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94)让疥疮无处可逃
疥疮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皮肤病是老百姓也知道的,似乎没有说的必要,可是我遇过很多长久治不好的,这说明是医生诊断不清或是用药不恰当。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城 市里的居民少见此病,不识病是个不争的事实,往往把疥疮当成荨麻疹或是别的皮肤病来治疗了。
三年前,尘尘得了这个病,心有余悸,那时是冬天,天天煮开水洗衣服被子,真的要疯掉的感觉。
记得读高中时住校,那时的条件还很不好,一二十人住一间大寝室,睡的是大通铺,只要有一个人得了疥疮,传染一屋是很正常的。上课你抓屁股我挠手,晚上光着身子满身抠,出了太阳抢地盘晒被子是一道风景。
夫人说小时候在农村,一家人长疥疮是很常见的,女孩子爱清洁,得了还好些,男孩子满地爬,指甲又脏,抓到感 染,满身长脓疱,十指合不拢,走路叉到腿,屁股不敢坐,那个叫惨!
疥疮是由人疥螨(疥虫)引起的皮肤病。古人对疥疮命名较多,也认识到是虫子引起的,因小如芥子,故名疥疮。此疮多生在手指缝,手腕屈侧,肘部屈侧,腋窝,股内侧,女子乳房下,小腹,臀部,男子阴囊等处,这些地方有个特点,都是皮肤角质层较薄的地方。
没有经验的医生常会和荨麻疹、特别是丘疹性荨麻疹相混淆,想想看,病诊断错了,治疗哪会起效呢。
疥疮的皮疹常会有针尖大小的丘疹和小水泡混合出现,与荨麻疹就是俗话说的风水疙瘩忽然去来、皮疹常融合成片;丘疹性荨 麻疹多遍发全身,为散在的丘疹、水泡、风团样皮损,瘙痒剧烈是不一样的。也要和慢性湿疹长久不愈,有痒疹并伴有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相鉴别。
疥疮还有一个区别其他皮肤病的特点,最有意义,就是可以看到疥虫钻入皮肤角质层而形成的浅褐色的线状隧道,大约二三毫米长,盲端即可见淡红色的或与皮肤颜色相近 的丘疹或水泡,当然,也不是每个丘疹、水泡旁边都可见到隧道,仔细寻找还是可见的。
俗话说,手闲疙痨痒,这个疥疮痒的也有特点,就是不干活,手闲时它痒的 厉害,还有睡觉被子捂热了它也痒的更厉害,只要把它鉴别清楚了,治疗是很容易的。
一物降一物,治疥疮最生效的就是硫磺,但是怎么用硫磺治疥疮还有些窍门。
书上说用10%左右的硫磺软膏涂擦三天为一个疗程,在三天之内不洗澡,不换衣服,第四天洗澡换衣,第五天再重复一个疗程,这样有点不保险。
治疥疮常嘱七日之内不换衣,硫磺中再加一点薄荷脑,共研细末,薄荷脑有轻微的表皮麻醉作用,可以止痒,不一定要10%的软膏,多用点硫磺效果更好,用凡士林调膏用力涂 擦患处,一日最少二次,期间可以冲热水澡,但不要用肥皂洗去药膏,以免中断药力。
对于有挠抓感染的,加用花椒、百部、苦参、黄柏、地肤子、土茯苓熬的药水擦洗,再涂擦药膏更好。
患者最好在治疗时穿旧内衣裤,穿到治疗结束,便扔掉不要了,被子、衣服用沸水烫洗暴晒,杀虫以断根。
乌梅丸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亦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乃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通阳;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蛔、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