡然受之,欣然顺之,不应不避,持中守正,本分为人,本分做事

如此,善易者不卜,知易善易者不需要占卜,因为他明了事物发展发生规律,先潜龙勿用,厚积薄发,明了人生的每种境遇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红尘炼心的过程,都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条因果线上的必然,坦然的面对顺境逆境,面对生死存亡、成败得失,修心听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故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天弗违,后天奉天时。”(孔子)

阿苏微信:asu1980

(0)

相关推荐

  • 五十以学《易》

    五十以学<易>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①,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解] 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②< ...

  • 刘晓林:为什么善易者不卜

    为什么善易者不卜 刘晓林        易者,变化:经者,永恒. <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       ...

  • 善易者不卜的真正含义《易经新论》连载(188)

    <易经新论>连载(188) 善易者不卜的真正含义 要想理解 "善易者不卜"这句话,首先必须确定"善易" 的意义:要想确定"善易" ...

  •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善易者不卜”?

    先说结论:不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占!单纯占卜只是对易经的初级理解,真正达到易经的高级层次是不完全依赖占卜的. 用武术中一句话概括就类似于"无招胜有招":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等于&qu ...

  • 李亮德:为什么“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善为易者不占",语出<荀子?大略>,其原话为"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

  • [老陈讲易经4]善易者不卜

    善易者不卜 这一讲原本计划放在最后,等把我想讲的东西都讲完了,最后再谈这个话题,但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都在问我,他们大概的意思是说:善易者不卜,不善易者才谈占卜.其实,这里有一些是大众误解的东西,所以我把 ...

  • 古人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以道驭术以术达人

           学习易经的目的不是占卜,而是明道,明天道以立人道,明白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万事万物微妙的联系.           古人云:未学易先学筮.意思是要研究<易经>,要先学习卜筮 ...

  • 陈红平奇门:善易者不卜的真正含义

    总会有人留言,拿"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来说事,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至于这两句话的出处,相信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一句来自孔老夫子,一句来自荀老夫子. 两位圣人各说一句,表达的意思 ...

  • 第十章 也谈“善易者不卜”——兼谈如何识别江湖骗术

    案:本文选自<大六壬的古天文学原理及心智哲学机理研究>下篇第十章,原创作者冉景中.若引用请注明出处. 通过以上诸章节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大六壬正式形成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但是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