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者,事竟成”?

1.老年痴呆,远乎哉?

朋友发来微信,内容是——

科学验证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早睡早起,

(2)不打麻将,

(3)不上微信,

(4)不看美女,

(5)不唱歌跳舞,

(6)不参加聚会吃喝,

(7)不到处乱跑,

(8)不多管闲事 ……

读到这里,我心想坏了,这些好习惯我几乎一样不占。耐着性子往下读,我会心地笑了。下面的内容是——

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久而久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

—— 老年痴呆了!

2.爱好太多,“老”不悔改

我是一个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被大千世界的一些东西所吸引,一旦被吸引,极容易进入痴迷状态。我痴迷过的项目多了去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痴迷过台球、九十年代痴迷过排球、00年代痴迷过读报剪报,其间还痴迷过打八十分、打电脑游戏、猜谜语等等。退二线及退休前后,又痴迷上了读书写作;从去年以来,中西方古典音乐又让我迷了心窍。每痴迷一个项目,无不是废寝忘食,忘我投入,直到弄出个名堂来方肯罢手。

羞于开口的是,虽然对打掼蛋也痴迷,但总是打不好,被对家批评,几次想金盆洗手,不争气的是,有人约打掼蛋,又会兴冲冲地赶去。

如今年过花甲,回首、反思六十人生,虽然平淡平常,小错不断,但也没有让我感到有什么特别的“悔恨、羞耻”之处。

妻子经常批评我说,你本应该有更大的成就,你的上述“恶习”牵绊了你,耽误了你,影响了你。我口是心非地回答:“此言有理,此言有理!”

“口是”,因为口不得不“是”,不然就得争吵;“心非”,因为心是自由的,可以是,也可以非。我选择了非。

3.父亲影响,一脉相承

之所以“不思悔改”,恐怕与我的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

我父亲一生随性率性任性,不愿意受一丁点的拘束和约束,不求功名利禄,不求飞黄腾达,只要那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每天的按点上班,对父亲来说是痛苦不堪的,尽管他经常加班加点;人情来往的繁文缛节,对父亲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尽管他很看重亲情;至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形式主义、极左行为等,父亲更是拒绝参与的,尽管他写了无数次入党申请书。

由于受不了单位的约束,不到退休年龄(还差三四年呢),父亲就坚决要求退休,因此而错过了两次涨工资的机会,但父亲在所不惜。我感觉,退休后的父亲才真正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用文艺腔来说,父亲焕发了青春活力。秉烛夜读一如从前,不同的是,父亲再也不用担心明天要按时上班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奇怪的是,退休后的父亲明明可以睡到自然醒,他却每天早早起来,倒弄炉子,烧好开水,外出给家人买早点,然后就是坐下来读书。有的时候一家人在热闹地说着话的时候,父亲却到床上睡觉去了。说是睡觉,他并不脱衣服,而是屈肘弯腿地和衣而卧。我们有时候故意逗父亲,“想打麻将呢,老头又睡着了,算了,不打了。”父亲在里屋立即接话(河南口音):“摆上,摆上,我这叫松静自然,假寐一会儿。”

父亲的秉性似乎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我。我对一切预定的事情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比如几点开会,何时出差,编辑部约稿,要起草文件等等。一句话,只要手头有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便进入焦虑状态,尽管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焦虑感依然挥之不去。做完了“非做不可”的事情后,便感觉通体舒泰,畅快无比。于是静心读闲书写闲文——这是属于我的幸福时光。

4.尊重理性,偏爱感性

整体上而言,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而是一个感性的人。我尊重甚至是羡慕理性的人,但我更偏爱感性的人。

感性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爱好广泛,爱憎分明,喜怒形于色,且有着毫不掩饰的嗜好。据我观察,在感性的人当中又可以分为若干类:善饮者大多豪爽,老烟枪大多健谈,有着文艺才华的人大多活泼,痴迷于某种才艺或嗜好的人大多诚实笃信。这些当然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未经考证,未必确当。于是,平时读书遇到有关“情趣”、“兴趣”、“嗜好”等方面的内容便格外留意,不期然找到了不少的共鸣。

明代的袁宏道说过:“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一个人若是真有爱好,或是有了真爱好,往往耽溺其中,甚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人哪里还有精力去计较生活当中的碎屑事情!

清末明初的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谓“深情”、“真气”,无非是指性情的显露罢了。酒后吐真言的人,不是很可爱吗?倘若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从来就没有醉过,即使醉了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自己失态,这样的人你敢与之深交吗?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似乎也赞同我的观点,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们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

2011年2月12日《文汇报》“笔会”副刊,有著名诗人、作家叶廷芳的一篇文章《感情的事业》。叶老把痴迷上升到了“品格”的高度,他说: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陈景润横空出世后,我就一直注意观察一种现象:那些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特殊贡献的人,除了一般讲的“天才加勤奋”外,还有没有别的过人的地方?我不久就找到答案,两个字:痴迷。

5.珍惜冲动,享受冲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科学家、作家江晓原,是我喜欢的学者之一,喜欢他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既非常专业又很不专业的“书房”。说他的书房专业,是因为他的书架参照了档案馆中的滑轨式密集架的设计,尺寸和形状都是按照他的要求单独加工的。说他的书房不专业,是因为在他的书房里,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专业书籍。

对此,江晓原先生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除了学术研究可能用到的书,很大一部分书是出于我的兴趣与个人爱好。比如我的书房里有一类书量很大的,就是艺术史。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恋艺术史,于是就想办法找了一些书,看了一些艺术史方面的史料汇编。这就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了。我觉得这种冲动是可贵的。随着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这种冲动的可贵。要珍惜每一次冲动。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因为求知欲本来就强。某一阶段对什么感兴趣就把这方面的书找来。有一个电影《遗愿清单》,里面老头有一句话:要珍惜每一次勃起(冲动)。对应于读书方面的兴趣选择,也许我们可以说:要珍惜每一次冲动。

6.有志者和有趣者

地球人都知道,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他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也可以由数字的公式组成。”前者是他的“趣”,后者是他的“志”。在爱因斯坦身上,有志和有趣达到了高度统一。

中国有句老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北大的孔庆东篡改为“有趣者,事竟成”。事的成与不成姑且不论,孔庆东的这句话本身就是极有趣的,进而推论下去,每一天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不也应该是很有趣的吗?

2017年9月2日

(0)

相关推荐