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癌症绝对不是不治之症

中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起源与流传已经超过了三千年,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是由来已久。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中医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反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

现代社会的无序发展,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竞争激烈、个人心理压力增大等等因素,都造成当今社会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而目前西医治疗恶性肿瘤也是苦无良策,基本治疗手段还是沿用着手术、放化疗这“老三样”。

而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知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已经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它的成因、治疗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图书实图拍摄

今天,中医面对恶性肿瘤发病趋势“与时俱进”状态,也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与时俱进”,而不能死守着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软坚散结这“三把火”不放。

我行医近60年,深知恶性肿瘤非常难治,但也深知它绝对不是不治之症,而是难治之症。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我总结起来也不外乎两条:其一,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其二,胃气为本,调肾扶正。

崔叶敏医生,2003年起随我临证抄方,2009年10月正式拜入门下,成为沈氏女科学术流派第20代传承人。

崔叶敏医生十数年来兢兢业业,遵循沈门“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的临床座右铭。他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方面,颇有心得,可谓:入门而且悟道。他在临床遇到肿瘤患者,都会详细留下患者的就诊信息,包括就诊病情叙述、临床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以及其对患者的诊治思考,详细记录在案,保留有近3000份比较完整的临床治疗医案。

图书实图拍摄

今选取有治疗特色和临床有特殊意义、资料比较完整的病例60例,分门别类,结集成书,名为《辨舌论治肿瘤》。相信本书的出版在弘扬沈氏女科、造福患者方面,都必将做出非同一般的贡献,故我乐为之序。

宋代医学家许叔微曾说过:“医道之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愿与学生、同仁和读者共勉。

孟河医派的奠基人费伯雄,数世业医,代有传人,虚怀若谷,乐于共互切磋,兼收诸家之长,擅治疑难杂症,尤其在治虚劳方面为近代宗师,对慢性病的诊治颇有独到之处。其方严药精,经验丰富,而他的“归醇纠偏”的学术思想和博精求深、变通求切、破格求实的治学精神更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今天的文章且与您分享费老的学术特色与用药经验,一起来看看吧!

学术特色

1.师古不泥,异中求同,博采诸家之长而纠其偏

自明初以来,医家们有所谓“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他明确指出“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后起诸家不可相提并论”。对于金元诸家,费氏也向后学者提供精辟的分析,指出各家的长处和不足,并做了综合性论断。费氏治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尤以临机应变为要,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指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要略》,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医方论·发凡》)。

费氏还主张异中求同,批判继承,其举金元四大家为例,“张、刘两家,善攻善散,即邪去则正安之义。但药太峻,虽有独到处,亦未免有偏胜处。学者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李、朱两家,一补阳,一补阴,即正盛而邪退之义,各有灼见,卓然成家”。他反对后世医家学派间偏执之争,所谓“宗东垣者则诋诃丹溪,宗丹溪者诋诃东垣,入主出奴,胶执成见”,明确指出,“殊不知相反实以相成,前贤并非翻新之异”,而是“各出手眼,补前人所未备”。他谆谆告诫后学者:“吾愿世之学者,于各家异处,以求其同。则辨证施治,悉化成心,要归一是矣。”即要求后学者根据临证所治病证不同,善取各家之长。

费氏对历代医家的经验,认为要取其长而舍其偏,择善而从;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方剂,达200余首。如黄龙汤治结胸失下证,人参、大黄并用,用意虽佳,然究竟互相牵制,补者不补,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剂,俟药力已达病所,随后即服保纳元气之剂,以收摄之。采用费氏自制方承气保真汤,用法为先煎服承气汤,待滞气将动,即随服保真汤,药用参、附、归、河车、五味、菟丝子等药,此为取黄龙汤攻补兼施之意,而在具体处理方法上更为得当完善,体现了“在义理之的当”。

女劳疸,仲景用硝石矾石散,峻攻其瘀,自极精当,但今人之体质,远不逮古人,若复峻攻,更伤元气,拟通利下焦,兼祛瘀之法,桃花化浊汤主之;体现了因人因时而宜的施治准则,宗前人祛瘀之长,明察秋毫而随机应变,不泥古之法与方,取长舍偏,择善而从。

风痹系血不荣筋,风入节络,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祛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木愈燥,而筋益拘挛,殊非治法;先用大剂补血祛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这里费氏明确指出对风痹仅用或先用祛风方法乃太偏执,非治本之法,体现了临证治病必以治本为第一要义。

