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眼光看待教育生活
一
一位教师和我聊天时问我一个问题:教师甲,不被需要,不被认可,但天天很清闲;教师乙,被需要,被认可,但天天累得要死。哪个更幸福?我的回答是都不幸福。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我认为,凡是不能享受工作的人,一定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简言之,不能享受工作,也就很难享受生活,工作和生活就成了痛苦的两半。
有人说,这些道理谁不懂?哪个教师不想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的只有挫败感、倦怠感。
是的,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在明了了现状之后,说到应对措施时总是习惯地说“但是……”。
“我也想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优质课堂,但是……”
“我知道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多积累,但是……”
“很长时间没写东西了,我不想再花钱买文章发文章了,非常想静下心来写点文章,但是……”
“我也想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但是……”
“我知道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很功利,这样做也让我感到很疲惫,但是……”
……
如果我们认可了上面那些“但是”,一切问题便瞬间得以消解,我们似乎也可以长出一口气——尽管我们清楚地知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二
作为一般教师,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获得幸福感、享有成就感?面对这个问题,不少的教师希望从外部找到答案,得到灵丹妙药。于是,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畅销,一些名家名师的讲座备受追捧。一些教师读书、听讲座后也的确热血沸腾了一阵子,然而用不了多久便又陷入倦怠迷茫中。这是为什么?
我以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生命状态问题别无他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眼睛向内,观照自己的灵魂,叩问自己的心灵,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调整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眼睛向外,看到的都是不满、不顺、不平、不公。眼睛向内,才能窥视我们的内心,才能悟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做。
有人评价我的文章和讲座是“理想主义”“乌托邦”,言外之意是没有给出可供教师操作的具体的策略和办法。对此,我坦然承认。因为第一我的确不擅长教给人策略和办法,第二我也不认为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好事:有些策略与方法可以拿来就用,自己的生活从此得到改变。即使有,那也是别人的,不是你的。否则,俞敏洪讲到全国各地、马云讲到世界各地,岂不是要有千千万万个俞敏洪、马云式的人物“冒”了出来?
三
通常情况下,教师每天的工作被看作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尤其是职业学校教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更加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有的教师每天进入学校时心情是烦躁的,心理是排斥的。再加上学校内部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对教师进行的各种考核以及来自学校外部各类评估检查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更使得教师不胜其烦。
所有这些我都经历过。
我曾经给学生开设《跟我一起读<论语>》《走好幸福人生路》讲座(任意选修课),报名人数众多,不得不用阶梯教室开课。然而真正听课的学生没有几个,大部分是冲着“老大”(学生对我的称呼)的面子来的。可以说这两次讲座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事后我曾经特意问过和我关系较近的一些学生,不听课为什么还要报名?他们回答我说,反正其他课也学不进去,跟你在一起还能解解闷。至于说为了迎接各类评估和检查,我所付出的精力恐怕比一般教师要多出好几倍(因为这些是我的“分内”工作)。
虽然经历过失败,但我没有被打败过;虽然有过很疲惫的时候,但我没有倦怠过。若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总是换一种眼光看待教育生活。
换一种眼光看待教学失败,需要反思的是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以《跟我一起读<论语>》为例,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于是,我从经典名句的解释为出发点,然后旁征博引地加以发挥。实践证明,这显然不是让《论语》进入学生头脑的最好方式。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社会新闻入手,然后比较自然地嵌入《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说不定就是另外一个效果呢。
换一种眼光看待各类评估检查,不难发现,在每一个评估检查项目中,都包含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而且政府对每一个项目都提供了经费支持。做好这些项目,一方面促进了学校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赢得了经费支持。尽管有些项目在落实层面有些变味、变形,但顶层设计的愿望和初衷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身为学校管理者,在迎接这些评估检查项目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充满激情的。
换一种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她们(我们学校大部分是女生)个个有可爱之处。学校每周有一个班的学生值周,值周时不用上课,学生被分配到各个部门处室,我们几个校长的办公室及校办也有两名学生值周。除了打扫卫生外,她们更主要的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因此,每周我都可以接触到两个学生。工作中忙里偷闲,我总要找两位值周生聊聊天,或学习现状,或班级状况,或家长里短。一周时间下来,绝大部分值周学生都和我成了好友。每到周五下午,值周班级轮换,这两个学生会非常详细地给下一周要值周的两个学生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比如“给刘校长泡茶的时候要注意他喝的是什么茶,如果是龙井,茶叶适当多放些,加半杯开水,五分钟后再加满;如果是碧螺春,茶叶铺满杯底就行,但一定要洗茶,洗茶后也是先加半杯水,五分钟后加满。听明白了吗?”两个“老值周生”认真地教着,两个“新值周生”认真地听着。看着她们严肃认真、非常懂事的神情,我常常莫名地被感动。许多值周生离开时都会依依不舍地和我道别。有时我恰好不在办公室,她们就会在我办公桌上留一张纸条:“老大,我们走了,我们会想你的……”还有的学生会在我办公桌上留下两个香蕉或苹果,一个上面写着“少抽烟,少熬夜”,另一个上面写着“多喝水、多运动”。每逢看到这样的纸条或这样的“留言”,我的眼睛都会湿润。
总之,换一种眼光看待教育生活,我的内心深处便充满了幸福感。我们享受着国家的薪金待遇和各类保障,不用为自己和家人的衣食而担忧;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人“看低”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和一群鲜活的生命相遇,走近他们,影响他们;是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成绩不好,努力不够,习惯不良,但撇开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说,只要我们愿意倾听,每一个学生都有故事,每一个职校生的成长轨迹都折射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奇迹。我们的“伟大”之处或许不是能否改变他们,而是接纳他们,倾听他们,陪伴他们。“我想倾听,你有故事吗?”,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我们将见证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柔软,那么,生命和生命的相遇怎么可能没有触动和感动呢?每天生活在触动和感动中,怎么可能没有幸福感呢?
换一种眼光看待教育生活,一切都变了模样。
2018年11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