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堰历史文化谈】连载之夏冠洲作品:关于九重阁的命名
关于老家淅川在渠首汤山修建的“九重阁”的命名问题,最近在县上几个相关微信群中引发了热议。起因竟是我的一篇对九重阁命名持异议的小帖子。那天,我与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同志在一起闲聊时,偶然提到,“九重”之名与南水北调渠首崇高地位既不相关也不匹配,出于对故乡历史文化的挚爱与珍重,建议讨论能否重新命名,希望阁之大名能与就近现成的大禹治水、禹山、南水北调、渠首等,这类知名度更高、具有宏大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象发生联系,以求提升格局,更加名正言顺,以免留下诟病。
现在看来,我们的想法是在不了解修建此阁大背景情况下,既没有考虑到命名出之因地置宜的因素,更不知道它其实源自古代水利设施“九重堰”的初衷,与水利事业自有某种直接关连,因而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了!
我脑子一热发出此贴后,想不到竟引起上自县委卢书记,下到各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一大批故乡历史文化热心者的关注。大家又是积极实地考察,又是率队翻检文史典籍,纷纷在网上翻晒帖子进行交流,还准备筹备研讨会;甚至连卢书记本人也拨冗查阅两汉书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提供线索,几乎酿成一件小小的文化事件了。由此,足见大家对作为文化大县故乡历史文化的高度热爱与提升故乡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关注度,令人感动。
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领导带头,发动了群众,这件小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正能量的收获。大家深入地挖掘了九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厘清了不少关于九重堰真凭实据的文献史实,从而意外获得了不少学术收获。同时,也为九重阁命名的合理性夯实了历史依据,开掘了文化意蕴,并取得了共识。十分感谢卢书记和诸位文化界同仁的努力,我个人从中也获益匪浅。此事不仅纠正了原来我关于命名问题的偏颇狭隘的认知,也说服了我自己,接受了原议九重阁的命名。
我现在同意以“九重阁”命名的理由如下:
1、渠首景区在汤山有一项大型生态修复性文化设施工程,投资浩大,已接近完成。九重阁即为其主体标志性建筑,地点因之具有不可变易性。汤山既然归属九重镇,使用“九重”一词,自有其天然的地缘之理。
2、与过去一般人理解不同的是,使用“九重”一词,其实与民间传说中的所谓“九重院”并无关联,而源自于古代地域性水利工程的“九重堰”。此项水利工程虽然不大,名迹不显,但远接大禹治水圣迹,近启南水北调壮举,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因势利导的优秀治水传统。尽管与大禹和渠首不甚般配,但与之毕竟有着天然而紧密的关联。
3、淅川九重镇九重堰之名,既然已被众多学者在不少历史文化典籍图录中,查到了实例,言之凿凿,这就为九重阁的命名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史实依据。这些图文资料表明,这一命名是有据可依的,并非人们出于现实需要凭想象面壁虚构出来的,是经得起考证检验的,我们尽可以名正言顺地坦然宣传出去,播扬开来。
4、禹王阁、禹王宫、大禹殿、大禹庙之类,遍布全国各地,人们耳熟能详,并不新奇。而九重阁可能是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具有新颖独创、无法复制的特点,极易提高知名度,吸人眼球。这对于开展故乡文化旅游业极为有利。
5、尤其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九”字为最大数,“九重”意为崇高、极致、宏伟、博大、宽容。具有至高无上、峻极无比、通乾坤、接天地等吉祥如意的寓意,内涵相当丰厚,诱人遐想,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的审美习惯。九重阁名字响亮、喜庆、新奇,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传扬开去。
九重阁之名的优胜处,还可以多讲出几点,我这里写出5点来,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进一步发现。
编辑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