《医醇賸义》以察脉、辨证、施治三者为纲,施治中又分为理、法、意三层,认为“医有医理,治有治法,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为了使后学者对此有具体深入之理解,他在该书各门病证的论治中,先随证列出自制方,然后再附前代成方,使后学者从两者的比较中,领悟随证化裁之意。以该书的中风门为例,先随证列出加味桂枝汤、养血祛风汤、加味竹沥汤等九个自制方,然后附以前代侯氏黑散、愈风丹、薏苡仁汤、桂枝汤、小续命汤等八个成方。又如他以许叔微治疗游魂为变、夜寐不安的珍珠母丸为基方,加减化裁,处治三种心神为变之重恙,应手而效。所以他说:“师古人之意而不执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2.醇正和缓,用药轻灵

费伯雄在治疗上提倡醇正和缓之风,即和法缓治之意,指出“秦有良医,曰和曰缓……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正,有余者去之以归平,即和法缓治也”。主张“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这样归醇纠偏,才能达到机体的平衡。处方用药则主张“一归醇正,不惑殊趋”,以平淡之法而获奇效,不尚矜奇炫耀。认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医醇賸义·自序》)。但“醇”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谓。若仅如是,是浅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谓醇者,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医方论·自序》)。

他最擅运用“轻可去实” 之法,其处方用药大都以轻灵见长,临证突出12个字:知病由、明经络、会变通、用药准,治法以清润、平衡为主。费氏治病之方善化裁变通,学前人用方之意,能熔经方、时方于一炉而不拘于一格。认为“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注重临床实效,灵活变通,须与病情丝丝入扣而变通之旨在乎求切。

通览费伯雄所存的医著中,照用古方原方者甚寡,据笔者对费氏著作《医醇賸义》中22个病类所用的方剂统计,共有189个,而其中自制方为180个,占95%,其变通用药的关键是必须有理和合乎法度,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如在鼻衄病类中费氏明确指出“每见近来医家,因方书犀角地黄汤条下,有统治吐血、衄血之语,一遇鼻衄,即以犀角地黄汤治之;究竟百无一效,此其弊在拘执古方,不明经络,盖犀角地黄多心肾之药,用以治肝肺,宜其格不相入矣。予自制豢龙汤一方,专治鼻衄,无不应手而效”,药用羚羊、牡蛎、麦冬、丹皮、黑荆芥、茜草炭等。反映出费氏在诊治中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求实思想,费氏这种对前人的经验采取归醇纠偏的扬弃求实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善治虚劳,最重脾胃

费氏擅治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在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虚劳,在《中国医学史》近代卷虚劳章节中称费伯雄是近代治虚劳专家。他认为“虚劳内伤,不出气血两途。治气血虚者,莫重于脾肾。水为天一之元,气之根在肾;土为万物之母,血之统在脾。气血旺盛,二脏健康,他脏纵有不足,气血足供挹注,全体相生,诸病自已”。提出求肾者必本于阴血,求脾者必本于阳气,针对阴虚火动和阳虚气耗之虚劳,分别创立了新定拯阴理劳汤及新定拯阳理劳汤,以救其偏,从而确立了治虚劳注重脾肾的原则。

费氏平生最重养阴,善于调肝健脾和胃,《医醇賸义》及《医方论》中亦多论及脾胃系统病证并自制治疗方药,如秋燥门之脾燥(泽下汤)、胃燥(玉石清胃汤);火证门之脾火(加味泻黄散)、胃火(玉液煎);咳嗽门之脾咳(术米汤)、胃咳(加味二陈汤);肿胀门之脾胀(姜术二仁汤)、胃胀(温中平胃散)等。

噎膈病,本证多责之于荣血久亏,肝阳太旺,犯胃克脾,治宜养荣柔肝,健脾和中;肺胃不和,痰气交阻者,治宜清金和胃,理气化痰;胃阴干枯,食入作梗者,治宜养阴理气,常用启膈散加减。痰证者,脾土不运,胃有积湿,饮食入胃,不生精血,化为痰涎,气逆上冲,不时呕吐,治宜扶土和中,兼以化痰。

