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原创丨古诗词里品雨水
古诗词里品雨水
文/郭光明
此雨水非彼雨水,乃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时令。
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七绝·雨水时节》,诗言雨水时节:“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我们的祖先,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他们在经年的司天观象中,发现立春以后不久,冰雪开始融化,气温明显回升,降水相对增多,万物开始萌动,遂将第二个节气,取名“雨水”对此,元代教育家吴澄,在他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在正月中旬前后,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大地回春,万物萌动。从这一天起,人们走出冬天,走进了春天。
北宋学者郑起一首七言诗,名曰《繁昌江边风两獭祭鱼人立而拜》,尾句“忽见江边獭祭鱼”,不解其意,后查东西两汉凑撰之《礼记·月令》,方知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原是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而其中的第一候,说得是“雨水”之日,江冰破水,蛰伏一冬的水獭,开始捕鱼并摆在岸边犹如祭祀;五天之后为第二候,南雁始北;再五天便是第三候,草木开始萌动。
中华版图,幅员辽阔。虽同是“雨水”时节,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甚至有雪,是故元代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的《春寒》一诗,其中的“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既是农耕文化对节令的描绘,也是满腔爱国热忱的迷茫,更是丧国之痛的悲苦。
而在南方,“雨水”时节,田野青青,春江水暖,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一幅早春景象。所以,唐代诗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不仅描绘出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而且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含蓄深蕴的情思,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虽然,节令名“雨水”,涵义亦是当年降雨的开始,却以毛毛雨为主,是故唐朝文学家韩愈,用“润如酥”形容《初春小雨》,细滑润泽,若有若无,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异曲同工,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但是,春天的雨,少得可惜。所以,清朝侍讲学士图鞈布诗言《春耕》,“夜闻春雨声,农人侵晓起”,说的是农人听到半夜春雨声,拂晓便要起床。起床干什么?农谚有答案:“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雨水节气,不但富有想象力,而且还颇具人情味,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南歌子·感旧》,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词写“雨水”上片,比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句,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之笔,将与妻子王闰之双双思念的隐隐恨怅,连续不断地、无法剪断的情丝,点化于字里行间。而下片的“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苏轼以景融情,用回味之笔,和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以对偶佳句,熔铸昔日夫妻双双对酒当歌的场景,展现其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的爱。
今年的雨水时节,是“七九”的第六天,数九顺口溜唱得好,“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此刻的北方,冰雪消融,南方的鸿雁,展了翅膀,过不上十天半月,一抹桃红,将突然在视野里,生动整个春天,我们在等待!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