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枫桥的家风
好家教的根源是什么?答案是门风。门风也称“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家族的走向,关系到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判。
曾经,枫桥的清廉家风以门楣的形式呈现,它是一个个清廉符号,它是一句句清廉口号,如阵阵清风拂面,起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枫桥地域上的清廉家风,最具特色的是赵、杨、骆、魏四大姓,它们至今标记在祠堂的堂号里,展现在台门的门额上。
01
赵氏琴鹤家风
赵家镇保留了不少古色古香的老台门,这些老台门的门楣上多有“琴鹤家风”这样的门额,或石刻,或砖雕,用材高档,做工考究,这是赵家赵氏家族传统的标志性门额。之所以书写和悬挂“琴鹤家风”的门额,典出成语“一琴一鹤”。说的是赵氏祖先赵忭为官时两袖清风的故事。
赵忭(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人,北宋名臣。景祐初登进士第,累官殿中侍御史,故称兰台令史。他生性刚直,举贤不择布衣,弹劾不避权贵,世称“铁面御史”,著有《赵清献集》。
赵忭为政简易,作风正派,严而不苛,宽厚为治,深得民心。当初,赵忭去四川任成都转运使时,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古琴和一只白鹤。宋神宗听说后,十分赞赏地对他说;“你能以匹马入蜀上任,只随带一琴一鹤,这实在是太好了。希望你到任后,能够精兵简政,不贪财物,就像你的行装一样简单。”赵忭果然不负所望,为官清廉,把任所治理得物阜民丰。赵忭卸任时,全部家当还是一张古琴、一只白鹤。当地老百姓听说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要走,合力为他建了一所宅院,苦求他留下,赵忭却利用这所宅院办起了学校。百姓感恩他,送给他一块牌匾,上书“天水门第,琴鹤家风”,以表彰他德比天高、质如水洁、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
“琴”和“鹤”,是古代文人学士高雅不俗的象征。赵家镇赵氏子孙为纪念先祖的品德,启迪晚辈要像先祖那样为人为官,就把“一琴一鹤”当作了家风,写成“琴鹤家风”的门额,以求时时观照,代代传承。赵忭死后,宋帝封他为“清献公”,故赵家镇赵氏宗祠也以“清献”为堂号,奉劝赵氏子孙绳其祖武,为政清廉。
02
杨氏清白遗风
据老辈人回忆,旧时全堂杨氏聚居之地,也有很多老台门,老台门的门楣上曾写有“关西遗风”“清白传家”“出孝入悌”“耕云读雪”“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等字样。这样的门额文字,跟杨氏的祖先密切相关。
全堂杨氏出自关西,杨维桢在《铁笛道人自传》中写到:“铁笛道人者,会稽人,祖关西出也,初号梅花道人。”这个“关西之祖”,就是东汉时的杨震。杨震在任时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劝他替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杨震学行修明,清廉刚正,人称“关西孔子”。
公元 108 年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闻杨震到来,王密当晚怀揣十斤黄金,准备送给恩人杨震。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他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怎么不了解我啊?”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现在是晚上,没人知道我送你黄金的事。”杨震非常生气,他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这就是著名的杨震“四知”,是为官清廉的千古美谈。
杨氏祖先的这种美德,一直深深影响着枫桥全堂杨氏后裔。过去,老一辈讲故事,春节演社戏,也大都与杨震有关。由此可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是全堂杨姓后裔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趋向。这样一代代目染耳濡,言传身教,造就了南宋名医、浙东大孝杨文修,造就了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造就了革命前辈杨思一,造就了现代著名农学家杨开渠等杰出人物,同时,也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善良的杨氏子孙。
枫桥杨氏宗祠的三个堂号,均由关西“清白遗风”熏陶而致。全堂杨维桢故乡所在的祠堂叫“遵清堂”。遵,就是遵照、遵循、遵依,以“遵清”来弘扬祖德,教化后代。今遵清堂已辟为杨维桢纪念馆。赵家降霞杨姓与全堂杨姓同宗,村里曾有“四知堂”,其命名正是源于杨震拒贿时所说的“四知”。这个宗祠大门前还曾有一联:“程门立雪深三尺,汉吏来金凛四知。”上联写杨震幼年勤学苦读,在程师门前立雪候教,下联写杨震为官拒贿。“四知堂”后来衍名为“清白堂”,源于宋神宗曾赐予杨家“风清月白”匾额一方,杨氏后人为秉承先贤遗风,就给新建的祠堂取名为“清白堂”了,杨氏后人将“清白”解读为“清清白白做人”,也简明易懂。
03
骆氏给谏遗风