4.重视医学目的,讲究医家品学

费伯雄在中医教育思想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中医基本理论与宋元诸家学说之间的关系,指明前者是中医临床证治的规范,后者是在规范指导下医家随机应用的变化。他对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做了精辟的概括,指出张、刘两家,善攻善散,是对中医基本理论“邪祛则正安”的具体发挥和应用;朱、李两家,一补阴,一补阳,是对“正盛则邪退”的具体发挥和应用。其对医学醇正的提倡和成方的评论,出发点也在于此。这些均对宋元以来汉唐医学与宋元医学之争、经方与时方之争,做出了较为正确的回答,从而为后学者提示了学医之正途。

“救世济民”是中医人的人生价值观,费氏对此也十分重视。他谆谆教导后学:“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他进而以心理学上的易位对比法,进一步阐发孙思邈提出的“德体兼备”“品学并重”的医德教育思想,他说:“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淡而良心现,良心现斯畏心生,平时读书,心且研以小心也;证证施治,不敢掉以轻心也……故曰医虽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惧哉。”

用药特点

费伯雄用药宗培养灵气,不喜峻药。补气喜用党参、黄芪、山药、人参、茯苓、炙甘草、冬术,扶土和中祛湿常用苍术、桂枝、干姜、砂仁、生熟苡仁,理气善用陈皮、青皮、乌药、沉香、川朴、沉香,化痰常配橘红、半夏、象贝、僵蚕、苏子、姜汁、竹沥,口苦则石膏、龙胆草,养阴善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并配梨汁、甘蔗润养。

肝风内动宜滋养肝阴、肾阴,柔肝息风用龟板、生地黄、白芍、石决明、羚羊角、夏枯草、菊花、蝉衣、丹皮,并以柴胡、薄荷散肝火。

胁肋作痛多由于荣血不足,治宜养血柔肝,当归、白芍、白蒺藜。安神解郁,药用菖蒲、枣仁、远志、茯神、玫瑰花、川连、郁金。

哮喘之症常见肺胃不和,脾多痰湿者,治宜清金养胃,顺气化痰,费氏惯用鹅管石镇逆上之气,配用肃肺止咳、化痰疏气之品,配制鹅梨汤治之:鹅管石(研粉)9g,麻黄(蜜炙)9g,瓜蒌仁12g,杏仁10g,川贝9g,茯苓12g,橘红10g,竹沥半夏12g,苏子10g,射干9g,姜汁10滴,梨汁两小碗。水煎,药煎好后入姜、梨汁,每日服2次。苔见黄腻,症偏阴伤者,本方有效。本方温凉互用,补泻兼备,宜肺豁痰,降气平喘,何廉臣亦推重此方,临床运用,少有改动。症偏于痰热内盛,可加黄芩、生石膏、桑白皮、鱼腥草,喘不能卧,痰涌便干者,这是偏于大肠与肺,表里两闭,内热堪而痰热胶结,可以加葶苈子、大黄、芒硝以通下,往往一通逐平。

费氏对消渴病的用药特点,“上消者,肺病也”,认为多肺热炽盛,损伤阴津,痰热相搏,形成上消。治疗上主张“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用自制方逢原饮:天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茯苓、广皮、半夏、蛤粉、贝母、胡黄连,梨汁半杯冲服。中消,“消瘦者,膏粱之疾也”,以致脾胃损伤,运化不及,酿痰积热,耗津伤液,而为中消。费氏治以“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用自制方祛烦养胃汤:鲜石斛、天花粉、南沙参、麦冬、玉竹、山药、生石膏、茯苓、广皮、半夏,甘蔗煎汤代水。下消者损伤肾阴,水亏火旺,固摄失司,形成下消。费氏治疗上主张“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用自制方乌龙汤:龟板、生地黄、天冬、南沙参、女贞、料豆、山药、蛤粉、茯苓、泽泻、车前,藕90g(煎汤代水)。

金匮大家治癌不用抗癌剂,伤寒经方泻心岂止泻心方

80年代中期,我在武昌昙华林进修中医古典医籍,聆听金匮大家,时任中医学院院长杨伯茀公讲的《金匮要略》,先生教授经典,主张学习中注意:

1.文法特点,详于特殊,略于一般;借宾定主,两两互参。

2.读于无字处,证以方略,方以证略;前后连贯、比较、印证。

3.联系《伤寒论》,领会仲景脉法。令后学晚辈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某日聆听先生讲座,主题为《金匮》活血化淤论治识要。到互动环节,余斗胆请先生能不能讲活血化淤的医案。先生说,只要辨证辨脉精准,此法临证运用还是大有可为的。

