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风景线:榆林红石峡 ——榆林、延安游记3
游览镇北台和红石峡时,知识丰富的秦老师(语文教师)一路陪着我们。秦老师,名国庆,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身体壮实,浓眉阔脸,天庭饱满,不笑不说话,长相颇有喜感。他语速语调适中,声音悦耳,富有磁性。在游览途中,秦老师把榆林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沿革等向我娓娓道来。用流行的网络语言说,我真是“涨姿势”了。
红石峡,顾名思义是一个大峡谷。如果单纯看峡谷,红石峡与其他峡谷相比,不仅没有值得夸耀之处,恐怕还要稍逊几分,它既不够宽、不够深,也不够险、不够奇。但是,榆林的红石峡有它的特殊韵味:首先,它距离镇北台很近,被称为万里长城的第一胜景。其次,榆林红石峡南北走向,东西两岸峭壁对峙,遍栽旱柳和榆树,翠绿成荫,郁郁葱葱。东崖平缓,西崖险峻,狭窄处仅容一人弯腰低头才能通行。正是因为西崖的险峻,这里成了历代官员以及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上佳选择。在西崖,可以欣赏到不同朝代、不同人员的书法艺术。再次,红石峡的来历说法不一,颇有传奇色彩,其中一个说法我以为比较可信: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中有一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随后,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余子俊是明朝的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这个说法应该是最接近史实的。
红石峡的入口设在西崖,进入景区,首先遇到的便是窄窄的山道和满目的崖刻书法。由于地势险要,小路狭窄,驻足观赏崖刻书法的心情大受影响。通过狭窄的山道便可以从桥上走到东崖。东崖铺设了平整的道路,游人在东崖方可以放慢脚步,沐浴在满目青翠中,耳听榆溪河潺潺的流水声,眺望西崖的古老石刻,此时,一阵凉爽的风吹拂面颊,顿觉心旷神怡。
陪同我们的秦老师,面庞英俊,微笑时又有梨涡浅现,刚中带柔,刚柔相济,给我的感觉非常舒服。我向秦老师请教,都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果真如此吗?秦老师羞涩地笑着说:“我就是绥德的。”我听后哈哈大笑,说,不用回答了,你的容貌就是最好的回答。
(与秦国庆老师合影)
途中,秦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榆林的传说:七笔勾。大意是说:清光绪年间,外国侵略者向清政府索要榆林的三边地区,修筑教堂,进行传教。光绪皇帝派巡察官员、朝内翰林王培芬到“三边”视察。光绪皇帝的意思是是,如果价值不大,就让外国人来传教,如有是风水宝地,便予以拒绝。王培芬到“三边”巡视后,认为“三边”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之地,便用辞赋格律写下了让榆林人脸上无光的《七笔勾》,秦老师背不全,我查了有关资料,找到了王培芬的《七笔勾》的全文(真伪有待落实):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七笔勾》概况起来就是说,榆林这个地方,一是穷山恶水沙尘飞扬,没啥风景;二是没有正式的房屋,简陋且肮脏,出处不行;三是人们穿的破破烂烂,毫无体面可言;四是吃食简单、吃相粗野;五是文化氛围不浓,少数人进了私塾,认识几个字便心满意足,没有考取功名的志向;六是榆林的女人蓬头垢面,手足粗大,就别谈什么妩媚动人了;七是多个民族聚居,容貌奇特,心性粗鄙,中原的文化礼仪在这里全无踪影。
王培芬的《七笔勾》显然是对榆林的偏见和丑化,榆林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也有人为榆林抱不平,写了新的《七笔勾》作为回应。我想,如果我在榆林住上十天半月的,再到“三边”地区走一遭,我也会写一篇新的《七笔勾》,为榆林人正名的。
从红石峡出来,秦老师带我们去了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从始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顺着古城宽阔的街道漫步,街道两旁都是仿古建筑,显得古色古香的。由于榆林不是旅游城市,流动人口少,林立的店铺生意似乎并不是很好。但古城的韵味十足,值得一游。尤其是古城街道两旁的小巷子,基本上保持着旧居的原貌,应该细细品味。
晚上,李书记陪我们吃晚饭时,对《七笔勾》做了补充,对榆林古城的游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去榆林古城,必须去看看那些小巷口,里面有不少的旧民居,最特别的是里面有不少四合院,所以,榆林自古就有“小北京”之称。现在政府收购了几座四合院,已经很好地保护起来了,你们应该去看看的。
听了李书记的一番话,我为没能看到“小北京”的四合院而感到遗憾。
吃晚饭的时候,我想起了我钟爱的陕北民歌,问李书记,谁能来两嗓子?李书记指着继续教育中心张主任说,海荣的陕北民歌是我们学院的保留节目,海荣,唱两句吧!张主任羞涩地站了起来,说,我刚动过胆囊切除手术,可以唱几句,但不能费劲,请刘校谅解!接着,张海荣主任唱了《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赶牲灵》《圪梁梁》等陕北民歌。在海荣唱歌忘词的时候,李书记及时地加以提醒,并用歌声帮助海荣继续唱下去。张海荣主任的音色非常优美,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唱的陕北民歌是原汁原味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离开榆林几天后,海荣那迷人的歌声还在我耳畔回响。
2018年5月4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