枫桥钟瑛自然村会庆道地49—52号,是一个老台门,人称“义泰台门”,建于清末民初。据村中老人口述,建房主人曾开肉店,名“义泰号”,宅第由此得名。台门坐东朝西,四合院民居,由门楼(屋)、正屋(座楼)和厢房组成。门楼三开间,明间为通道,居中辟石库门,额镌行书“给谏遗风”。
这个建筑隐含着骆氏祖先的丰功伟绩,也表明骆氏后裔不忘先祖遗风。之所以取名“义泰”,是因为骆氏先祖骆象贤曾经以“尚义”闻名。骆象贤以“六礼”之要表率乡俗,他德行高洁,严于律己,淡于功名,但又乐善好施,尝出稻谷千石以赈饥,故朝廷诏旌其门为“尚义”。“尚义”就是骆氏祖先的遗风。
而“给谏遗风”则与骆问礼相关。给谏,是给事中和谏议大夫的合称。骆问礼曾任南京刑科给事中,他立身刚毅,行事端严,冒死直谏,上《十事奏疏》,又进《喉论》三篇,虽遭构害贬官,仍不忘为国尽忠。后遭诽谤,骆问礼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著书立说,自订家礼,悉守朱子成规,居丧不作佛事,诫子孙世守。从骆问礼身上,可知“给谏遗风”的内涵当是勤学之风、节俭之风、忠义之风、律己之风。
枫桥骆氏,在明代曾创下“一门五进士”的传奇。依次是:1、骆珑(骆象贤曾孙),1481年进士,官至江西副使,他为官“刚柔兼济,循声卓著”。2、骆骥(骆珑为其从祖)1532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他廷对侃侃万言,一时丰采震动朝右,人以董江比之。3、骆问礼(自有先生骆琎曾孙),1565年进士,为官二十年,官至湖广副使。4、骆先觉,1622年进士,官山西垣曲县知县,“甫下车,即除陋规,任垣曲数载,循声卓著”。5、骆方玺(骆问礼孙),1622年进士,“官江苏句容县知县,迁南海,调临晋,俱著循声。”擢工部营缮司主事,时有买铜买硝之役,奸商冒领国帑,骆方玺两上奏疏,反映明末社会矛盾之尖锐,官吏之贪婪,百姓之苦难。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骆氏的“给谏遗风”主要集中在曾在工部、刑部任职的骆骥、骆问礼、骆方玺三个人身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敢于直谏,为民请命,立身刚毅,洁身自好。
04
魏氏太廉遗风
魏氏先人声名卓著,唐有魏征,宋有魏杞。“太廉”的掌故,出于南宋丞相魏杞。魏杞(1120—1183),南宋官员,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当时宋金对峙,在敌强我弱的生死存亡之际,丞相魏杞临危受命,奉命出使金国。他不辱使命,既维护了国格尊严,又折服了金国,还谢绝了朝廷赏赐。宋孝宗不由称赞他:“真太廉了!”乃书“使才惊北敌,相业震南朝”联语赠之。后来魏氏族人兴建宗祠,乃名之曰“太廉堂”。宋朝名相史浩曾作诗歌颂魏杞:“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傅奕叶孙。”
魏杞的纪念祠堂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边的蜃蛟村,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前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太廉堂”三个字。虽然这匾已经是满目疮痍,但依稀还能够看出它的金光闪烁,显示它昔日的辉煌。
枫桥魏氏也有太廉堂,是魏氏的一个总祠堂,系清代建筑,位于枫桥镇魏廉村魏家坞自然村西端。之所以取名为“太廉堂”,就是为了纪念和弘扬先祖魏杞“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的清廉遗风。
枫桥魏氏太廉堂,历经岁月风雨,凭藉魏氏族人的仁心孝思,不仅得以保存,还经精心修缮,焕然一新。魏氏太廉堂最初为族人祭祖、议事之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度作为百年学府学勉中学的前身——忠义中学的临时校址。2010年公布为诸暨市文物保护点。新时代的魏氏后裔,恪承祖训,清正廉明,干练勤奋,所以,将新村取名为“魏廉村”。
祠堂堂号多种多样,有的重伦理,有的重孝思,而在枫桥,一些家族却把清廉当作堂号,成为祠堂文化的一大特色。如:
洄村周氏祠堂“绍廉堂”。绍廉,就是连续清廉政遗风、继承清廉门风之意。
新农田畈台门的“廉让间”。田畈台门位于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新农自然村,西邻旗杆台门,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民居,前后二进,由门楼(屋)、正屋(座楼)和厢房组成,正立面辟三石库门,砖雕门罩,正门砖雕较为精美,门额原有“廉让间”三字。廉让,即清廉逊让,典出“廉泉让水”,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现在老台门越来越少,但老台门上的门额被有心人记录了下来,如赵家古建筑的门额题刻,与“廉德”相关的就有:“德星聚辉”“世德清芬”“诗书执礼”“闲有家”“直方大”“惠迪吉”“高风亮节”“知足常乐”“吉庆有余”“余荫泽后”“温文尔雅”“岁寒三友”“卓尔不群”“书香门第”“洁身自好”“春风化雨”“和顺积中”……
据县志记载,枫桥曾经有个叫毛钰的人,清代人,曾任四川浦河县令,因为官清廉,浦河县民众送来直式匾一对:“棘院衡材多士欣歌棫朴,蒲城作宰兆民再咏甘棠。”此匾挂于五宜村原祠堂内正厅直柱,以让后代颂扬。
节选自《解读文化枫桥》
枫桥泉溪书房
微信号 : zjchenq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