先生曾遇一孕妇,因腹痛难忍,经某医院诊为“葡萄胎”“绒毛上皮癌”,病家未曾生育,求子心切,遭此一劫,投医无门,悲戚绝望。辗转经人介绍,求治于先生。先生平脉识证,诊为“淤血阻滞胞宫”,断然投以活血化淤方药,服药数剂,淤血尽下,腹痛等证悉除,保住胎儿,终于顺利分娩。

余业医江陵,忝为先生半个老乡。某日,先生邀江陵地方同学赴家宴,众人倍感亲切荣幸。席间,先生讲述了他自幼随父学医,背读经典,常常是闻鸡起舞;研习经书,每每至通宵达旦。后来又拜于荆楚名贤刘哲人先生门下,与刘云鹏、熊明峰为同门,后来成为享誉荆州沙市的一门弟子三名医。

先生被选调湖北中医学院执教《金匮要略》,60年代在庐山会议上,因为独具创新的论文,受到中医理论泰斗秦伯未的赞许,也得到与会代表们的关注和尊重。八十年代初,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金匮专业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院长。

余冒昧恳望先生讲述经方医案。先生说,经方要用心反复研读,所谓“进得去,出得来;进进出出,屡进屡出。”进就是读原文,出就是纵横各家,包括工具书;进就是忠实原著,出就是在临证中明察秋毫,融会贯通。只要用得好,用得准,常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恩施一位农妇,经附属医院诊断为“子宫颈癌”,说可能只能活半年了。多方寻求,求到先生门下。先生诊脉,即以“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之旨,直书原方。

大半年后,农妇登门拜访,先生已淡忘了。农妇说先生给我的药方,我像圣旨一样收着,天天最要紧的,就是喝这药方。喝了大半年,吃得睡得,人也长好了,感觉不出病痛,前天到副院复查,没有癌了,把那里的医生都惊到了。

先生说,癌证治好了,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一张经方,没有用所谓抗癌药,竟获如此效果,在临证中如何运用经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课题。

崔某,68岁,农村油漆匠,患“胃癌”,经“荆州中心医院”手术。术中发现癌肿扩散,不便切除,遂关腹缝合,嘱其化疗,至于预后,也语焉不详。

病家家贫,无力筹措费用;又患年高体弱,抗不住化疗对身体的损伤。经其兄引荐寻余设法医治。

其兄语余,我这兄弟家大口阔,婆娘又不得力。身高体魁的人,几个月过来,尤其是手术以后,就变脱了形。全家生计都在他肩上,如果治不好,这家就毁了。医生哥一定要好好帮帮他啊!

病家自述,几十年来,手艺人挑担负重,走街串巷,不避寒暑,饥饱无序,胃病也是好多年的了。前二年胃痛越来越频繁,吃药也止不住。去年春上又吃不得饭,胃里像横了个东西,吃了就痛,打呃,呕吐,泛酸,人也消瘦了,夜晚也睡不着。

余望其面色晦黄,舌体胖大晦暗,苔白厚腻,中、后部杂有黄黑腻苔。两关部脉像弦劲滞涩,重按则空而无力。好在骨架大,大肉未脱。

余思忖,胃癌虽为恶性,然基本格局,依然是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调其升降,复其气机,是其关键,然毕竟肿瘤阻隔,饮食少进,邪毒日盛,正气日衰,当以健运脾胃,扶正祛邪并举,吃得下,睡得着即是当务之急。

乃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合旋复代赭汤斡旋升降气机,小陷胸汤消胀除痞,化痰散结,香砂六君以健脾和胃,增进食欲。

崇仲景“去滓再煎”法,依余经验,即每付药用2400毫升水,煮取1200毫升水,去滓,再煎至600毫升,每两餐中间,即上午9、10点,中午2、3点,晚7、8点各服200毫升。有呕吐者,初服100毫升,或60毫升,一小时后再服一次。至呕吐控制,再每次200毫升。

此案有呕吐,初每服100毫升。

服药一周,知饥欲食,脘腹胀满、疼痛有减缓。嘱其进软食,忌腊肉腌鱼腌菜等不易消化食物,勿辛辣,少食多餐。继用上方。

又服半月,已不呕吐,打呃、泛酸渐少。胃口亦开。望其面色有润,谈吐精神明显好转。

上方减代赭石量,加入刺猬皮(洗净,焙干,研极细粉),每付9克分3次冲入药汁中服。加莪术,崇张锡纯“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疼,一切血凝气滞之证。若与参、术、 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之论。恢复每次200毫升,每日三次正常服法。

