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有”和“无”,到底哪个更有用?

世人往往都喜欢“有”,而不喜欢“无”,比较重视“有”的作用,而忽视“无”的价值。但在老子看来,“无”的价值比“有”的价值更大,作用更大。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举了三个例子,来揭示“无”的大用: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我们知道,人类自从发明了轮子以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需要轮子。老子这里的“三十辐”,是说很多辐条,不一定是三十根。但是,不管有多少根辐条,中间都有一个空洞的轴心,这个车轴就叫“毂”,如果没有这个空洞的轴心,车子就无法起到转动的作用。

二、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是揉合;“埴”是泥土。大家知道,陶器都是由泥土做成的,陶匠在做陶器的时候,都是先把泥土拿来,把里面的碎渣捡掉,然后揉合成泥团,才开始去做陶器。但是不管怎么做,不管是做成碗,还是盘子,还是盆子、茶杯,中间一定有装东西的空间。如果做成一个实心的圆球或者正方体、长方体,那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说“当其无”,正是因为有看起来很空虚的空间,才“有器之用”,才能起到盛放东西的作用。

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盖房子的时候,工匠会把门窗开凿出来,才能让里面的人进进出出,才能让里面通风透气。房子中间一定是空的,因为有了空间,才能住人,才能放东西。如果是实心的,就没有用处,那就不叫房子了,或者里面塞满了东西,人都进不去,也就没有作用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房子之所以“有室之用”,就是因为它中间是空地,中间有“无”的部分。

所以老子接下来又说: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只是能够带给我们便利,而真正起大作用的是“无之”。但我们一般人往往只看重“有”的部分,而不重视“无”的部分,不知道起根本作用的其实是“无”。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做成某件事,就越做不成;反而是不经意间的无心之举,却成就了我们。

所以我们要牢记老子的教导,当我们看到“有”的东西以后,还要去想它“无”的那一部分,这样看事情,才能更客观,更接近事实真相。当我们遇到逆境或者顺境的时候,才能坦然面对,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