再服一月,已无胃痛,胀满亦消大半,可吃干饭。病家诉大便时或有大量黏滯污垢样物,时而稀溏,时而结燥。余谓,胃中癥块消化过程,黏滯污垢排出,是佳兆;脾虚不健运,脾胃升降未服,肠道传导气机不循常规,所以便下干稀无度,欲恢复常态,尚需时日。嘱继续服用,但依然坚持米饭要软,食物要新鲜、好消化的原则。凡事以平常心,勿躁勿扰,心平气和,也是愈病关键。

以后的三个月,病势渐进向好。病家已然操持家中小卖部生意。嘱其慎养,不可劳累,旋复代赭汤、小陷胸汤加减,守方再进。

后二月,病家电话中说,赴酒席后腹泻日十余行,肛门坠胀带血,余拟甘草泻心汤合葛根芩连汤,次日泻缓,三日恢复日常。余嘱其不可参与酒宴聚餐,不可暴食,须臾不可轻慢。

如此又半年,余移居外省,行前问候,其一直坚持服用首方,现今饮食起居正常,精神睡眠都好,无所病痛,还时常骑摩托车给小买部进货。其后,余与其短信保持联系。在首方基础上,随证增减。

一晃又是8年过去,回故地再遇,病家健在,谓这些年,靠您的神方保命,小卖部越来越红火,砌了新楼房,家道兴旺,两个孙儿也上了大学云云,胃癌已过十年,病家年近八旬,观其体魄,长寿之态,医患同感,约定期颐之贺。

在中国历朝历代相关著作中,都有烟草相关治病记载。

其中,有一个名医在这里做特别讲解,那就是明代医学家: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汉族,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为什么要特别讲这个人呢?原因是:

一是军人世家,自己当过兵

张景岳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但很遗憾,因当兵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医学。

正是军人世家和当兵的经历,估计张景岳对烟草治病功效有所闻,有所观摩,让他详尽了解烟草的作用提供很大帮助。

二是对烟草作用描述详尽。

张景岳1624年撰写完成药物学著作:《本草正》,共2卷。

《本草正》对烟草的作用是这样描写的:

'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

何谓通达三焦

我们先来说说三焦这个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五个重要脏器是肝、心、脾、肺、肾,还给这五个脏器各自配备了主要助手:肝和胆,心和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则和膀胱相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表里关系,通俗点说就是夫妻关系吧。

在五脏系统中,围绕着心脏功能,还派生出一个叫做心包的脏器。它的职责是保卫心脏这个君主。既然这也是负责安全保卫的重要高官,那么也就要有优越的待遇。其他脏器都有表里的配合,那给心包匹配个什么呢?在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古人就又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给心包配了一个相对应的虚拟脏器,就叫三焦。

其实,这个三焦不算实质性的,它涵盖了五脏所在的整个躯干。因为心、肺在最上部,那就叫上焦;脾胃位于躯干中部,那就叫作中焦;肝、肾所在的下腹部就叫作下焦。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如果三焦气机通达,五脏就能正常运转,身体就有了健康的保证。所以,我们这节通达三焦的动作,在疏肝理气方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中医认为,“胁肋乃肝胆经略之地”,就是说,胁肋这个区域是肝经、胆经循行经过的地方,此处有诸如章门、期门等重要穴位。而手掌上升、落下这些姿势,充分伸展了经脉,在振奋三焦区域的同时,也由于经气的涌动刺激到了这些大的经穴,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肝脏的疏泄功能

烟草具有“通达三焦”作用

简单的讲,就是医学所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烟草具有通达“通达三焦”作用。

在老百姓印象当中,较为普遍说法是,烟草更多的是可以去瘟,“避瘴气”、“避寒瘟”等等。甚至有人认为“边上人寒疾”,非烟草不能治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明朝年间,派往云南执行任务的军队因为“深入瘴地,无不染病”,情况很严重。怎么办?军队想尽办法,并没有有效解决染病问题。

这个时候,部队有人反映,有一营人没有一个染病。于是,军队首领安排人员调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一营人不会染病。

最后,大家调查发现,在这一营人当中,他们都有吸烟习惯,而且烟瘾还不小。于是,其它部队人员纷纷效仿,事实也证明,确实能够有效解决部队染病问题。

以后随着军队的调动而使吸烟的习惯广为传播,到明朝崇祯年间,民间种植烟草和吸烟已很普遍,到了“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特别是边疆地区更是如此。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